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第一期費登奎斯師訓過程當中,有個並未引起重視的討論,主題是關於「動作」(因為相反立場者只有我一人,也可能其他同樣想法的同學彼時並未發聲)。大部分同學支持培訓師Paul的觀點:「動作本身並不重要。它們是自我學習的一個工具。」有的同學則更進一步認為「動中覺察」中的動作不重要,重要的是覺察。
我則是基於兩個原因持反對的立場:第一個原因根植於經驗上的邏輯,當所有人都贊同一個主張時,這個主張就有該被質疑與討論的可能;第二個原因為我在學術上是一位運動哲學人,於此,忽視動作意味著忽視生命的本質與更多的可能性。
動作本身自有其複雜性,錯誤的化約(或說簡化)就是把動作看成只有動作本身;如此一來,就無法解釋動作何以能成為學習的工具。動作可以作為學習的媒介,正是因為動作本身向內連結肌肉系統、骨骼系統、神經系統、認知系統、情緒系統;向外建構空間感、時間感;或許動作本身不是任何一種本質性的存在,但他就像蛛網的絲線一般,連繫起這些重要的系統。
所以動作本身獲得平反,拿回他的重要性了嗎?其實也許又不是如此。其實也許重要的如我的同學們所說的,是動作品質、是覺察、是如何做動作…等等,而非動作本身。例如讓雙眼的視線跟隨平行眼睛高度的右手再回到原處這個動作組合,完成他並不具備任何費登奎斯方法上的意義,而是學習到動作組合當中的協調性、恰到好處的力量、合理的動作鏈…等等,才成其為動中覺察的一堂課;但是,如果不透過動作,費登奎斯方法的學習卻又無法展開。
就在不(該)化約動作,又不忽視動作的相關整體內涵,又能關注動作的前景與背景,這樣的來來回回當中,老師與學生才能共同成長,達成「動中覺察」的一堂課。
動作本身重要否?如果你吸的這一口氣中沒有氧的成分,那還算是吸到一口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