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去勢的權力,召喚的可能?-淺談《你用不上那玩意》的「那玩意」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片轉載自: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6659)
去勢的權力,召喚的可能?-淺談《你用不上那玩意》的「那玩意」
/ Ko yu jia
「那日,我終明白了青年(包括我自己的青年時期)何以顯得神聖,因為他只須或只打算擁抱一種價值,拒絕並排開與此衝突的其他種種,因此他顯得純粹、堅定……」-摘自朱天心《青年為什麼神聖?》
那盞燈一開始就離得很遠,四個男人在中正廟的角落撒尿,以新鮮的玩意兒褻瀆陳年的玩意兒,四個男子分別是妻離子散的老記者、外遇失業的中年男子、瞞著家人搞學運的男大生、謎樣的日籍交換生,兩兩恰成兩代,上一代的失意與無力鋪成下一代所掙扎的網。
《你用不上那玩意》雖然取樣2006年的「(民國)維新學運」,但同樣能指向2004年「孤挺花學運」乃至2008年「野草莓學運」的狀態-在野百合陰影下的學運,其綻放與枯萎-以致我對該劇投以某種穿針引線的期待,盼望它能貫穿歷史與時空,把近代學運迅速凋零命運中最荒謬、最矛盾、最無解之處提煉成文本,成為劇中的啟示錄。
的確是有的,例如這些失意男子在劇中學運現場,將紅色塑膠凳搭起一個台北101巨型陽具,因為沒有紮根而顯得搖搖晃晃、歪歪扭扭,顯現運動場合中,斷裂突發卻又無以為繼的狀態(無紮根),抗拒權力卻又需要集中權力的矛盾;同樣衝突的場景還有,四位男演員分別褪去衣物,除去社會角色,只剩純白小內褲,嘴裡口白一邊閹割自己,描述自己在社會期待中的失敗與無能,一邊只出一張嘴地喊著「幹」頭「幹」尾的牢騷,四個去勢的男人始終沒辦法積點換得一個陽具公仔。
當然,最令人震撼的,當屬流浪漢形象的日籍交換生在十字架上的告解。如果這四人是運動場合的邊緣人物代表,則說話含糊、步履飄忽的日籍交換生就是邊緣中的邊緣,他代表了歷代運動中的分母,他們出現在所有運動場合的照片、鏡頭或簽名簿之中,但就是不會被寫入歷史。當他站在紅凳子上,張開雙手,單腳站立,如同耶穌受難的姿態,正對觀眾唸出連串不間歇的告解時,刺眼的白光照向觀眾,彷彿在逼我們正視自己(也是劇組他們自己的)的不堪(一如該劇文宣訪問段:他們被社會糟蹋過之後又在這運動裡被糟蹋一次),背光的獻祭者也像是在對觀眾質問:觀眾們啊!你們是否無動於衷一如對現世冷感?
我一度認為,以學運為文本的《你用不上那玩意》進入劇場是毫無意義的,那些落寞的表情、激動的姿態、掙扎的纏鬥,不過是在向自身(導演、編劇)與社運小眾緬懷過去、哀悼理想,該劇所富含的能動性與對它自身的反思,只能在短暫架構的舞台上曇花一現,但照向觀眾的白光照得我難堪,才幡然醒悟。
其實《你用不上那玩意》並不在重新召喚力量,也不僅僅是回顧而已,應該這麼說,這戲把當時他們所不清楚的、無法了解的問題意識,在事過境遷之後全部清倉整理,由於無法回到過去,還原事件現場,轉進劇場只是一種手段的可能,宿命的必然。
原則上,我同意《你用不上那玩意》看似在劇名文字、演員性別、對白上暗示某種閹割焦慮,加上導演是女性,性別對比強烈,但我更覺得這種閹割焦慮某種程度上只是借題發揮,其實無關「性別」或「性」本身。這種「用不上那玩意」的「閹割焦慮」應該更精準地被轉譯為「去勢」,也就是運動一旦去除掉「勢」(那玩意),也就是「權力」,如何能召喚更多的力量以抗衡權力?這才是以此劇引爆的大哉問。
劇場如果作為一種總體藝術式的知識提問,那麼,我想它要問的不過就是:如果能夠甩脫政黨色彩,作為一個去勢的權力(學運,或幼體化的運動) 如何有召喚的可能? ●
(寫於2013年10月9日)
(本文收入NO.31-牯嶺街小劇場文化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柯里斯大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拿佛洛伊德的「人格結構」觀點(本我、自我、超我)來看,好幾次舞者穿衣、脫衣又穿衣,狂放、拘謹又狂放,拿報沉思、扭捏歌舞,身體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擺盪,在原慾與空寂之間徘徊。
    這是個關於這陣子雜想的整理,原想取作「媒體、Pi與雙年展」,後來我想了想,這三者都有「獸」潛伏其中,也許我應該把三者的「獸」並列而現,而不是再讓牠們各自躲在暗處。
    如果拿佛洛伊德的「人格結構」觀點(本我、自我、超我)來看,好幾次舞者穿衣、脫衣又穿衣,狂放、拘謹又狂放,拿報沉思、扭捏歌舞,身體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擺盪,在原慾與空寂之間徘徊。
    這是個關於這陣子雜想的整理,原想取作「媒體、Pi與雙年展」,後來我想了想,這三者都有「獸」潛伏其中,也許我應該把三者的「獸」並列而現,而不是再讓牠們各自躲在暗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在他十幾二十歲的時光,完全浸泡在社會運動裡,那會跟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我自己的學運(社運)在歷史時刻開始前就已經結束了,但我有著類似的哀愁。 看著比我晚幾年出生的學弟妹成為學運的要角,那些微小的選擇不同,拉開了兩條不同的道路。後來我把自己活成無聊的樣子。 被社運揉捏
    Thumbnail
    自認直男異性戀的我,生平第一次接觸的同志文學,是白先勇的《孽子》。在剛解嚴的時代偷偷讀這本書,其實是很掙扎的:一個就讀男校的高中生,萬一被人發現在讀這種「娘娘腔」的東西,一定會被直男同學們覇凌的。但是《孽子》所描寫的同志世界實在迷人,在台北新公園的夏夜裏揮汗尋覓真心的過程,在社會的異樣眼光下奮力求生
    Thumbnail
    人都以為自己的十八歲會與他人不同,但在課間偷覷他的少年少女明白不過,景耀是真的「不同」。 距踏出中學校園僅一步之遙,青少年各有各的理想抱負,幾經芳華灌溉下閃亮招人,獨獨景耀沒有,因為他早先坐擁了一切。即便那個年紀的孩子不會明白,真正擁有一切的人,背影不會看來如此荒涼,而沒有一個少年應當蒙受那種荒涼。
    Thumbnail
    導演蘇奕瑄透過《青春並不溫柔》呈現了文化美術系事件的原型,故事圍繞在季微和她的創作自由,以及與學運的交融。本文探討了電影如何詮釋了那個時代氛圍、學運內部的路線鬥爭,以及對於學運的認真對待。此外,本文提及了文化美術系事件對於1980年代臺灣學運實踐的象徵意義,藉此來補充臺灣主流學運論述中被忽略的部分。
    尋色兒和蘊情兒到了原生世界,據說有一個在網絡寫文章的人寫了次生思考,造成了次生風暴的傷害!嗔恚說:民主精神是不是一種次生思考?相對於上古封建社會來說?德行說:可以這樣說,但這種上升到民族主義的思考,是削弱德行的一種行為,是如意門大開了,就是崇拜自由的心。 倒霉兒讀到如意門,讀到自由的心,他對能量說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Thumbnail
    人人都有年少輕狂的時候,我也不例外。大家總是看著陰陽道師命玄在辦這個、辦那個,但是在學藝不精的時候,搞過、經歷過什麼連自己都印象深刻的事情嗎? 人到大五,閒到發慌,總會想著一些有的沒的來做,而身為一個正常的大學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夜教、夜遊、夜唱?哈!突然發現每一樣都將近天亮才睡覺,現在是工作到
    Thumbnail
      在陸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說明《新青年》宣揚西方民主與科學等進步思想(革新派),而反對中國傳統孔教三綱(保守派)的原因:   「中國舊學,是世界學術中的一部分;儒家孔學,是中國舊學中的一部分;孔教三綱,是孔學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對於孔學本分之內的價值存在,我們並不反對
    我從小就不受人喜歡,家裡跟學校都用對待垃圾或是髒東西一樣的態度對待我,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我一上國中就輟學了。 之後,我漫無目的的遊手好閒,連家都很少回去了,就一直在大街上遊蕩。 好在沒過多久,我遇到了竹哥,他聚集了一群跟我有著類似經歷的兄弟,給了我們一個可以容身的去處。 一開始我還有些放不開,
    隨著跨年璀璨的煙火,15歲國中的死,似乎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教改、兒童權利公約、廢死、毒品除罪化、同婚,中華民國台灣無不走在世界的前端,我們的社會真的準備好接受這一切了嗎?這些倉促充滿意識形態的政策,換來的的是什麼?道德崩壞與淪喪,意識型態的社會對立,貪腐、濫權、粗鄙與自私自利的社會風氣。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在他十幾二十歲的時光,完全浸泡在社會運動裡,那會跟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我自己的學運(社運)在歷史時刻開始前就已經結束了,但我有著類似的哀愁。 看著比我晚幾年出生的學弟妹成為學運的要角,那些微小的選擇不同,拉開了兩條不同的道路。後來我把自己活成無聊的樣子。 被社運揉捏
    Thumbnail
    自認直男異性戀的我,生平第一次接觸的同志文學,是白先勇的《孽子》。在剛解嚴的時代偷偷讀這本書,其實是很掙扎的:一個就讀男校的高中生,萬一被人發現在讀這種「娘娘腔」的東西,一定會被直男同學們覇凌的。但是《孽子》所描寫的同志世界實在迷人,在台北新公園的夏夜裏揮汗尋覓真心的過程,在社會的異樣眼光下奮力求生
    Thumbnail
    人都以為自己的十八歲會與他人不同,但在課間偷覷他的少年少女明白不過,景耀是真的「不同」。 距踏出中學校園僅一步之遙,青少年各有各的理想抱負,幾經芳華灌溉下閃亮招人,獨獨景耀沒有,因為他早先坐擁了一切。即便那個年紀的孩子不會明白,真正擁有一切的人,背影不會看來如此荒涼,而沒有一個少年應當蒙受那種荒涼。
    Thumbnail
    導演蘇奕瑄透過《青春並不溫柔》呈現了文化美術系事件的原型,故事圍繞在季微和她的創作自由,以及與學運的交融。本文探討了電影如何詮釋了那個時代氛圍、學運內部的路線鬥爭,以及對於學運的認真對待。此外,本文提及了文化美術系事件對於1980年代臺灣學運實踐的象徵意義,藉此來補充臺灣主流學運論述中被忽略的部分。
    尋色兒和蘊情兒到了原生世界,據說有一個在網絡寫文章的人寫了次生思考,造成了次生風暴的傷害!嗔恚說:民主精神是不是一種次生思考?相對於上古封建社會來說?德行說:可以這樣說,但這種上升到民族主義的思考,是削弱德行的一種行為,是如意門大開了,就是崇拜自由的心。 倒霉兒讀到如意門,讀到自由的心,他對能量說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Thumbnail
    人人都有年少輕狂的時候,我也不例外。大家總是看著陰陽道師命玄在辦這個、辦那個,但是在學藝不精的時候,搞過、經歷過什麼連自己都印象深刻的事情嗎? 人到大五,閒到發慌,總會想著一些有的沒的來做,而身為一個正常的大學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夜教、夜遊、夜唱?哈!突然發現每一樣都將近天亮才睡覺,現在是工作到
    Thumbnail
      在陸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說明《新青年》宣揚西方民主與科學等進步思想(革新派),而反對中國傳統孔教三綱(保守派)的原因:   「中國舊學,是世界學術中的一部分;儒家孔學,是中國舊學中的一部分;孔教三綱,是孔學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對於孔學本分之內的價值存在,我們並不反對
    我從小就不受人喜歡,家裡跟學校都用對待垃圾或是髒東西一樣的態度對待我,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我一上國中就輟學了。 之後,我漫無目的的遊手好閒,連家都很少回去了,就一直在大街上遊蕩。 好在沒過多久,我遇到了竹哥,他聚集了一群跟我有著類似經歷的兄弟,給了我們一個可以容身的去處。 一開始我還有些放不開,
    隨著跨年璀璨的煙火,15歲國中的死,似乎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教改、兒童權利公約、廢死、毒品除罪化、同婚,中華民國台灣無不走在世界的前端,我們的社會真的準備好接受這一切了嗎?這些倉促充滿意識形態的政策,換來的的是什麼?道德崩壞與淪喪,意識型態的社會對立,貪腐、濫權、粗鄙與自私自利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