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4/0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芭樂片還是宣傳片─《粉墨登場》

《粉墨登場》海報
《粉墨登場》海報
近年來在台灣,記錄片大量的商業發行,上電影院線。使得越來越多的記錄片得到關注,包括人文素材或關心特定社會議題的記錄片。在這當中,以記錄社會運動議題、組織或過程的記錄片,雖然產量不少,但是做售票方式上映的,卻不多。以反對高學費為議題的《粉墨登場》,算是其中的異數。雖然沒有進入商業戲院放映,但是卻售票放映,算是開台灣社運議題的影像記錄一個先例。 雖然《粉墨登場》以「第一步反高學費議題的記錄片」為宣傳詞,但是,與其說這部電影是在記錄一個運動,更大的一部分是在記錄搞運動這群人的生命。至於運動的部份,《粉墨登場》花了很大的篇幅,用旁白或動畫的部份去介紹運動的訴求,光是「紅利稅」的論述就占去了不少時間,但這部份的呈現實在沒什麼多大的必要,記錄運動歷程的影像甚至文字,花很大篇幅去覆誦運動的訴求或意識形態,實在沒有多大的意義,這些應該在描述運動的歷程中去鋪陳,而不是好像念一遍的方式塞進記錄裡。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這部記錄片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描述這群從事運動的人的生活,包括工作、家庭、人際關係等,但這些跟運動的交集在哪?實在看不出來,這些人結婚、生小孩、工作,跟運動到底有什麼關係?裡面只有那個在餐飲學校教書的女老師,有把她參與的運動拿去學校跟學生討論,其他人的個人生活層面,實在看不出跟運動有什麼關係。 導演在並不長的篇幅,同時要處理運動者的生命、運動訴求和運動的歷程,還要把它們的份量平衡得宜,實在不容易。由於花了很多篇幅在覆述運動的訴求,使《粉墨登場》不完全像記錄片,倒像是運動組織的宣傳片,但又不完全像宣傳片,因為單純的運動宣傳也不會去談運動的私人生活,除非這個人已經很有社會知名度,或曝露他們的私生活有助運動宣傳。總之看完《粉墨登場》之後,有心從事社運記錄片拍攝的人,應該認真思考「社運的記錄片,是要記錄運動、運動者還是運動訴求?」這個問題。
本文曾於2010年9月26日發表於個人部落格,原文已刪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