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天文臺】謝宜安:勇闖臺北帝大的臺灣人女學生——張美惠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藏品/黃得時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藏品】
  現在臺大有四成多的女大學生,「女學生」已非大學裡的稀有物種。但在日治時期可不是如此,儘管1920年代後,臺灣出現了多所「高女」,讓女學生可以在小學校畢業之後,接受更好的教育、成為優秀的女性。但說到真正的高等教育,那還是男人的事。
  作為帝國大學之一的臺北帝大,裡頭的學生都是男性,即便有女性,也多半不是臺灣女性。1931年,首度有女學生大森政壽考入文政學部。由於當時還未公佈大學男女共學的制度,大森政壽入學一事引起了輿論的熱議。她就是一位日本人。
  那麼臺灣女性正式入學臺北帝大,成為修業年限長、需要以論文畢業的本科生,是什麼時候的事呢?
  1944年,史學科的張美惠,和另外兩位臺籍女學生一同進入帝國大學。成為第一批帝大的臺籍女性本科生,就此寫下臺灣女性在帝大學校的歷史傳奇……

  1944年秋天的晚上,南國初帶涼意。帝國的戰況還未延燒至頂點,殖民地最高學府臺北帝國大學仍有餘裕,舉辦本屆新生歡迎會。迎新選在著名的鐵道大飯店。太陽落下後,飯店亮起華燈,迎接這批帝大新生。這是帝國最後的榮光,隔年夏天日本將宣佈戰敗,這批新生將成為帝大最後一批學生,張美惠是當屆新生之一。帝大所收的女生極少。可以想見,在充滿男性教授、學生的新生歡迎會上,張美惠會是相當顯眼的存在。
  果然,研究民法的宮崎孝治郎前來與她說話。張美惠第一次見到宮崎孝治郎,宮崎教授卻突然對她說:「我從以前就知道你了!」張美惠十分緊張,心臟快速跳動。
  原來,宮崎教授在他發表的論文〈生態支那家族制度と其の族產制〉中,引用了張美惠兩年前以「長谷川美惠」之名,發表在《民俗臺灣》上的文章。
張美惠的那篇文章題為〈臺灣的家庭生活〉(臺灣の家庭生活),文章共分三期。
(藏品/黃得時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張美惠的那篇文章題為〈臺灣的家庭生活〉(臺灣の家庭生活),文章共分三期,自1942年4月開始連續三個月刊出於《民俗臺灣》,她在文中描述祖父、祖母的經歷,以及臺灣的房屋樣式。她不只詳盡介紹,還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認為此種空間設計不利於小孩的遊戲與閱讀,為政者不得不重視。寫出這篇詳細而具批判力的文章時,張美惠僅有十八歲。她於同年12月刊出的另一篇文章〈回顧祖母之死〉(祖母の死をめぐって),則以祖母去世為楔子,描寫臺灣喪葬習俗中的哭泣文化。
張美惠於同年12月刊出的另一篇文章〈回顧祖母之死〉(祖母の死をめぐって),則以祖母去世為楔子,描寫臺灣喪葬習俗中的哭泣文化。
(藏品/黃得時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自己的文章能被專業學者注意到,甚至引用到文章中,是莫大的榮耀。張美惠像是原石,未經打磨已經內含光芒,令人不得不注意到她。但這時,她最重要的研究生涯尚未展開。
  這是帝大的新生歡迎會,而未來在這所大學裡,她將接受到日本帝國最精英、最扎實的學術訓練,並找到她畢生鍾愛的研究領域——但那都是以後的事。這時的張美惠已經因為投稿《民俗臺灣》,而體早嘗到作為學術寫作者的榮耀。
  張美惠並非《民俗臺灣》最年輕的女性作者。和她同時刊載文章的,還有小她四歲的黃鳳姿。〈臺灣的家庭生活〉第一篇刊在第二卷第四號,這期恰好是「女流特輯」,刊登了包括張美惠、黃鳳姿、楊千鶴在內的六篇女性寫作的文章。
  這是「高等女學校」遍地開花的時代,新的女子教育,培養出能讀能寫的新一代年輕女性寫作者。她們是學生,也是準知識青年。即便「高女」如今看來不過是中學學歷,但在當時,已是女性普遍所能受的最高教育。
  但張美惠卻走得比這遠的多。她自臺北第一高女畢業後,進入東京聖心女子學院。高女以「賢妻良母」為女子教育宗旨,畢業後學生多嫁做人婦,進學者實為少數。張美惠卻不走高女畢業生的傳統路數,她不只到東京進學,還回臺進了臺北帝國大學。
  這是極難得之事。日治時期即便著重女子教育,但高等教育卻是不歡迎女性的。1931到1944年間,臺北帝大的女性「本科生」僅有九位。張美惠就是其中一位。
  但在張美惠進入帝大之前,還遇到了一點波折。
  張美惠與《民俗臺灣》編輯群早就認識。1941年的暑假,她從東京回臺,看到鹽見薰刊登在日日新報上的文章,寫信給鹽見薰,進而認識了《民俗臺灣》作者群。當然,還有《民俗臺灣》的靈魂人物金關丈夫。張美惠和這些文化人聚餐、看展,在東京時甚至參加了柳田國男的讀書會,體驗了一個文化界人士所能享受的社交生活。她自東京聖心女子學院畢業後,金關丈夫建議張美惠就讀自己的母校京都帝國大學,但當時京都帝國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都不接受女學生,張美惠因此轉向獲得學士院賞的岩生成一所在的臺北帝國大學。
  周婉窈說張美惠「登上了當時不只是殖民地,也包括內地女性知識青年的高峰。」確實,張美惠已經觸碰到了天花板,她「不能進東大帝大」的侷限,也是所有女學生的侷限。但相對,她的入學帝大,也是所有追求學識的日治女性所能抵達的頂點。
  張美惠以「南洋史學」志願進入臺北帝大史學科。南洋史學是臺北帝大的獨有強項,擁有諸位重鎮型學者,訓練極為扎實。南洋史學以十六十七世紀海洋史為主要研究方向,要求學生修習荷蘭語、西班牙文,直接閱讀原文文獻。張美惠至少會英文、德文、法文、荷蘭文、西班牙文、中文、日文等七種語言。在她的論文裡,可以看到她直接引用荷蘭文或法文文獻。
  張美惠本來也可能像其師長們一樣,成為該領域的重要學者,但這樣的事並沒有發生。從戰爭期間到戰後,有好幾個會讓人「停在那裡」的險關。張美惠在帝大時正逢戰爭,她的男同學們陸續出征,留下了成績單上的空白,最終可能也沒有回來。戰爭結束,「臺北帝大」變成了「臺灣大學」,被中華民國政府接收。這一代大學生的知識、語言都被迫中斷。
  但兩年後的1947,張美惠交出了她的畢業論文〈關於「東西洋考」中的明代中邏交通〉。
  你看出了什麼嗎?
  這是論文原有的標題。也就是說,這篇論文是中文。
  在1945到1947的短短兩年間,在多數寫作者困擾於「跨語」問題時,進行學術寫作的張美惠,已經用中文交出了她的畢業論文。她的中文論文流暢易讀,語言並沒有絆住她。
  畢業後她留校任教。帝大的日人教授陸續被遣返,在這之前史學科歷屆畢業人數只有一到三名,育成學生如鳳毛麟角。留任的張美惠應該要成為傳承帝大南洋史學成績的關鍵人物,但並沒有。
  1955年,她和丈夫兼同事卜新賢同赴西班牙留學。張美惠本擬留職,後來還是向臺大遞出了辭呈,以「研究南洋史」為由離開臺大。張美惠在馬德里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卜新賢於大使館工作,兩人後在馬德里大學教書。1973年,中華民國和西班牙斷交,大使館關閉,兩人失去教職與經濟來源。
  兩位流落異地的學者為了營生而不得不另操他業。做什麼呢?經營中餐館。曾經熱愛南洋史的張美惠被迫放下學術事業,投身柴米油鹽之中。
  1997年,張美惠在《日本歷史》上撰文,回憶她十七歲時,和《民俗臺灣》作者,以及金關丈夫等人的交遊。那些細節,她仍牢牢記得。這時張美惠已經七十五歲,距離她失去教職、開始經營中餐館,已有二十多年。這時的她,已經脫離學者身分很久、很久了。她卻還記得鐵道大飯店裡,宮崎孝治郎教授的徐徐起身的動作,記得對她說的那句話,記得她當下加速的心跳。
  她就這麼記了一輩子。

★作家小傳
張美惠(1924-2008),臺灣基隆人,學者。曾就讀臺北第一高女、東京聖心女子學院,1942年,以長谷川美惠之名在《民俗臺灣》上刊登文章。1944年進入臺北帝國大學史學科專攻南洋史學,1947年畢業留校。這段期間發表了數篇論文,如《臺大文史哲學報》〈明代人在暹羅之貿易〉,《臺灣風物》〈郭懷一抗荷事蹟考略〉。和賴永祥、夫婿卜新賢,共同撰寫《臺灣省通志稿》〈政事志・外事篇〉 。1955年赴西班牙留學,此後長居西班牙。
★延伸閱讀
★觀測員簡介
謝宜安 筆名長安。臺大中文所碩士生,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國立臺灣文學館所收藏的洪棄生相關文物中,這套《寄鶴齋詩矕》未必是最稀有、擁有最高價值的藏品。但有趣的是,這套書曾在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的〈殖民地之旅〉中登場,在佐藤春夫訪問台灣的過程中,巧妙地見證了一段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複雜關係——而那或許稱得上是眾多臺日關係當中的重要縮影之一。
    某天,你突然想:「來讀李魁賢吧!」於是在圖書館的館藏搜尋列鍵入詩人的名字,但奇怪的是,在一串詩集、譯詩、散文集裡頭,你還找到了《國際專利制度》和《世界專利制度要略》,而在臺灣文學館的藏品中,還有一把「採收洋菇用剪刀」,這把特殊的剪刀,也是詩人的「作品」,標誌了他的另一個身分:發明家李魁賢。
    在沒有網路的時代中,一方報紙、一本雜誌,很可能就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最重要的管道了。只不過,在被殖民的情況下,報業受到官方掌控,臺灣人的思想和眼界,等同於受到控制。在這種時候,臺灣人自己的報紙,就顯得格外重要。而《臺灣新民報》,就是臺灣人建構自己、認識自己的重要里程碑。
    近來,「正名運動」甚囂塵上,在《使琉球錄》當中也有一場關於「正名」的紀錄,不過這個被正名的東西有點特別,不是球隊、不是國家名稱,而是「沖繩麵(沖縄そば,okinawa soba)」。
    如果台灣文學史上的〈1943年〉是一篇小說的話,它是從一個極富象徵意義的悲傷場景開始的:1943年1月31日,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袖賴和逝世了。在他逝世前幾天,老朋友楊雲萍剛好才去看他。然而,看似心情頗佳的賴和,突然坐起身來,用左手壓著疼痛的心臟,激動地說:「我們正在進行的新文學運動,都是無意義的。
    一九五○年代,林海音正草擬《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的大綱,但這份稿子最終沒有完成,沒有人知道其中曲折。如果林海音用這套講綱教出一批學生。日治時期萌芽的「報導文學」,或許不用等到一九七○年代才逐漸復甦。但《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為什麼沒有寫完?讓我們一起回到一九五○年代,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吧。
    在國立臺灣文學館所收藏的洪棄生相關文物中,這套《寄鶴齋詩矕》未必是最稀有、擁有最高價值的藏品。但有趣的是,這套書曾在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的〈殖民地之旅〉中登場,在佐藤春夫訪問台灣的過程中,巧妙地見證了一段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複雜關係——而那或許稱得上是眾多臺日關係當中的重要縮影之一。
    某天,你突然想:「來讀李魁賢吧!」於是在圖書館的館藏搜尋列鍵入詩人的名字,但奇怪的是,在一串詩集、譯詩、散文集裡頭,你還找到了《國際專利制度》和《世界專利制度要略》,而在臺灣文學館的藏品中,還有一把「採收洋菇用剪刀」,這把特殊的剪刀,也是詩人的「作品」,標誌了他的另一個身分:發明家李魁賢。
    在沒有網路的時代中,一方報紙、一本雜誌,很可能就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最重要的管道了。只不過,在被殖民的情況下,報業受到官方掌控,臺灣人的思想和眼界,等同於受到控制。在這種時候,臺灣人自己的報紙,就顯得格外重要。而《臺灣新民報》,就是臺灣人建構自己、認識自己的重要里程碑。
    近來,「正名運動」甚囂塵上,在《使琉球錄》當中也有一場關於「正名」的紀錄,不過這個被正名的東西有點特別,不是球隊、不是國家名稱,而是「沖繩麵(沖縄そば,okinawa soba)」。
    如果台灣文學史上的〈1943年〉是一篇小說的話,它是從一個極富象徵意義的悲傷場景開始的:1943年1月31日,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袖賴和逝世了。在他逝世前幾天,老朋友楊雲萍剛好才去看他。然而,看似心情頗佳的賴和,突然坐起身來,用左手壓著疼痛的心臟,激動地說:「我們正在進行的新文學運動,都是無意義的。
    一九五○年代,林海音正草擬《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的大綱,但這份稿子最終沒有完成,沒有人知道其中曲折。如果林海音用這套講綱教出一批學生。日治時期萌芽的「報導文學」,或許不用等到一九七○年代才逐漸復甦。但《新聞文學暫行課程標準》為什麼沒有寫完?讓我們一起回到一九五○年代,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台灣討論「現代詩」,討論的往往是「華文現代詩」,從而忽略了許多優秀的本土語言詩學實踐。閱讀黃明峯的《所在》,彷彿在聽作者娓娓道來一則則故事,同時領會許多具有新意的語言和形式;而閱讀杜信龍的《苦慼》,則像是遍覽作者內心對於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感受,情感的展現非常豐沛,承接了以往台文詩的美學特質。
    Thumbnail
    旅居台東30天|關於山 坐公車經過鹿野到關山,行駛在山裡面很漂亮壯闊~看到很多條溪正值乾枯期,河床都很廣,如果有水就很美了。
    Thumbnail
    【只會看影片就是不會看書的人】:你要推廣閱讀風氣,你要首先讓書人見人愛,而不是把喜歡他的人都推走啊 【只會整天抱怨為什麼大政府爸爸不給他ubi的人】:你要推廣____(自行代入),你要首先讓人有生存的尊嚴啊,不是強迫人類去職場勞動啊 都同一副嘴臉是你要檢討,不是正常人要檢討。活該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Thumbnail
    近日,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辭世,享耆壽九十八歲。鮮為人知的是,他的母親与兄嫂,曾於臺灣白色恐怖时期遭汙指為「匪谍嫌疑」。
    Thumbnail
    王先生從任職30多年的稅務機關退休後,每天睡到自然醒,久而久之自覺生活枯燥乏味,想幫自己找些終身學習的課程充電,查詢了新竹市竹塹社區大學跟竹松社區大學的春、秋季課程,內容十分豐富,學費也便宜,一學期有18週課程,每週1堂課,如果是1學分的課程,18週學費也才1600元、2學分才2600元(實際收費標
    Thumbnail
    母親頓日愁煩  教了五年書,有意再升學,申請保送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母親卻頓日愁煩 隔壁家正在蓋房子正搭了鷹架,我從自己家裡後陽台爬過去,翩翩然下到樓下來,穿著外出服自外走入自家門。有一群人,和一個媒婆正在聊天,最近這種情形特別頻繁。雖然媽媽無意早早把我嫁出去,可是正值芳年20的卻像是一朵盛
    Thumbnail
    大學畢業其實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學習階段結束,對於還需要時間探索的人來說,它更像是一個港口,我們只是要從這裡航向大海,在抵達下一個停靠站之前,你想要漂流,或是想要遵循航線往前,都沒有問題。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要為你自己想要活出的人生負責。
    Thumbnail
    所謂台灣文學體制化,以1997年真理大學和2000年成功大學分別為即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在高教系統設置台灣文學相關系所為開端。在此之前,能以台灣文學為研究的學者如前所述,多在清大中文。 除了許俊雅。
    Thumbnail
    一、換語言佮文字是誠悲慘的代誌   以早,日本人來矣!台灣人換讀日本書,講日語。50年了後,另外一个政權來,逐家閣愛改學講華語,寫華文。彼當陣仔的台灣人誠可憐,尤其是佇寫文章,寫東寫西的人,愛換另外一種語言,是真慘的代誌。   我自2019年開始,佇部落格寫「逐工寫一段」,開始用漢字寫台文,
    Thumbnail
    在台灣討論「現代詩」,討論的往往是「華文現代詩」,從而忽略了許多優秀的本土語言詩學實踐。閱讀黃明峯的《所在》,彷彿在聽作者娓娓道來一則則故事,同時領會許多具有新意的語言和形式;而閱讀杜信龍的《苦慼》,則像是遍覽作者內心對於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感受,情感的展現非常豐沛,承接了以往台文詩的美學特質。
    Thumbnail
    旅居台東30天|關於山 坐公車經過鹿野到關山,行駛在山裡面很漂亮壯闊~看到很多條溪正值乾枯期,河床都很廣,如果有水就很美了。
    Thumbnail
    【只會看影片就是不會看書的人】:你要推廣閱讀風氣,你要首先讓書人見人愛,而不是把喜歡他的人都推走啊 【只會整天抱怨為什麼大政府爸爸不給他ubi的人】:你要推廣____(自行代入),你要首先讓人有生存的尊嚴啊,不是強迫人類去職場勞動啊 都同一副嘴臉是你要檢討,不是正常人要檢討。活該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Thumbnail
    近日,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辭世,享耆壽九十八歲。鮮為人知的是,他的母親与兄嫂,曾於臺灣白色恐怖时期遭汙指為「匪谍嫌疑」。
    Thumbnail
    王先生從任職30多年的稅務機關退休後,每天睡到自然醒,久而久之自覺生活枯燥乏味,想幫自己找些終身學習的課程充電,查詢了新竹市竹塹社區大學跟竹松社區大學的春、秋季課程,內容十分豐富,學費也便宜,一學期有18週課程,每週1堂課,如果是1學分的課程,18週學費也才1600元、2學分才2600元(實際收費標
    Thumbnail
    母親頓日愁煩  教了五年書,有意再升學,申請保送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母親卻頓日愁煩 隔壁家正在蓋房子正搭了鷹架,我從自己家裡後陽台爬過去,翩翩然下到樓下來,穿著外出服自外走入自家門。有一群人,和一個媒婆正在聊天,最近這種情形特別頻繁。雖然媽媽無意早早把我嫁出去,可是正值芳年20的卻像是一朵盛
    Thumbnail
    大學畢業其實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學習階段結束,對於還需要時間探索的人來說,它更像是一個港口,我們只是要從這裡航向大海,在抵達下一個停靠站之前,你想要漂流,或是想要遵循航線往前,都沒有問題。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要為你自己想要活出的人生負責。
    Thumbnail
    所謂台灣文學體制化,以1997年真理大學和2000年成功大學分別為即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在高教系統設置台灣文學相關系所為開端。在此之前,能以台灣文學為研究的學者如前所述,多在清大中文。 除了許俊雅。
    Thumbnail
    一、換語言佮文字是誠悲慘的代誌   以早,日本人來矣!台灣人換讀日本書,講日語。50年了後,另外一个政權來,逐家閣愛改學講華語,寫華文。彼當陣仔的台灣人誠可憐,尤其是佇寫文章,寫東寫西的人,愛換另外一種語言,是真慘的代誌。   我自2019年開始,佇部落格寫「逐工寫一段」,開始用漢字寫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