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邊山》中,男主角曾經寫下這樣的詩:
廢港
我的故鄉是廢港
我的故鄉太過貧窮 唯有彩霞可以示人
蕭青陽在這本書裡也提到:
童年的我,也曾祈禱新店變成繁榮的鬧區,但大約在國中時期,我就想通了,有些美好不在於豪華,而在於單純;而有些進步,不在於把一條水溝加蓋封死,而是將它重新疏通,恢復水源的潔淨。回到人與自然親近的狀態,是人類「文明」更高層次的追求。
你是北漂嗎?
你是否曾經也希望家鄉趕快都市化,有國際連鎖商店,有捷運,有從不無聊的夜生活?
現在的你還這樣期盼著嗎?
至少我現在不是了。
我私心希望家鄉可以保持以前的樣貌,稻田、小溪、不會被高樓擋住的夕陽跟山脈。
巷子就可以看到佇立在半山腰的彌勒佛,夏天的午後,會被收割機吵醒,跑到後院看到白鷺鷥跟著收割機等候著被翻出泥土的蚯蚓。
曾經討厭的家鄉,曾經想要出生在都市,現在一點都不會這樣想了。
巴里島的學童,有時一天只上兩、三小時的課,如果睡過頭上不了課,還會焦急的掉淚;到了下午,他們紛紛趕去廟裡練習樂器,在我眼中,那奔跑的畫面美得猶如夢境。我想起在奧地利辦學的音樂家陳哲久教授說,奧地利學生中午就放學,「因為家庭教育很重要,早點回家拉小提琴多好!」巴里島人的觀念,和奧地利人不謀而合,如果我們認定歐洲教育最「先進」,那麼巴里島的教育,會不會也比台灣「成功」?
2018年9月底去了一趟斯里蘭卡,也從學生們的身上看到了「快樂」。一樣只上半天課,下午跟同學奔跑玩耍,無憂無慮的樣子真的很美好。
我的國小生活也差不多是這樣,有段時間只要上半天課,下午就是跟三五個同學騎車往山裡面探險。
國中過後的升學壓力持續了六年到高三,每天上八堂課,晚上還要晚自習到九點半,晚自習結束回家繼續念書,每天循環。
沒辦法客觀的評論好壞,基於一個經歷填鴨式教育的小孩,我只是希望能夠更快樂的學習知識,學校不是應該誘發好奇跟學習興趣的地方嗎?
求學階段的快樂在於與同儕的相處,基本上很少從學習得到快樂。(至少我現在回想起來是這樣)
有生之年,何不出發一次?
為什麼「單一性」竟會如此令我懷念?我反省自己,是不是我的生活太複雜、壓力太大,在文明世界裡打滾太久,所以必須轉換到空無一物的異地才能享受舒坦?
人生於世,所處環境幾乎是被決定的,我們只是學著適應。在忙碌都市中相遇的人,越來越少機會進入對方的世界,交換彼此的內心狀態,到頭來,連自己的心也看不清楚了。當都市的人來到沙漠,就像被丟到一個意想不到的原始世界中,沒有電腦、沒有配線,可是這遠離人文和科技的生存模式似乎非常適合生物的身體,於是我感受到了自由暢快。
汲汲營營的人生你還想要過多久?
你快樂嗎?
光是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已經讓我們喘不過氣了,還有時間認識自己嗎?
或許你會這樣覺得,但,你的生活是由你所有選擇組合而成的。
我也想要出發。
給自己一個人旅行的機會,認識自己的機會。
「奧地利人沒有幾歲必須唸完高中、幾歲練會什麼曲子這樣的觀念。」
應該說歐美國家似乎沒有幾歲一定要幹嘛的觀念,但在亞洲的日本、韓國、台灣等華人地區是有這樣的限制的。
所以才會創造出「剩女」等詞彙,這是歐美人可能無法理解的。
我們非常重視升學,一定要一路升學到大學畢業;把幾歲結婚生小孩當作對於家庭的重視;把幾歲升上什麼職位當作對於職涯的規劃。
一旦被年紀綁住了,你就得砍掉一半以上想做的事情。
最後獻上我非常喜歡的一支SKII廣告,The Expiry Date | SK-II #changedestiny
You are more than your 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