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
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以死神的角度豐富的感情,帶領讀者進入偷書的世界,講述一個孤單的小女孩的心路歷程,以死神的眼睛去看麗賽爾的坎坷童年,參與他偷書忐忑不安的心情,如何藉由閱讀的力量,度過人生最艱困的時期。
9歲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在戰亂中被迫送到寄養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賽爾在弟弟冷清的喪禮後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冊,為的是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寄養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貧困的區域,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時時威脅人命。莉賽爾每晚抱著掘墓工人手冊入睡,惡夢不斷。養父為了讓她安眠,於是為她朗誦手冊內容,並開始教她識字。
學會認字進而開始讀書的莉賽爾,儘管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卻發現了一項比食物更讓她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用偷來的書繼續學習認字。從此莉賽爾進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也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朗讀書籍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在空襲時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鄰居朗讀故事,安慰了每顆惶惶不安的心,潛移默化改變了原本粗鄙的性情。
對照著戰場上萬人之間的爭奪殘殺,莉賽爾藉由閱讀與文字所散發的力量,讓死神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奧:為什麼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
多年以後,死神前去迎接莉賽爾的靈魂。死神坐在喧囂的大馬路旁,忍不住感嘆道:「人哪!人性縈繞我的心頭不去!人性怎能同時間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惡!」
我的觀點與心得:
以下文字皆為夜一當時候,97年高中參賽時的筆觸與感想
本書的作者以死神的眼睛看待這個冷酷又殘忍的世界,,而我們透過死神的眼睛參與麗賽爾的童年,到她老死再度看到自己當初寫的書,而那份的悸動缺也流在我們的心中,而眼眶泛著淚水。當天堂街因戰爭而瓦解,僅存麗賽爾的存活下來,一人存活的孤獨,寂寞得令人到無助,當知道所有最至親、最摯愛的家人與朋友都在戰爭中離去,麗賽爾獨自參與所有人的葬禮,一個人承擔痛苦,而苟活下來有何意義存在,讓人不禁思索,只能說這是個另一個的新開始。
然而死神既不煽情,也非全然冷酷,反而是用尖銳的觀察力與一點點嘲諷,看著世上的人群相互殘殺,又相互扶持。最後,死神不得不承認,人心之複雜,是無法揣測的。在情節當中充分展現了文字的力量。女主角從不識字到識字,整個過程就是她成長、懂事的經歷。她學會了認字之後,不但協助了猶太裔逃犯,也用故事的力量轉變了整個本來是低俗下流的街坊鄰舍。主角懂事之後,面對的卻是殘酷的命運。這部小說一種冷冽、抽離的情感,加上死神的口吻,讓讀者不斷感嘆於人性的光輝與險惡之中。這本書百讀不變,一再對照當下的人間萬事,產生極大的感觸當下眼眶泛紅,並與書中人物建立直接的感官聯繫,彷彿感同身受他們的遭遇,與他們同感希望,同受苦難。死神以冷眼看這世界,但以感性的眼去看偷書賊的童年,而我們也化成死神的官覺,感受這份悸動。
故事的背景在二次大戰,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迫害猶太人事件的時期,作者透過各種比喻的描述手法,以「顏色」、「 天空」、「雲朵」、「文字」等生活周遭的事物,襯托當時戰爭的殘酷、人性的流露。作者敘述故事的手法,前後連貫呼應,有時會先點出故事片段的後果,讓讀者提前知道部分情節的結局,以難過的心情 慢慢翻至難以接受的頁面,複雜的心情和書頁共同停滯於凝結的時間上。作者用「顏色」貫穿整部故事劇情,故事一開始和書本的扉頁一樣淨白,待主角進入故事、書本顏色、天空色彩更迭、爸爸漢斯眼睛的銀色光澤、手風琴上的黑白琴鍵、戰爭的起落、成萬人死去的樣貌、遍地血流成河的鮮紅、莉賽爾老年死時的午後藍……在書中 看到了成千萬的奇想色彩,每個色彩都有象徵的意義。色彩真是個奇妙的東西,影響了我們死板顏色的認知,藉由顏色去看到這個偷書賊的心境,色彩的感觀增添了書中的彩色世界,卻也反射出二次世界大戰的色彩-是鮮紅的鮮血染成的,從麗賽爾眼中的鮮亮顏色和死神眼中的死灰色,對比眼色由此想像書中世界的殘酷與人性的關愛。這就是死神的疑問;「人類,在我心頭縈繞不去。」
套句書中死神的一句話:「人們真的很愛找死。」戰爭因人性的貪婪、邪惡而起,卻也因人性的關愛而結束,為什麼除了自己人種以外的人要歧視呢?不是一樣都是人,他們也需要關愛,卻只是希特勒創造的文字影響了整個世界,改變了既有的觀點,關愛卻在偷書賊身上找到了,她的關愛給了麥克斯一個希望,他們成了莫逆之交,涉世未深的麗賽爾卻不知「我的大奮鬥」這本書是萬惡的根源。這本書的作者權利影響的世界,然而他創造文字是由許多人的鮮血寫成的,而麗塞爾的文字帶給了麥克斯、與身邊無限的希望,給予的快樂度過了難熬的躲避時期,而躲在地下室逃難的人們,麗賽爾安慰了每一顆惶恐不安的心;究竟什麼時候文字與書,不再只是偷書賊生活中的一部份,反而成了他生命中的全部,文字餵養人類靈魂,而我們用文字彼此餵養交流,所以文字成了我們現在生活的重心。關在黑暗潮濕的地下室,什麼樣的毅力能使人苟言殘喘的活在黑暗中?甚至是失去自由呢?那一種渴望,對於生命的渴望,就如同莉賽爾對於文字、書的渴望,那都是一種靈魂的寄託。而站在與麗賽爾的觀點,我閉上雙眼,腦海浮現的是一個一個猶太人皆連排著隊伍,緩緩的步向死亡道路時沒有過於激烈的反抗、沒有號啕大哭哀求的場景,有的只是些佝僂的身影,仍然邁開腳步向前行的莫大勇氣,也許當時的猶太人早已明白,自己的死亡並不是因為自身罪惡的懲罰,而是另一個解脫的開始,死亡是新生命誕生的瞬間,是個靈魂新的旅程。
對於書,都有個無法言喻的感覺,但想看書、擁有書,都有個悸動與滿腹的熱情更還有的是執著,可以說是我中毒已深,書毒慢慢的腐蝕我的心,讓我欲罷不能,你是不是也這樣呢!
事隔11年後,夜一想要說
回顧自己第一篇寫偷書賊的讀書心得,是在高中時期,為了當時後中學生網站的讀書心得比賽,回顧當時候初版第二刷的筆觸,跟如今歲月歷練過後回顧自己的文筆,就算隨著歲月的洗鍊不斷感變自己的感受,但是第一次的感動卻整整令我至今還記得。
《戰爭荼毒人心,文字改變人性》這是當時我下的標題,如今我卻想要駁回了,改變人性的不是文字,而是戰爭;而文字卻不知不覺中荼毒人心,接受識字文化的薰陶,改變了小女孩,而麗塞爾的文字帶給了麥克斯、與身邊無限的希望,給予的快樂度過了難熬的躲避時期,而躲在地下室逃難的人們,麗賽爾安慰了每一顆惶恐不安的心。
再次回味的同時,忽然連想到,麥克斯其實就是作者的縮影,而死神就是麗賽爾,我們說從死神的角度看見麗塞爾的人生,其實就是死神自己本身對於二戰世界的嘆息,而作者透過死神、麗賽爾、麥克斯、二戰背景,宣達當時候恐慌、死亡、文字的潛力,以及書籍的消逝、文字的流失。
#偷書賊 #我愛偷書賊 #木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