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總召集人日誌0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畢業設計籌備總召集人的任務:是替團隊設定邊界條件。
當然,在那之前,是對學生團體的運作有足夠充分認知。
在團隊組成上,總召集人應該對班級調性、工作習慣、溝通方式,甚至成員間人際關係網絡有全盤的了解,才能以此作為部門運作之分析基礎。在各部門負責人的選定上,以部門能和諧並順暢地運作為首要考量,此一選擇不能帶來成員間之矛盾及消極不作為。
在計畫執行面上,畢籌團隊沒有甲方對乙方、勞方對資方,沒有任何以階級劃分帶來的方便及效率,當然也不應該有;應有的是團隊成員間開放討論健康的態度,以及積極看待受分配的任務及計畫預期發展的可能性。
時時刻刻都要確認自己站在一個能夠看到全局的小山丘上,而不是埋首在某項工作裏頭苦幹;管理者不應該是最會做事的那個人,而是能夠緊盯著每個人把每件事情做好的那個人,這非常重要。
過程應該會是沒有章法的雜談,在日誌的最後才會有一個系統性的歸納。2018/12/15.
avatar-img
150會員
690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高中探究與實作中,分組合作是關鍵。 組長的角色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職責和工作分配的建議: 溝通橋梁:組長應該成為組員與指導老師之間的溝通橋梁,確保信息傳遞順暢。 任務分配:根據組員的特長和興趣,合理分配任務,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 進度監控:定期檢查項目進度,確保每個階段都按時完成,並提
Thumbnail
沒有目標就沒有原則,沒有原則就沒有正確的選擇! 長期以來我的工作習慣,在每一季參加完Q B R之後,我都會花大量的時間去消化老闆的願望以及收集到的資訊,進而把它轉化成團隊可執行的行動方案,並設法把方案再拆解成不同的細項行動,並與下一層的主管說明緣由以及這樣安排背後的考量。在與主管們商量以及調整成更
這篇文章主要是以《畢業製作其實是門管理課》這本書所提到的概念,讓設計系學生能有不同的角度看待專題製作、畢業製作課程,並提供一些執行上的注意事項。
Thumbnail
說起學期的一開始,必然就是例行的班級幹部選拔。 日常工作的瑣事不提,舉凡運動會、學園祭、校外教學、各類班級競賽等等,可想而知班長的責任有多重。 說好聽點是責任,說白了其實就是麻煩事。 經歷了高一時大家互踢皮球,爭論許久依舊無法決定人選的狀況,班長由抽籤定生死似乎成為了唯一解。 大家照著座位依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Thumbnail
1.審題:基本上,這是個"雙核心"題目,就是做事也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可是,如果往"做事比做人重要"或是"做人比做事重要",這樣就會流於偏題。 我的寫法,重在"層次"。先有"做事"的層次,才有"做人"的層次,但是最終,要"超越"做事與做人的層次,處世圓滿,才是人...
Thumbnail
為活動安排適合的工作分組,不僅可以幫助活動流暢,往更遠一點看,能幫助大家提升其專業分工上能力,例如一開始只能當一位接待員,但經驗累積後,主管就可以放手給其承擔各大領導角色。這樣的思維可能顛覆傳統職場上對下關係,但對一個組織長遠發展跟經驗傳承是好的。本文以一場200人研討會規格,試著列出所需人力分組。
如果想要「做好一件事」的話,就必須要有「態度、行動」,之所以要態度和行動,是因為想做好一件事,沒有態度,就會想把東西隨便亂做,或著是想快點做好,就會隨便做,所以「態度」是一定要有的。想做好一件事,但卻沒有行動,就只是想想而已,所以就無法做好。 在我之前五上的時候,我被班上的同學投票成「班長」,那時
一個高效能的組織,成員們必須具備「去中心化」的思維,但學校的行政體系在設計時就是以科層體制為藍圖,且組織架構是固定的,改變不太容易。
Thumbnail
你接到一個很重要的專案,其中蘊含了許多非你專業可評估的需求。因此,你要從兩位同事中挑一位副手加入專案團隊。你會怎麼做?
Thumbnail
在高中探究與實作中,分組合作是關鍵。 組長的角色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職責和工作分配的建議: 溝通橋梁:組長應該成為組員與指導老師之間的溝通橋梁,確保信息傳遞順暢。 任務分配:根據組員的特長和興趣,合理分配任務,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所長。 進度監控:定期檢查項目進度,確保每個階段都按時完成,並提
Thumbnail
沒有目標就沒有原則,沒有原則就沒有正確的選擇! 長期以來我的工作習慣,在每一季參加完Q B R之後,我都會花大量的時間去消化老闆的願望以及收集到的資訊,進而把它轉化成團隊可執行的行動方案,並設法把方案再拆解成不同的細項行動,並與下一層的主管說明緣由以及這樣安排背後的考量。在與主管們商量以及調整成更
這篇文章主要是以《畢業製作其實是門管理課》這本書所提到的概念,讓設計系學生能有不同的角度看待專題製作、畢業製作課程,並提供一些執行上的注意事項。
Thumbnail
說起學期的一開始,必然就是例行的班級幹部選拔。 日常工作的瑣事不提,舉凡運動會、學園祭、校外教學、各類班級競賽等等,可想而知班長的責任有多重。 說好聽點是責任,說白了其實就是麻煩事。 經歷了高一時大家互踢皮球,爭論許久依舊無法決定人選的狀況,班長由抽籤定生死似乎成為了唯一解。 大家照著座位依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Thumbnail
1.審題:基本上,這是個"雙核心"題目,就是做事也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可是,如果往"做事比做人重要"或是"做人比做事重要",這樣就會流於偏題。 我的寫法,重在"層次"。先有"做事"的層次,才有"做人"的層次,但是最終,要"超越"做事與做人的層次,處世圓滿,才是人...
Thumbnail
為活動安排適合的工作分組,不僅可以幫助活動流暢,往更遠一點看,能幫助大家提升其專業分工上能力,例如一開始只能當一位接待員,但經驗累積後,主管就可以放手給其承擔各大領導角色。這樣的思維可能顛覆傳統職場上對下關係,但對一個組織長遠發展跟經驗傳承是好的。本文以一場200人研討會規格,試著列出所需人力分組。
如果想要「做好一件事」的話,就必須要有「態度、行動」,之所以要態度和行動,是因為想做好一件事,沒有態度,就會想把東西隨便亂做,或著是想快點做好,就會隨便做,所以「態度」是一定要有的。想做好一件事,但卻沒有行動,就只是想想而已,所以就無法做好。 在我之前五上的時候,我被班上的同學投票成「班長」,那時
一個高效能的組織,成員們必須具備「去中心化」的思維,但學校的行政體系在設計時就是以科層體制為藍圖,且組織架構是固定的,改變不太容易。
Thumbnail
你接到一個很重要的專案,其中蘊含了許多非你專業可評估的需求。因此,你要從兩位同事中挑一位副手加入專案團隊。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