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派則是挑戰脫離陸地發展都市,並將空間視為有生命的生物體,能自行代謝空間量,代謝派的作品有一個共通點,由建築中心向外長出許多重複堆疊排列的單元空間。最後我在這片瘋狂建築大海裡找到了大野秀敏2006年在JA雜誌裡發表的纖維城市 ( Tokyo 2050 Fibercity )。
大野秀敏-纖維城市,用「線狀」的空間思維,積極捕捉東京原有的零碎特性。
大野秀敏-纖維城市
1990年代面臨的不再是人口爆炸那樣的人口結構,而是偏向少子高齡化,同時因為後現代主義的成熟,90年代正是都市開始探討環境議題的時期,21世紀則著重在如何構築正在萎縮的都市提案。2006年大野秀敏對新東京規劃提出的「纖維城市」(Fiber city 2050)談到當前日本少子高齡化,未來將會碰到的人口減少與環境問題,怎麼構築東京2050萎縮了的城市模型,他探討的是進入以人口為代表的各個方面都在萎縮的21世紀,面對否定歷史的遺產並不斷地將它破壞的現代建築,我們如何超越並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它。四個要素:綠手指 ( Green Finger ) 集約都市網絡、綠帶間隔 ( Green Partition ) 加強木建築密集地區的防災性能和環境改善、綠化道路 ( Green Web ) 加強城市中心的防災性能和環境改善、街道皺褶 ( Urban Wrinkle ) 名勝古蹟的修復,作為再生東京特性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