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錢和錢不等值,談「心理帳戶」

2020/02/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傳統經濟學認為,金錢在人們眼中是等值的,賺一塊錢和花一塊錢,都是一塊錢,這一塊錢並無二致,問題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我上個月統一發票中了一張五百元(電子發票加碼),一張兩百元,這七百元我轉手就跑去花藝店買了花盆和肥料,總計花了一千兩百元。然事實上,我心裡頭卻竟然只有花了五百元的心態,嘿,還好統一發票中獎「贊助」了我七百元!
事實上,不管是統一發票中獎的七百元,還是我多花的五百元,其實都是我皮包裡的錢。我不該認為統一發票中獎的獎金是被「贊助」的,好像天上突然掉下了七百元一樣,這一千兩百元,都是我的「錢」,我不應該此「錢」非彼「錢」啊!
行為經濟學認為,日常生活中人們並非將所有的收入和支出放在一起衡量,而是在心裡頭劃分出諸多的帳戶,將收入與支出分門別類,這就是「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
「心理帳戶」應用實例:
  1. 買車時業代會用「特仕車」的規格賺佣金,因為你買車時已經建立了心理帳戶,這筆錢你覺得勢必要花。於是乎,多花一點錢加裝選配,邊際上不太痛,所以業代就用這個方式讓你多花錢。事實上,你多花的錢,還是你的錢!
  2. 賭贏的錢不是錢,賺了錢,頭也不回趕緊落袋。而通常賭徒會認為賭贏的錢是天上掉下來的,完全無感,然後繼續賭下去,結果全輸,而他認為只輸了「本金」!
  3. 消費時,消費金額較小時,人們不會太在意。但金額變大時會注意控制消費。所以,錢包裡要放大鈔,最好是兩千元特大鈔,不要放零錢,這樣掏錢消費時感覺很痛,以為自己花了兩千元,然後還會被白眼或拒絕,這樣你就少了花錢的機會!
  4. 不要用信用卡,因為會產生「支付隔離」的作用,意思事先享受後付款,但這點太不容易了,尤其是分期零利率的殺傷力更大。
  5. 不要用儲值卡,你會以為每次消費都不用錢,但你的錢早已經付了!
  6. 包團旅遊和自費旅遊痛苦不一樣,先把錢付了,後面都以為是免錢的,但自費行程每次要付錢時都會痛。要先將痛苦一次到位,不要分期享受痛苦!
  7. 溝通時,要先講壞消息一次講,在講好消息時要分開講。同時講好壞消息時,大好消息和小壞消息一起講,大壞消息和小好消息要分開講。
怎麼克服「心理帳戶」的限制呢?簡單來說,就是把錢放在一個帳戶就好,就是「彼此等值」就行了!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