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2/0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台灣文博會-文化動動動

台灣文博會主要視覺設計海報
台灣文博會主要視覺設計海報

華山1914文創園區-編輯地方
「編輯地方」總共由展覽館、刊物以及市集三個部分組成,以地方考現學的方式探究地方本質,從地景、祭典儀式、飲食文化等多個面向切入,尋找各個地方最具在地特色的獨特性。地方展覽館呈現桃園、台南、屏東、台東四個城市的獨特風格,並陳列當地地方誌,讓參觀者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認識這四個城市。
工藝館則以台灣的茶為展覽主題,以台灣茶文化演變的時空路徑,論述生活中與茶相關的工藝百態,讓參觀者在不同的場域中,可以感受並思考台灣工藝在當代所體現的精神與價值。

茶3.1415
以茶為圓心,工藝為半徑,畫生活為圓周,看見文化的面貌
一走進展場,便是兩片半圓形牆壁圍出的圓形空間,一邊是以台灣茶業歷史為軸線的茶業發展興衰介紹,另一邊是以一張一張可供索取、裝訂成小書的紙張與小解說板組成從製茶、產地、茶種、器具……等等與茶文化相關簡介的介紹牆。參觀者將在3.1415的空間中對茶與其所延伸而出的茶文化有最初步的了解,再踏出圓形區域後,便是一個開闊、卻又區域分明,以白色為基調的展覽空間。
以台灣茶業歷史為軸線的茶業發展興衰介紹牆局部
最先看到的是一個方形的展示櫃,擺放著大葉種、小葉種的茶苗,採摘下來的茶菁,與以二十四節氣區分的製茶時節的介紹看板,還有茶湯色、茶口感、茶氣味的圓餅圖,並放置以小分格抽屜的方式將台灣各個茶區所產的茶葉與介紹,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為參觀者介紹茶文化最根本的部分─茶葉與茶。
再往裡面走,換看到一個放滿茶具的桌子,上頭還用輸送帶輸送著各種各樣的茶杯或是茶壺。這些茶具有傳統形制的瓷杯、紫砂壺,也有新穎的玻璃壺、玻璃杯,也有設置日本茶道的茶具空間。將新與舊的茶具放在同一個大長桌上,每一個角落設置的固定茶具,通過運轉的輸送帶,搭配上或新制或舊式的杯壺,都是不同的茶席風景。在茶具桌旁邊,以玻璃櫃或是開架方式陳列工藝家的茶具作品與紫砂壺,並搭配上介紹各個工藝家的電視牆,玻璃、陶瓷、金工,不論是哪一種工藝都呈現了它獨特的美感,壺、杯、茶則、茶盤,每一樣都帶著工藝家對於茶文化的解讀。
茶3.1415展場內部
透過輸送帶上的移動茶具與桌上固定位置的茶具,能結合成不同風格的茶席配置
場館中也有設置VR體驗區,並有兩處用來舉辦體驗活動的區域,一個是「未來實驗室」,讓參加者可以自由搭配茶品品茗,另一個則是在榻榻米區域的揉茶活動,這裡也是舉辦講座的場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台灣文博會的官方網站查詢活動時間喔!
我今天正好碰上了揉茶體驗活動,在正式開始揉茶之前,會先簡介六大類茶的差別,並講解為何要揉茶,如何揉茶,以及揉完茶之後,帶著正在進行發酵的茶葉回家該如何自己烘茶。在揉茶活動進行時也會有老師不時巡視大家把茶揉得怎麼樣,所以不用擔心失敗。使用的茶菁是有機金萱茶菁,活動還沒有開始時就能聞到經過一天一夜萎凋之後的茶葉清香,經過揉捻之後茶液汁液釋出,會讓香氣更明顯。把茶葉揉好之後就由工作人員蓋上一層布,並在布上噴上水保持濕潤,我們只要一小時後記得回來把茶帶回家就好啦!難得有揉茶可以體驗,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來體驗看看!
揉茶體驗的場地,使用的茶葉是有機金萱茶

台南館-文文仔火
過去、當下、封存、未來,時間溫火煮成一座城
台南,台灣的文化古都,是台灣繁榮的起點,有它獨特的歷史底蘊,依山傍海的自然風土也孕育出台南豐富的物產與濃厚的人情。「文文仔火」是台語「溫火熬煮」的意思,展區以火的概念,延伸出「連結、烹調、淬鍊、指引」四個面向,並透過「物件、聲音、影像、裝置」四種不同呈現方式來梳理人與城市之間的情感。展場布置也以紅色為主要基調,讓參觀者在置身在一片溫暖的紅色當中,感受台南的溫厚人情。
走進展區,便是一片又一片紅色的布幕垂落,通過布幕之後,是一個整面的大電視牆,播放著台南的各種美食與文化地景,轉身往後看,則是以兩種不同方式呈現的展品。一邊是「淬鍊之火」,展出四種傳統工藝:刺繡、剪黏、糊紙、木雕,呈現出府城因深厚蓬勃的廟宇文化,而催生出多樣化的工藝,在這些傳統工藝背後,是乘載了好幾代人的文化記憶。另一邊則是「連結之火」,藉由三位深耕當地多年的台南人手中的珍藏物件,讓參觀者一窺他們與台南這座城市的對話,以及個人、物件與城市三者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
在展區的最後,放了好幾個大紅圓桌,上頭擺滿了各種食物碗盤模型,並設置好幾個寫滿食物名稱、或是放上店家招牌的看板,配合製作成菜單模樣的填答問卷活動,讓想要透過填答活動換取台南特色點心的參觀者,坐在大紅桌邊,戴著耳機專心聽著介紹,手裡握著筆看著眼前題目的模樣,就像是即將要點餐的客人一樣,十分有趣!
專心參與填答遊戲的觀者像是真的要點餐一樣

台東館-感受一下
誠實感受的生活哲學
台東靠山臨海,美麗的景緻造就了他們善於感受自然的生活哲學。台東館與本地館連在一起,所以展場主要分成三個區域,一進入展區便是分成五個色塊的桌子,寫著「編輯地方」這一主題「最野,最現代」的策展核心,並在四個城市的桌子上都寫上該城市的人口數、面積等資料。
進入台東館展區後,會看到一個四周被掛著照片簡介的竹牆包圍,中間是放著各種物品,有書、啤酒、捕魚用具、漂流木、都蘭國中書包、乾魷魚……等一百多種物事的平台,每一樣都擁有台東當地,從土地與海洋而來的生命力。再往前走是一片用稻草鋪的厚厚一層的平台與斜屋頂,當中錯落著幾個稻草塊供人休憩,雙腳踩在柔軟的稻草地上,鼻間充斥著乾稻草的土地氣味,參觀者在這裡或坐或躺,休息、拍照或是聊天,感受到的是全身心的放鬆療癒。
台東館內最療癒的一角

屏東館-吟土風人
翻轉。屏東印象
屏東館以採集故事的方式呈現屏東特色,其展區布置以黑色為主,燈光也較暗,一進入展區走過大片書有展覽主題的看板牆,便是一條掛著多位屏東在地人的影像,有合唱團的原住民少女唱著部落歌謠〈榮耀頌〉,有身兼客語創作歌手的老師唱著記述自己在阿婆家生活的回憶的客語歌曲,有詩人吟頌詩句,有樂手彈唱關於屏東子弟到北部打拼的創作歌曲,為這個屏東故事拉開序幕。
再往裡走,是四個投影平台,播放著屏東的風景、人、物,表現屏東人的記憶符號。而屏東有名的落山風,則在轉身之後,以高大、圍成圓形的垂落方形投影板呈現,機械控制著方版的翻動聲,在方版上顯現著以舞蹈詮釋因落山風而起的祭典的舞者身姿。走過風以後,面對的是一大片投影牆,問著你最喜歡屏東的什麼?寫著屏東的風土人情和記憶符碼,最後從黑暗中走進明亮的最後一個展區,四個桌面放置四個主題的展品,貼合了吟土風人的展覽主軸。每個桌面上都立了雙面的說明看板,讓參觀者了解屏東的人情、土地、祭典以及飲食。
由風帶來的祭典化成聲音化成舞蹈

桃園館-桃花源設計事務所
以設計為編輯動能,輻射地方新色彩
桃園館是我覺得最有趣的一個場館,它打破了我對於展覽的既定印象。桃園館的展場布置非常簡單,純白的顏色,地板以工業與農業常用的白色布袋拼貼,因此進入須要先脫鞋子,用腳掌感覺布袋的柔軟觸感,好似又與當地有了更深一層的接觸。
簡單乾淨的桃園館內部
整個展覽空間裡播放著由各種聲音組合而成的節奏,中央較矮的桌子上放著數本地方誌。展場中有三個電視牆,分別配置三到四個耳機,第一個是劍道組成的「運動」的聲音,擊劍、繫頭盔帶子、揮動竹劍……等等在劍道練習中會聽見的聲音被錄製下來,經由重新編排就成了一首象徵著桃園劍道運動的節奏樂。第二個公共空間的聲音,國際機場、飛機起飛、美術館走廊、翻書放書的聲音結合成日常生活的安穩節奏。第三個則是紡織工廠的聲音,也是最具有節奏樂感覺的一個,機器運轉的聲音、紡織的聲音、提示音被整合成一首代表著「孕育」的活力節奏。
準備好聽聽公共空間的聲音了嗎?
桃園館用聲音與影像結合地方元素與產業組合成的桃園印象,讓桃園不再侷限於國際機場、大溪豆乾的既定印象,參觀者可以經由另一個角度,重新認識桃園這個城市。
第一次參觀台灣文博會,雖然展覽期間很短,只到5/5,而我這期間可能也只能去看松菸的品牌設計與華山的編輯地方這兩個展區,其他展區的展演內容都只有從官方網站上去了解,但是整體來說這次展覽很貼合台灣在地的文化精神,各個場館、攤位的設計也別出心裁,如果下個禮拜有時間的話,很推薦大家去看看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