2018-08-3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夜裡各自作夢──讀阮慶岳《城愁》

  「城愁」──這是相對於「鄉愁」,對當代人思維狀態的描述,也是對逐漸被忽視的個人記憶,有些相關的思索。
  剛拿到這本書,還在為何以名為「城愁」困惑的我,馬上被書底作者所寫的這段話吸引了。看似解答,我卻又反而陷入了以何與「鄉愁」相對的疑惑,直至隨著閱讀作者的篇篇隨筆,漸漸了然。
  並非止於那個「愁」字,我讀到的是同樣存於長期記憶區中的片段,從兒時、求學、當兵時期到此時此刻,《城愁》一書像是將記憶提取出來後,用文字定格在頁面上的總輯。雖然,我並不識作者,與他也並不是同個世代的人(讀著輯一,尤有藉此看著自己未出生時臺灣樣貌的感嘆),但有些情感記憶是會跨越世代的隔閡持續留存的──一如作者懷念的Roxy酒吧、擅唱的〈一支小雨傘〉,在不同的世代也會有屬於他們自己懷念著(已不再)的地方,以及誰都能哼上幾句的歌。
  這一解了我原先閱讀《城愁》時的忐忑,甚至在過程中樂於與作者隔空對話。他分享著他的旅程、敬畏的山林,我便隨著他的文字也跟著走了趟,儘管我是個進山就會暈的人;偶爾,又會因為作者所述的一些「不再」而有所觸動,想著自己若長到了同樣的歲數,是否所熟悉的又會再有了一輪轉變,而那個時候興起的會是什麼樣的情感?會是惆悵嗎?抑或我能夠抱持著寬柔的態度懷抱新的、陌生的事物,再在未遺忘之前用筆寫下佔據回憶的那些?
書寫,是為了在未遺忘之時記下。
  作者在〈分水嶺〉、〈年輕人〉中展露的態度更令我嚮往,全然不帶有上對下的口吻,反倒是像站在曾為年輕世代的位置上,向同個年紀、不同時空的我們揮手說:「年輕人,你們也有之於這個社會獨特的價值及意義。」
  直白點說,對於網路上或生活中常常聽聞的那些「你們還看得不夠遠、想得不夠透徹」,是膩了、煩了的,甚至偶爾會因為一逕砸在身上的訓斥而有深刻的毫無價值感。說來有趣,這些「大人」在長成現在的高度之前,不也曾是「年輕人」嗎?既然曾走過同樣的道路,青少年期再到成年期這段時間所需的,想必也曾迷惘過,甚至覺得生活中是缺乏這些能量的吧?那些協助自己找到自我認同、增進友愛親密感的能量。
  時代是不同的。同樣是年輕人,作者年輕時的社會樣貌,與我所處的已是不同的風景。
我們都在變老,朝同個方向走去,但不同世代的路旁風景仍不同。
  如作者所述:「時代就像分水嶺,翻過去這一道山嶺,必然會是另外的風景。」身為人,有同樣的發展課題,卻也因為又翻過了一個山嶺,有了不同的社會樣貌,也進而有了不同的迷惘及困頓(專屬於那個時代的)。在削弱年輕一代的力量之前,何不試著以自己既有的,拉才剛啟程不久的後輩一把呢?
  我們走在同個方向上,走著走著,卻也不能忽略身邊風景有多麼不同。我想,《城愁》一書帶給我的除了是作者所處時代的樣貌、他的所見所聞所感之外,其實也提醒了我,有些事情是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變的,有些則不──像是父母對於孩子的掛念(可能在表達上略顯笨拙)、離城之時的那抹不捨,還有被妥妥地留在腦海中的曾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