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我們目前的理財困境〗行動支付。支付貶值

錢已經不是錢的樣子了
我的研究所的論文寫得是有關貨幣貶值的主題。所以一直以來對於「貶值」兩字就特別敏感。各國的貨幣演進史,不論是「金本位」、「銀本位」,其實真正支撐貨幣制度運行下去的是各國政府的信用,舉例來說,1948年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取代舊貨幣,可是當著國共戰爭戰況急轉直下的時候,人民對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的信心就崩潰了,造成通貨無限膨脹。1973年不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崩潰後金本位也走入歷史,改變成美元本位制。美元能了唯一國際流通的貨幣。
不管是銀兩、銅錢,還是現鈔、支票,至少都摸得到一張張的實體錢。可當行動支付出現後,錢只剩下一個概念、一種消費行為、一篇寫滿數字的帳本與信用卡繳費日催繳的簡訊。
錢已經不是錢的樣子了!
我還記得當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媽媽拿出外公珍藏的清光緒年間、民國北洋政府發行的鈔票;我也還記得老爸拿出爺爺收藏的袁大頭,吹一口氣可以在耳朵旁邊響很久。這些回憶都被手機綁定的信用卡在超商刷卡機上「逼」一聲就交易完成了。
當錢從實體貨幣轉變成塑膠貨幣後,錢就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這個年代,行為經濟學變得很重要。
行為經濟學的重要理論是「心理帳戶」,每個人都有心理帳戶。理論是每一塊錢的價值是一樣的,都是我們工作、加班,費勁心思才賺來的錢。可是我們常常得到一筆意外之財後,消費行為就改變了,例如中獎後,我們會想辦法把獎金花掉;或是找藉口吃大餐、出國旅遊。
這樣的行為就是「支付貶值」很重要的假設。
也就是說當我們忘記收益與成本之間的關聯性時,就是支付貶值現象產生。
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理查・賽勒(Richard Thaler)曾經挽救過他朋友的滑雪場,利用的就是「支付貶值」的心理,販賣年卡,讓愛滑雪的人可以一年四季進入場地滑雪,一開始使用年卡的人很多,隨著時間過去,人們忘記當初辦年卡的成本,漸漸的只會在特定的一些日子去滑雪。當年卡時間到了,滑雪場還會提供優惠讓會員繼續續卡,幫助滑雪場年年有收入。
我們生活中常常有「支付貶值」的效應,例如健身房的會員卡,我聽過一個人辦了一張健身工廠三年會員,三年中只去過一次的荒唐行為。
上一篇我們討論的是「支付隔離」,就是收益與成本分離了,當「支付隔離」加上「支付貶值」就成為各大賣場推出的分期付款零利率,一般人最多記得前一兩期的張單名目,等到再過一段時間,他將會忘記帳單上幾百塊、幾千塊的分期項目。不知不覺中會擴大消費金額,因為每一期的金額都是經過「支付隔離」的;而且分期付款會讓人忘記購買時的總價,不知不覺中期待效益與成本脫鉤了「支付貶值」效應就出現了。
當前已經不是錢的樣子的時候,記帳真的就很重要。
我有一張信用卡專門扣繳家中停車費、網路費、電話費與平時在超商的小額支付,當我忘記以上項目都是錢的時候,每個月的帳單都相當驚人。
我無法要求每個人都是古典經濟學裡的「理性人」,但如果養成記帳習慣,很多地方支出就會被發現。
當商人用行為經濟學大賺我們的錢的時候,我只求自己理性一點。
今天買的多功能事務機,是我經過大量比價後,分期付款買的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