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句俗諺說:『文章、風水、茶,懂得沒幾個。』茶葉自古以來往往視為家傳之學,除了傳統產業父子相傳的經濟層面因素,在學科的研究上沒有精細到足以劃分為專門領域的知識系統可能也有關係。身為茶產業的第四代,先祖的經驗並沒有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來,市場與消費型態隨著時代有相當大的改變,過往的經驗未必能夠完全套用。關於茶葉的知識,除了自己透過實務經驗中摸索、臺灣茶葉改良場的課程、中國福建天福茶學院的歷練,加上網路世代相關資訊普遍容易閱覽,一點一滴汰除種種不可考的傳說部分,整理出一些可以跟大眾分享的基礎專業知識。
自從2018年開始在KKDAY旅遊體驗平台經營-明山茶集品牌以來,在介紹台灣茶葉文化給外國人的過程,發現很多人有類似的需求:外國人好奇台灣茶葉為何世界香,該如何說明這些知識?台灣的茶葉和其他地方的茶葉有甚麼不一樣?名字這麼多的台灣茶,差別在哪、又是如何命名的?
除了上述的問題之外,從產業的角度來看,世代交替永遠是個難題;開創者對於茶葉買賣、製造、審評的經驗不容易系統化地交給下一代,坊間也不容易找到適當的學習管道。有一些喝茶資歷豐富,卻沒有機會系統化盤整印證自身經驗的消費者。我希望能透過這本簡單的學習筆記,分享自己累積至今的成果。
在社會科學研究裡,從日常生活現象出發,提出假說、成為定律是一個相當漫長之路。現今對於茶葉的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假說的階段,其中可能夾雜很多尚待檢證的論點,該如何取捨、探究最合理的解釋,是吾輩學茶的漫漫長路。尤其飲茶的歷史相當漫長,茶葉的文化、製程歷經了許多變化,如果只以現今的樣貌來看待它,忽略過往的脈絡,很容易陷入抱持各種偏見而不自知的境況。綜上種種,是以即便經過十年以上的摸索,還是很難自恃對於茶的一切都通達無礙。然而,所謂無用之用,這些追求真理的反思並非毫無用處,甚至有助於我們對於常見論點的釐清。
經歷: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碩士-東方組
台灣茶葉改良場茶葉感官品評中級評茶員
中國茶葉高級評茶員(三級)
第26屆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候補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