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出國旅行能培養國際觀?你知道這種觀念,其實是一百多年前的產物嗎(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從去年開題到現在拖稿許久,先來個前情提要:
我實在是不知道出國旅行就代表有國際觀的幹話,在這種時代,每隔一陣子就會出現一次,到底是有甚麼好講的?因為一個人經常出國趴趴走,或是長時間住在國外(生病再回來看健保),來作為是否擁有國際觀,或是目光如豆的判準,把出國旅行跟國際觀綁在一起,就是一個假議題。
不過呢,要了解出國旅行,如何在一百多年前,逐漸被建構成,或者應該說,它慢慢被當成是一件能夠培養國際觀的活動,得先從了解東亞傳統的旅行文化做為起點。所以,究竟當時生活在東亞的人們,都到哪裡去旅行?都怎麼旅行?以及都是哪些人在旅行?

先來列舉幾種傳統文化裡的旅行,或許對現代人來說並不算陌生,因為可能課本有教,老師有講,或是電視劇有演過:
1. 有人星夜趕科考:生活在科舉社會下的讀書人,從王朝的各個角落,去參加鄉試、會試,然後跋涉到京師參加殿試,應試的往返過程,是讀書人必經的旅行經驗。除非很有八股造詣,不然多數的讀書人很少能衝一發就考上,開科的時候,來回奔波很多年的大有人在。
2. 有人任官從宦遊:新科進士放榜,及第者接受派任,有些人留在中央任職,大部分則到各地當父母官,就任的路途上,順便了解各地山川形勢、風俗文化,算是增長任官閱歷的旅行。當然囉,在當地官聲政績好,被調到京裡任官,或是朝中有派系鬥爭,選錯主子站錯邊,被降調到地方,總之要在京師與任官地點間旅行,對士大夫來說是很常見的事。
清代初期,曾身負開採硫磺的任務而來台的郁永河,留下一部紀錄其在台見聞的著作《裨海紀游》,就是根據其宦遊經驗所寫的遊記。
3. 有人遊觀與進香:明清時期,也有很盛行的大眾旅遊風氣,例如像到處都是名勝古蹟的南京、蘇杭等城市,遊賞的男女民眾經常是絡繹不絕,尤其蘇州人是出了名的好遊,一年四季都喜歡到處趴趴走;在農閒的時候,務農的民眾也常離開自己居住的村落,到附近的鄉鎮去旅遊,參加各種廟會節慶;此時的朝山進香活動,也不再是單純的宗教朝拜,而帶有大眾休旅的性質,各位可以想想台灣到處都可以看到的進香團,大概就是那樣的概念。
4. 有人參勤與交代:幕藩體制下的日本,德川幕府對天下的各藩國,設有定期往返江戶與領國之間的規定,藩主當然不可能只輕裝簡從就出發,擺個排場跟派頭還是要有,所以大多會有一定人數的隊伍,尤其被藩主指定可以隨行的武士們,對他們來說,這是求之不得,能夠上京開拓眼界的旅行機會。例如在大河劇「八重の桜」或是「西鄉どん」的劇情裡,武士們聽到被藩主指名隨行,或是被藩主調到江戶供職,高興的情緒大概不會跟興奮哥差太多。
5. 有人巡禮與參詣:明清時期有很多民眾很瘋旅行,德川時代的庶民表示:「你有那我也要有」。例如江戶時代的旅行傳統中,有所謂「一生至少要去一次伊勢神宮」(一生に一度の伊勢参り),而像是長野善光寺、嚴島神社、四國遍路巡禮等長途的旅行活動,都有很多庶民男女參與其中。不少「靈山信仰」的聖地,例如富士山、比叡山、高野山,會有「女人禁制」的規定,但還是有少數女性偷偷跑去,這些女性不可能拿大聲公,到處廣播自己犯規登山,所以沒被發現而已。
上述這些人群,以及他們所往來的旅途,基本上大多在某個空間中往來移動,一個是明清帝國所統治的版圖內,一個是德川幕府所統治的日本。不過,究竟有哪些人,能夠前往這些空間以外的地方旅行呢?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到底有誰可以「出國」?

擁有赴海外旅行機會的人到底是哪些?首先是肩負出使任務的「使臣」。皇帝派你帶團去宣慰或冊封的屬邦,例如明代有個很有名的太監最遠曾經到過哪裡?這個以前課本有教,自己去翻答案。而臣屬於皇帝的王國,定期要派遣使團進京朝貢土產,表達對天朝的恭順,例如朝鮮王朝在明清時期,頻繁派遣所謂「燕行使」到北京,琉球王國每兩年要派員向清朝納貢一次,每此大概會派遣使臣、翻譯等一干人員大概一百多人左右。
而沒有朝貢冊封關係的朝鮮與日本,基於交鄰通好,則有「通信使」的往來。我曾經在另一篇文章提到釜山的「朝鮮通信使歷史館」,所以通信使的部分就先不贅述。
被派遣出使的群體中,除了官員之外,隨行人員與陣仗都有一定的規模,縱然出使任務得長途跋涉到異國,既辛苦又不見得能安全離返,但能有機會被派遣,除了肩負政府使命,還能有機會看看不同的人文風俗,還能順便在異國遊山玩水,是很難得的經歷。
此外,在東亞海域間活動的海商、海盜,也是較有能力向海外移動的群體,例如德川幕府時期往來於長崎貿易的唐商;少數肩負有探險、考察任務的人,也會有這樣的機會;再來可能就是要人品爆發,例如成功偷渡出海,或是遭到暴風漂流,幸運生還,才有可能順便在海外旅行。
打漁遇到暴風奇蹟獲救前往美國的中濱萬次郎,與偷渡出海赴美留學的新島襄
這裡也要說明一點,「出國」這個用詞,不太能夠放在明清與德川承平時代的旅行文化傳統中來使用,因為我們習稱的「出國」一詞,所謂的「國」,其實是來自近代西方主權國家的概念,而「帝國天下」、「幕藩」、「藩屬」都不屬於我們現今所認知的「主權國家」。

19世紀中葉以前旅行空間示意圖
基本上能看到這裡的人應該少之又少了,但這篇還是得有個結尾。綜合以上提到的人群及其旅行的移動範圍,再通過示意圖來看,他們的旅行足跡,大多不逸出當時習稱為「天下」的空間裡,一個是明清帝國的「天下」,一個是德川幕府所統治的「天下」,有機會向更外圍移動人們,在當時來說相對稀少。海外旅行在當時多數人群慣常的旅行生活中,並非理所當然的一件事,主要是由於過往的傳統旅行文化裡,沒有去建構、鼓勵這樣的活動。
不過呢,這樣千百年習以為常的旅行空間,及其所反映的傳統旅行文化,在進入19世紀中葉以後,逐漸開始面臨衝擊。
(待續)

隨手按下圖五個讚,鼓勵寫作無負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愛嚕貓的狗奴,很魯蛇的自由寫作者,2018年定居方格子,在這裡寫旅行史、遊記與魯蛇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歐洲各國基於一戰後的經濟蕭條,將腦筋動到發展觀光業,誘致外客以刺激景氣的背景下,航業與國際觀光業更為密切互動。各國船公司為了招攬旅客,紛紛在食宿娛樂的相關設備與服務上,力求新穎與舒適,豪華郵輪應運而生。而旅行案內與紀行文本的作者,對船艙軟硬體設施與船中生活的介紹,無異於扮演著旅行「教學文」的角色
船艙到機艙的變革,除了代表交通工具的日新月異,使旅客到達目的地的時間大幅短縮,人們對旅行的意義,像是離返、鄉愁、異國憧憬等情緒,甚至國際觀、世界觀,也基於這樣的變革而存在極大的差異。和田博文的這部《海上的世界地圖:歐洲航線百年紀行史(1861-1964)》,或許能彌補我們對這段百年海上旅行史的空白
旅行為什麼能培養國際觀?聽起來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好像又不是這樣。而這個觀念是在甚麼樣的旅行文化之下被建構起來的?倒是很少有人討論。 或許人們隱約了解到這觀念不符現實,但就是還在腦袋裡掛著,沒有想拿下來的意思,然後又不自覺的在人際的交往中,使用這樣的觀念來評判他人。
看到一堆網路隨處可得的那些帶長輩、父母出國的「攻略」、「注意事項」之類的教學文,對讀者耳提面命要注意哪些事情,才能減低與長輩在旅途上的摩擦,基本上不外乎就是要你看在父母養你很辛苦,才幾天不愉快就吞下去吧。然後連媒體也抄來變成新聞報導,其實現今一窩蜂式的孝親旅行,我個人是持保留態度的。
哪怕傾家蕩產,甚至可能死於非命,探險者們仍然前仆後繼,想辦法更為深入地球的極北之境。簡言之,這些探險家們不停追尋的,就是他們到底能靠北到甚麼程度,以並以此了解極圈世界的面貌。
本書的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將他在不列顛,以及巴勒斯坦、西班牙各地的丘陵、窪地、岩石地形,與古航路中探尋沒徑、步道、趕牲道、朝聖之路等徑道的經驗,寫成《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一書,引領讀者暫時逸脫出觀光大爆炸的現今,通過走訪隱沒、幽微的故道之旅,重新想像旅行的
歐洲各國基於一戰後的經濟蕭條,將腦筋動到發展觀光業,誘致外客以刺激景氣的背景下,航業與國際觀光業更為密切互動。各國船公司為了招攬旅客,紛紛在食宿娛樂的相關設備與服務上,力求新穎與舒適,豪華郵輪應運而生。而旅行案內與紀行文本的作者,對船艙軟硬體設施與船中生活的介紹,無異於扮演著旅行「教學文」的角色
船艙到機艙的變革,除了代表交通工具的日新月異,使旅客到達目的地的時間大幅短縮,人們對旅行的意義,像是離返、鄉愁、異國憧憬等情緒,甚至國際觀、世界觀,也基於這樣的變革而存在極大的差異。和田博文的這部《海上的世界地圖:歐洲航線百年紀行史(1861-1964)》,或許能彌補我們對這段百年海上旅行史的空白
旅行為什麼能培養國際觀?聽起來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好像又不是這樣。而這個觀念是在甚麼樣的旅行文化之下被建構起來的?倒是很少有人討論。 或許人們隱約了解到這觀念不符現實,但就是還在腦袋裡掛著,沒有想拿下來的意思,然後又不自覺的在人際的交往中,使用這樣的觀念來評判他人。
看到一堆網路隨處可得的那些帶長輩、父母出國的「攻略」、「注意事項」之類的教學文,對讀者耳提面命要注意哪些事情,才能減低與長輩在旅途上的摩擦,基本上不外乎就是要你看在父母養你很辛苦,才幾天不愉快就吞下去吧。然後連媒體也抄來變成新聞報導,其實現今一窩蜂式的孝親旅行,我個人是持保留態度的。
哪怕傾家蕩產,甚至可能死於非命,探險者們仍然前仆後繼,想辦法更為深入地球的極北之境。簡言之,這些探險家們不停追尋的,就是他們到底能靠北到甚麼程度,以並以此了解極圈世界的面貌。
本書的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將他在不列顛,以及巴勒斯坦、西班牙各地的丘陵、窪地、岩石地形,與古航路中探尋沒徑、步道、趕牲道、朝聖之路等徑道的經驗,寫成《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一書,引領讀者暫時逸脫出觀光大爆炸的現今,通過走訪隱沒、幽微的故道之旅,重新想像旅行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次半自助旅行點燃了體內的旅遊魂,這才發現自己熱愛以自主探索方式去看世界去看人。
Thumbnail
如果回到二十世紀初,想幫文青規劃一日小旅行 可能是這樣: 第一日:喫茶店的咖啡早餐、到知名書店逛逛買書、到酒樓吃台灣料理、到大稻埕逛街買藥、晚上再到戲館看戲、北投泡溫泉、新旅館呼呼大睡。 根據多位學者觀察,台灣史研究近年來有明顯的文化轉向,新文化史關注的議題,包含帝國與展示、空間與大眾文化、城
Thumbnail
我的旅行經驗不算豐富,到目前為止只去過三個國家。但在國內旅行中,由於把握了「精」與「記」兩個要點,因而當下的感受更加精緻,事後的回顧也更加清晰。
Thumbnail
對我而言,旅行的意義是多采多姿的,從年少的憧憬到隨著年齡增長的思考,旅行意義不斷變化。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旅行觀唸的轉變,認為應該用心感受當地文化和人情才能真正體會旅行的意義。他喜歡紀錄旅行的點滴,這些回憶成為了他的寶藏。此外,他更傾向於在國內進行深度旅行,探索臺灣的風土人情。
Thumbnail
疫情過後幾次的出國旅遊,讓我開始思考旅行的意義。 以前當我還在職場工作的時候,每年一次的出國旅行是一件讓人期待的事情。因為可以短暫的脫離舊有的一切生活。儘管還是有可能在旅行途中掛念或是處理,但是可以短暫的脫離工作壓力、嘗試過一的短暫的、和平常不一樣的生活,是很不錯的體驗。有些人就算出國旅遊什麼
09/14/2018 人が澄む 旅行的意義昇華   這些年,我常出國。 出國的目的當然就是工作。 因此去了不少地方,雖談不上見多識廣,但倒也真看了不少觀光景點。 一個旅程,至少要看上百個景點。 也因此出國觀光對我早己沒有任何意義。 與其大老遠跑去看教堂,古堡,皇宮,古蹟。 我寧可和
Thumbnail
  「思想非起源於主客對立,而是對土地的思索」─德勒茲   何謂旅行?以人、事、時、地、物來說的話,旅行的「人」可以是一個人、一家人或一群人;可以是跟年輕人、中年人或老年人;可以是跟同性、異性或雙性,甚至是虛擬的人(如充氣娃娃)。旅行的「事」可以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可以是追美景、嘗美
Thumbnail
最近年代旅遊和某網紅參加歐洲旅行團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身為一個旅遊從業人員和學術研究者的雙重角度來看,其實頗有感慨;先說結論,當然,年代旅遊的事件結論和品保協會一樣,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另外一件事情,則是領隊的責任比較大。
旅遊是為了擴展眼界,學會謙虛 前言 有的時候舒適圈待久了,真的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有的時候同溫層後久了,真的是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自己旅遊過幾個國家,覺得已經不容易了—比起那些一輩子沒出過國,或者不可能有機會出國的人來說—。看到人家有點吹噓的提到自己旅遊過三十幾個國家,哇,一聲,
Thumbnail
我曾經參加過一些旅遊團。   旅遊團是團體活動,住在固定的旅館,吃在固定的餐廳。 接觸的無非是領隊、導遊、司機、服務生,很難接觸當地民眾。 到的景點,都是已經開發的,安全的地方。   不過,我也曾經一個人旅遊過,感覺又不一樣了。   那是民國88年,我去中國大陸旅遊了一個月。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次半自助旅行點燃了體內的旅遊魂,這才發現自己熱愛以自主探索方式去看世界去看人。
Thumbnail
如果回到二十世紀初,想幫文青規劃一日小旅行 可能是這樣: 第一日:喫茶店的咖啡早餐、到知名書店逛逛買書、到酒樓吃台灣料理、到大稻埕逛街買藥、晚上再到戲館看戲、北投泡溫泉、新旅館呼呼大睡。 根據多位學者觀察,台灣史研究近年來有明顯的文化轉向,新文化史關注的議題,包含帝國與展示、空間與大眾文化、城
Thumbnail
我的旅行經驗不算豐富,到目前為止只去過三個國家。但在國內旅行中,由於把握了「精」與「記」兩個要點,因而當下的感受更加精緻,事後的回顧也更加清晰。
Thumbnail
對我而言,旅行的意義是多采多姿的,從年少的憧憬到隨著年齡增長的思考,旅行意義不斷變化。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旅行觀唸的轉變,認為應該用心感受當地文化和人情才能真正體會旅行的意義。他喜歡紀錄旅行的點滴,這些回憶成為了他的寶藏。此外,他更傾向於在國內進行深度旅行,探索臺灣的風土人情。
Thumbnail
疫情過後幾次的出國旅遊,讓我開始思考旅行的意義。 以前當我還在職場工作的時候,每年一次的出國旅行是一件讓人期待的事情。因為可以短暫的脫離舊有的一切生活。儘管還是有可能在旅行途中掛念或是處理,但是可以短暫的脫離工作壓力、嘗試過一的短暫的、和平常不一樣的生活,是很不錯的體驗。有些人就算出國旅遊什麼
09/14/2018 人が澄む 旅行的意義昇華   這些年,我常出國。 出國的目的當然就是工作。 因此去了不少地方,雖談不上見多識廣,但倒也真看了不少觀光景點。 一個旅程,至少要看上百個景點。 也因此出國觀光對我早己沒有任何意義。 與其大老遠跑去看教堂,古堡,皇宮,古蹟。 我寧可和
Thumbnail
  「思想非起源於主客對立,而是對土地的思索」─德勒茲   何謂旅行?以人、事、時、地、物來說的話,旅行的「人」可以是一個人、一家人或一群人;可以是跟年輕人、中年人或老年人;可以是跟同性、異性或雙性,甚至是虛擬的人(如充氣娃娃)。旅行的「事」可以是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可以是追美景、嘗美
Thumbnail
最近年代旅遊和某網紅參加歐洲旅行團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身為一個旅遊從業人員和學術研究者的雙重角度來看,其實頗有感慨;先說結論,當然,年代旅遊的事件結論和品保協會一樣,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另外一件事情,則是領隊的責任比較大。
旅遊是為了擴展眼界,學會謙虛 前言 有的時候舒適圈待久了,真的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有的時候同溫層後久了,真的是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自己旅遊過幾個國家,覺得已經不容易了—比起那些一輩子沒出過國,或者不可能有機會出國的人來說—。看到人家有點吹噓的提到自己旅遊過三十幾個國家,哇,一聲,
Thumbnail
我曾經參加過一些旅遊團。   旅遊團是團體活動,住在固定的旅館,吃在固定的餐廳。 接觸的無非是領隊、導遊、司機、服務生,很難接觸當地民眾。 到的景點,都是已經開發的,安全的地方。   不過,我也曾經一個人旅遊過,感覺又不一樣了。   那是民國88年,我去中國大陸旅遊了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