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8/3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阮咸的介紹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船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 轉徙於江湖間。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闇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迴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絃絃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絃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闇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鎗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絃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人秋月白。
    沈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遶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 獨傾。豈無山砍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絃絃轉急;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嗯,這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並序」。記得在高二,曾唸過這篇文章。當時是收錄在高職國文 (三) 東大版。 在白居易的感傷詩中,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 感傷詩是指因外界事物,有感而發,所寫成的詩歌。 歷來多認為《琵琶行》是與《長恨歌》相提並論的傑作,胡適甚至認為《琵琶行》的成就高於《長恨歌》。 唐宣宗有弔白居易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當然,這篇不是要來上國文課 XD 國文老師為求上課生動、活潑,且讓學生能更進一步地領略文中字句的涵義,特定從國樂社商借一名琵琶高手到教室;那節課,儼然成為一場小型的演奏會。 因為上述的這些,都不是我這篇要提的。 先介紹「琵琶」這樂器。 它是國樂器的一種,相信大家不會反對 謎之音:廢話!這不用你解釋大家也都知道。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秦朝時期出現的。 「琵琶」即是「推手為枇,引手為杷」 (最基本的彈撥技巧) ,所以名為「枇杷」 (琵琶) 。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魯特琴族 (又稱琉特屬) 彈撥樂器的總稱。
    中國琵琶陸續傳到其他地區,發展成日本琵琶、朝鮮琵琶、越南琵琶和琉球琵琶等。在東亞地區,會看到各種不大一樣形式的琵琶。 最初的琵琶的形制跟現代琵琶不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古代琵琶是圓形的,不同於現代梨形的琵琶。 秦漢琵琶屬於直項琵琶;所謂「直項」,是指樂器的琴柄畢直。秦漢琵琶琴身呈圓盤狀;相傳,西晉時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於演奏琵琶,後世稱這種樂器為「阮咸」。
    現在被稱為「琵琶」的主要是曲項琵琶 (也有直項琵琶,如日正倉院存有的唐傳直項五弦琵琶) ,琴柄向後折曲,琴身作半梨形,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從西域龜茲傳到中國北周。 龜茲國以庫車綠洲為中心,最盛時北枕天山,南臨大漠,西與疏勒接,東與焉耆為鄰,相當於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部分地區。 好,重點來了;「阮咸」,才是我這篇要介紹。這讓我想到一件事;之前,屏工國樂社接受採訪,有文字記者將「阮咸」打成「軟弦」。 阮咸,即長頸琵琶,與從龜茲傳來的曲項琵琶不同。西晉竹林七賢之一阮咸善彈琵琶,唐代開元年間從阮咸墓中出土銅製琵琶一件,命名為「阮咸」,簡稱「阮」。 結構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唐時琵琶是軍中傳令之器,故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說法。 此名句出自於唐朝王翰的 (涼州詞) 。
    「阮咸」的造型屬唐代,極具漢族色彩,其聲雅亮,清淳宏厚,可以用指彈也可以用撥彈。演奏上方便省力,技法上可溶入大量的琵琶、古琴、柳琴等的技巧,表現力極其豐富。音域寬廣至三組半八度,「阮咸」可演奏的曲目,包括現存的所有「中阮」曲,許多琵琶曲、柳琴曲、古琴曲,甚至二胡曲只要稍作移植,即可用「阮咸」演奏。「阮咸」適用於各種形式的民族管弦樂團,用之獨奏、協奏、伴奏、重奏偕能勝任,在戲曲或曲藝的小樂隊中使用更顯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在日後的發展中尚有很大的潛力與空間。「阮咸」使用的材料分為紫檀、黑酸枝、紅酸枝三種。且分為大阮、中阮、小阮、低阮四種形制。小阮、中阮音色圓潤柔和,大阮和低阮音色則低沉豐厚。
    1949 年以後,阮咸類樂器經過改良,發展成阮族樂器。其中,高音阮在香港中樂團被用於替代柳琴作為高音彈撥樂器,中阮和大阮為各中樂團常用中低音彈撥樂器。 「阮咸」的演奏技法及美妙音色的描述,精彩之至動人心弦,意境令人陶醉。可惜這種意境卻隨著「阮咸」被改造成伴奏樂器「中阮」而消失了,馮京豈能變馬涼?在老一輩藝人嘆息,無奈之餘,香港的樂器改革專家阮仕春先生,以「唐阮咸」的音色為皈依,酌古參今進行了五載的探索與研製。解決了現用「中阮」存在的各種問題,使「阮咸」重新進入優秀獨奏樂器的行列。「阮咸」已不再是日本奈良正倉院專有的寵兒,它以嶄新的姿態與功能回到了我們的世界。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與台灣大百科全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