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31|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畢設週記】 一切有跡可循

還沒做畢業設計之前其實沒想那麼多,只是很清楚自己對科幻作品非常有興趣,也確定基地一定會在台南。科幻與台南,兩者性質乍看好像很互斥(最近發現其實不竟然)但都讓我著迷,原因不明,那種感覺說不上來,我是真的真的很愛科幻跟台南!!!
  • 以下開始是週記,如果有看沒有懂的(語無倫次、冗詞贅字)那一定是因為你的電腦被Lucy入侵了!!
最近做設計一直碰壁,對自己的議題定位如同還在學怎麼騎單輪車一樣(絕對不是MIB星際戰警裡的單輪車),中心往任何一邊偏一點都不對,科幻的太Cyberpunk,不然就是宜居的太普通,以至於論述變得非常兩極。為了整理腦袋裡兩個頑固對立的個體(科幻跟台南),這兩天回頭再看一遍之前蒐集的資料,試圖整理出這些資料、文本背後的東西及當時驅使我看它們的原因。
因為議題跟科幻有關所以在12月前都一直在看科幻文本與影視作品、建築家對都市未來的提案,最後...慢慢落地,挑了街道作為畢業設計操作的空間。
畢業設計9~12月進度紀錄表
畢業設計9~12月進度紀錄表

建築家的未來世界
1960-70年代討論度最高的莫過於日本的代謝派與英國建築電訊(Archigram)。東西方提出的未來城市想像都很瘋狂且大多都是巨型建築、結構,試圖把各種機能單位化的插接城市(Plug-in city)以及建築即城市的移動城市(Walking city)。(雖然Philip Reeve在2001年的小說致命引擎裡談的是都市淘汰主義,但是書中也描述了許多機能單位化的移動城鎮,EX : 鹽勾鎮,一個採集鹽礦的牽引城市。)
代謝派則是挑戰脫離陸地發展都市,並將空間視為有生命的生物體,能自行代謝空間量,代謝派的作品有一個共通點,由建築中心向外長出許多重複堆疊排列的單元空間。最後我在這片瘋狂建築大海裡找到了大野秀敏2006年在JA雜誌裡發表的纖維城市 ( Tokyo 2050 Fibercity )。
大野秀敏-纖維城市,用「線狀」的空間思維,積極捕捉東京原有的零碎特性。
JA 63號 2006年秋號特集 ( 圖片摘自http://haretoke.co.jp )

大野秀敏-纖維城市
1990年代面臨的不再是人口爆炸那樣的人口結構,而是偏向少子高齡化,同時因為後現代主義的成熟,90年代正是都市開始探討環境議題的時期,21世紀則著重在如何構築正在萎縮的都市提案。2006年大野秀敏對新東京規劃提出的「纖維城市」(Fiber city 2050)談到當前日本少子高齡化,未來將會碰到的人口減少與環境問題,怎麼構築東京2050萎縮了的城市模型,他探討的是進入以人口為代表的各個方面都在萎縮的21世紀,面對否定歷史的遺產並不斷地將它破壞的現代建築,我們如何超越並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它。四個要素:綠手指 ( Green Finger ) 集約都市網絡、綠帶間隔 ( Green Partition ) 加強木建築密集地區的防災性能和環境改善、綠化道路 ( Green Web ) 加強城市中心的防災性能和環境改善、街道皺褶 ( Urban Wrinkle ) 名勝古蹟的修復,作為再生東京特性的切入點。

小結
大野秀敏 用「線狀」而非點狀的空間思維,積極捕捉東京原有的零碎特性。
科幻作品、案例集事件年表整理
所有科幻作品的共同起點與令人著迷的關鍵元素,混雜、缺乏統一、豐富、零碎卻極具生命力的街道生活感。

銀翼殺手極具張力的街道空間 ( 圖片摘自https://otakugangsta.com )

科幻作品的起源
我對基地的機能與想像還是一直被1960年代的巨型結構(Mega-structure)還有1980年代的賽博龐克(Cyberpunk)影響,這類的風格好像已經變成了科幻世界中唯一的答案,但是過了一甲子的時間,現在看到許多的科幻電影場景依然跟當年Cyberpunk的經典指標之作《銀翼殺手》所呈現的世界雷同,直到Netflix影集系列的《黑鏡》才看到比較貼近真實的科幻世界,雖然都談黑科技,前者呈現的畫面總是黑黑、滿滿的,混亂複雜卻非常有生活感的街道;後者的佈景則是非常現代主義的設計,包含配色及家具、新科技本身的樣貌,內容強調科技對人產生的負面影響,如打卡、互相評分、意識數位化…等等。
Black Mirror - Nosedive
大多數的科幻電影、小說還是吹著「復古未來風」,說實話此刻以前的我也是,而當我重新審視了「便利貼表」卻找到了它空間構成的關鍵。賽博龐克談的是「高端科技,低端生活」反烏托邦的世界,常用的元素及手法在這裡就不多談,它的空間場景借鏡於東京,一個當時被世界(至少西方國家這麼認為)認定為技術最先進的科技城。1982年《銀翼殺手》裡描述2019年的LA樣貌,巨大的日語字幕的屏幕廣告覆蓋了視野的渾沌街道就是東京新宿的歌舞伎町的街道樣貌啊!而這也就是至今所有科幻作品的共同起點與令人著迷的關鍵元素,混雜、缺乏統一、豐富、零碎卻極具生命力的街道生活感。

結論
我認為科幻並非甚麼都巨大或黑暗的,它只是其中一種科幻城市樣貌的體現。電影及小說談的是人,畢業設計談的是空間,那麼科幻的空間又是甚麼呢?
再次回頭整理所有我分析的案例,發現一切有跡可循並不是走馬看花!! 科幻的空間本質其實很簡單:細碎的、微量的、豐富的,缺乏統一混雜的,纖維城市的目標也是捕捉東京原有的零碎特性精隨就在於如何重新想像並塑造極具生命力的街道日常感。

NEXT
1. 海安路24小時的生活感要如何科幻?
2. 海安路缺乏統一又混雜的空間是甚麼? 長怎樣?
3. 如何重新想像並塑造還安路極具生命力的街道日常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