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別人的心思的人從來都不是幸福的人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馬可・奧理略 (Marcus Aurelius)《沉思錄》(Meditations) 有一段話:「絕不要去猜測別人的心裡在想什麼,琢磨別人的心思的人從來都不是幸福的人。每個人都應該關注自己的內心的所思所想,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是很可悲可嘆的。」
馬可・奧理略是羅馬帝國第十六任皇帝,也是著名的斯多噶派哲學家,有「哲學家皇帝」的美譽。
斯多噶派篤信泛神論,強調神、人和自然世界是統一的整體,反對任何形式的二元對立,如精神世界 VS 物質世界、靈魂 VS 肉體、理性 VS 非理性。神是宇宙靈魂和智慧,其理性滲透整個宇宙。個體小我必須依照自然 (宇宙運行的律則,受理性支配) 生活,愛人如己,與整個大自然合而為一。
《沉思錄》是馬可・奧理略的一部反省筆記、一部個人思想散文集,主要思考人生倫理問題,兼及自然哲學,共十二卷。
為何不要去猜測別人的心思?因你永遠不可能是別人「肚入面條蟲」,用惠施的話,就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夾硬做不可能的事,苦苦揣摩,快樂不再,哪會有幸福?
只有自己的心思,自己最清楚。你的 Mr Right Mrs Right 再知你的心思,都不及你知的通透。那麼,為何不先關注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想?陸象山說:「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汲汲於琢磨別人心思是支離,只有傾聽自己內心的吶喊才是易簡。
著名作家李怡先生說:「到了我這年紀,我的心境是不介意別人怎樣講我,不介意別人怎樣看我,最要緊的是,我自己怎樣看我自己。因為一個人是他一生行為的總和,是不是一直忠於自己,不扭曲自己,憑着自己的知識和良知寫文章,做人,任事,自己最知道。」( <最要緊自己怎樣看自己> )
李怡的領悟,可謂跟馬可・奧理略一致。
男子組合 C Allstar《無懼》有幾句歌詞:「 別怕攻得不對,守得不對,會失去誰,來吧我們以堅忍戰勝畏懼。」
人很多時琢磨別人的心思,無非是想別人喜歡自己、重用自己、對自己有好印象。其實,人家喜不喜歡你、重不重用你,並非你可以左右。做好本分,堅忍無懼的面對,就可以。而做好本分,堅忍無懼的前提是:你知道你自己。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主要闡述及析論歷史、哲學,兼及文學、通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家聖奧古斯丁 (St. Augustine) 在《上帝之城》(City of God) 說過一句話:「如果正義不復存在,政府將是一大幫強盜,而當一個國家不再需要正義時,那麼一幫強盜就是一個小國家。」 奧古斯丁公元 354 年生於北非。十三歲學習雄辯術,十七歲赴迦太基學習修辭學。少年時
伊壁鳩魯 (Epicurus) 有一句名言「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伊壁鳩魯公元前 341 年生於薩摩斯島,父母親都是雅典人。十八歲搬至雅典,之後到過小亞細亞,並在那裡受德謨克利特哲學影響,公元前 307 年在雅典開宗立派,弘揚快樂主義及原子論。 伊壁鳩魯認為,最大的善來自快樂,沒有快
談希羅多德時,我們提到過修昔底德 (Thucydides)。 修昔底德,雅典人,古希臘歷史學家、文學家。他以嚴謹搜集史料、冷峻樸實的具體敍述,以及客觀分析因果關係見稱,開「歷史科學」的先河。另外,他亦是政治學中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強調個體的政治行為與其所引起的國際政治關係,俱建基於恐懼感情與自我利益之
希羅多德 (Herodotus) 說過:「人類種種傷心事中,最可惡的,莫過於知道真相卻無從改變現實。」 希羅多德,古希臘作家、歷史學家,人稱「歷史之父」。他生於小亞細亞西南一座城市,因一次政變失敗,被迫流放。三十歲左右,他作了一次大遊歷,向北走到黑海北岸,向南到達埃及最南端,向東至兩河流域下游一帶,
「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是亞里士多德經常被引用的名言,對真理的追求凌駕於對師長的敬仰之情,這是西方文化獨有。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弟子,柏氏認為有抽象的理型世界存在,亞氏反對,指理型不過是對種種具體事物的歸納的結果。著名壁畫《雅典學院》,柏氏指天而亞氏指地,正好展現二人思想分歧。二人又並肩而行,反映其
「未經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乃古希臘大哲蘇格拉底 (Socrates) 的名言,出自柏拉圖 (Plato) <申辯錄> (Apology)。 人生充斥著選擇,選擇很多時受自然情感及欲望衝動所左右,人於是淪為自然情
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家聖奧古斯丁 (St. Augustine) 在《上帝之城》(City of God) 說過一句話:「如果正義不復存在,政府將是一大幫強盜,而當一個國家不再需要正義時,那麼一幫強盜就是一個小國家。」 奧古斯丁公元 354 年生於北非。十三歲學習雄辯術,十七歲赴迦太基學習修辭學。少年時
伊壁鳩魯 (Epicurus) 有一句名言「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伊壁鳩魯公元前 341 年生於薩摩斯島,父母親都是雅典人。十八歲搬至雅典,之後到過小亞細亞,並在那裡受德謨克利特哲學影響,公元前 307 年在雅典開宗立派,弘揚快樂主義及原子論。 伊壁鳩魯認為,最大的善來自快樂,沒有快
談希羅多德時,我們提到過修昔底德 (Thucydides)。 修昔底德,雅典人,古希臘歷史學家、文學家。他以嚴謹搜集史料、冷峻樸實的具體敍述,以及客觀分析因果關係見稱,開「歷史科學」的先河。另外,他亦是政治學中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強調個體的政治行為與其所引起的國際政治關係,俱建基於恐懼感情與自我利益之
希羅多德 (Herodotus) 說過:「人類種種傷心事中,最可惡的,莫過於知道真相卻無從改變現實。」 希羅多德,古希臘作家、歷史學家,人稱「歷史之父」。他生於小亞細亞西南一座城市,因一次政變失敗,被迫流放。三十歲左右,他作了一次大遊歷,向北走到黑海北岸,向南到達埃及最南端,向東至兩河流域下游一帶,
「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是亞里士多德經常被引用的名言,對真理的追求凌駕於對師長的敬仰之情,這是西方文化獨有。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弟子,柏氏認為有抽象的理型世界存在,亞氏反對,指理型不過是對種種具體事物的歸納的結果。著名壁畫《雅典學院》,柏氏指天而亞氏指地,正好展現二人思想分歧。二人又並肩而行,反映其
「未經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乃古希臘大哲蘇格拉底 (Socrates) 的名言,出自柏拉圖 (Plato) <申辯錄> (Apology)。 人生充斥著選擇,選擇很多時受自然情感及欲望衝動所左右,人於是淪為自然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在康莊大道上,想盡辦法要活出自己,不然就只能過古人的所指引的道理過日子。 因為既然有最好的道理存在,只有照著做,才算珍惜生命。 如果以浪費為前提,我們什麼也不必討論。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他來自江湖?是!我的內在聲音觀世音?我問他為什麼不喜歡我?是!因為我不是最好的人。我說他這種叫舊思維,心裡只有道,而且還要犧牲,就如釋迦牟尼佛,只要我發願做最好的人,生命巨輪就會轉動,命運就會改變了,我一直沒有聽他的,還批評這些叫著舊思維。 我可以做到的就是小心自己,我也怕自己說的話是錯的。他說以
Thumbnail
嫉妒(妒忌)是心靈的胃潰瘍……古希臘哲學家 蘇格拉底(西元前470-399)徒弟柏拉圖 徒孫亞里士多德(希臘三賢)。 早年讀到一句話:認識自己(Know Thyself)語出老蘇亦鐫刻在希臘神殿柱石上。當時懵懂自負認為誰不認識自己呢?其實歲月蹉跎後才明白這句話的真義,和儒家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
Thumbnail
人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要如此的努力?有的人找到了方向,有的人仍在迷惘。   我們來談談馬斯洛的八大需求。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於《心理學評論》期刊的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英語: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提出的心理學觀點。   生理、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古羅馬時代的拉丁文名言「勿忘你終有一死」的意義,作者引用了古今中外哲學家對於死亡的看法,提醒讀者不要在生活中糾結於無關緊要的瑣事,而是要珍惜生命中值得守護的時光。這篇文章通過引用名言和哲學家的見解,提醒讀者要懂得放下世俗的慾望,以更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在康莊大道上,想盡辦法要活出自己,不然就只能過古人的所指引的道理過日子。 因為既然有最好的道理存在,只有照著做,才算珍惜生命。 如果以浪費為前提,我們什麼也不必討論。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他來自江湖?是!我的內在聲音觀世音?我問他為什麼不喜歡我?是!因為我不是最好的人。我說他這種叫舊思維,心裡只有道,而且還要犧牲,就如釋迦牟尼佛,只要我發願做最好的人,生命巨輪就會轉動,命運就會改變了,我一直沒有聽他的,還批評這些叫著舊思維。 我可以做到的就是小心自己,我也怕自己說的話是錯的。他說以
Thumbnail
嫉妒(妒忌)是心靈的胃潰瘍……古希臘哲學家 蘇格拉底(西元前470-399)徒弟柏拉圖 徒孫亞里士多德(希臘三賢)。 早年讀到一句話:認識自己(Know Thyself)語出老蘇亦鐫刻在希臘神殿柱石上。當時懵懂自負認為誰不認識自己呢?其實歲月蹉跎後才明白這句話的真義,和儒家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
Thumbnail
人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要如此的努力?有的人找到了方向,有的人仍在迷惘。   我們來談談馬斯洛的八大需求。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於《心理學評論》期刊的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英語: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提出的心理學觀點。   生理、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古羅馬時代的拉丁文名言「勿忘你終有一死」的意義,作者引用了古今中外哲學家對於死亡的看法,提醒讀者不要在生活中糾結於無關緊要的瑣事,而是要珍惜生命中值得守護的時光。這篇文章通過引用名言和哲學家的見解,提醒讀者要懂得放下世俗的慾望,以更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