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11月22日起即將在松山文創園區開跑!內容探討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將如何與機器人等人工智慧共存、共斥。開展前夕,臺北數位藝術節也於11月18日晚間,特地邀請數位藝術節的6位國內邀展藝術家,親至現場與國際藝評人分享作品的創作理念。當晚,AICA國際藝評人協會及國內外近60位藝術工作者共聚一堂,進行一場精彩的藝術交流,也讓臺灣藝術創作成功在國際間被討論、發光發熱。
藝術家創作理念分享
《Upload not Complete》-胡縉祥、蔡秉樺
人的意識上傳至數位空間之過程,此階段人的意識已融合於數位空間,意即人可感知數位空間中的所有虛擬物件,當民眾進入這個混合虛擬的實體空間,透過風力裝置及觸覺穿戴設備來體驗與感知作品,藉由此種觸覺互動體驗形式,重塑民眾過往對於科技藝術之認知,同時也開啟視障者對於藝術美學新的想像,「當視覺感知已經失去的狀態,人們是否還能透過風、聲響、振動等觸感與音感,來認知身處的空間?」體驗者用非視覺感官感受媒體藝術,創造一個電腦能夠完整知道體驗者在空間中位置的數位空間,讓體驗者去聽、感受振動,來認知空間。
《第一個夢》-趙品函
作品改編自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於1993年發表的小說《愛因斯坦的夢》(Einstein’s Dream),內容講述1905年於瑞士專利局工作的愛因斯坦,在撰寫三篇重要論文期間所作的夢。
VR作為不同於以往的時空乘載載具,提供了有別於傳統影片的影格與單一視角的傳統敘事方式。VR能夠造成觀者的生理錯覺,使觀者意識進入VR內容:真實時空或是如夢般的體現,透過由物理世界對時空的鑽研,與文學筆下天馬行空的書寫,將觀眾的感官拉進愛因斯坦的夢中,使觀者如同體驗真實夢境般地在不同的時空狀態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