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錢和錢不等值,談「心理帳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傳統經濟學認為,金錢在人們眼中是等值的,賺一塊錢和花一塊錢,都是一塊錢,這一塊錢並無二致,問題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我上個月統一發票中了一張五百元(電子發票加碼),一張兩百元,這七百元我轉手就跑去花藝店買了花盆和肥料,總計花了一千兩百元。然事實上,我心裡頭卻竟然只有花了五百元的心態,嘿,還好統一發票中獎「贊助」了我七百元!
事實上,不管是統一發票中獎的七百元,還是我多花的五百元,其實都是我皮包裡的錢。我不該認為統一發票中獎的獎金是被「贊助」的,好像天上突然掉下了七百元一樣,這一千兩百元,都是我的「錢」,我不應該此「錢」非彼「錢」啊!
行為經濟學認為,日常生活中人們並非將所有的收入和支出放在一起衡量,而是在心裡頭劃分出諸多的帳戶,將收入與支出分門別類,這就是「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
「心理帳戶」應用實例:
  1. 買車時業代會用「特仕車」的規格賺佣金,因為你買車時已經建立了心理帳戶,這筆錢你覺得勢必要花。於是乎,多花一點錢加裝選配,邊際上不太痛,所以業代就用這個方式讓你多花錢。事實上,你多花的錢,還是你的錢!
  2. 賭贏的錢不是錢,賺了錢,頭也不回趕緊落袋。而通常賭徒會認為賭贏的錢是天上掉下來的,完全無感,然後繼續賭下去,結果全輸,而他認為只輸了「本金」!
  3. 消費時,消費金額較小時,人們不會太在意。但金額變大時會注意控制消費。所以,錢包裡要放大鈔,最好是兩千元特大鈔,不要放零錢,這樣掏錢消費時感覺很痛,以為自己花了兩千元,然後還會被白眼或拒絕,這樣你就少了花錢的機會!
  4. 不要用信用卡,因為會產生「支付隔離」的作用,意思事先享受後付款,但這點太不容易了,尤其是分期零利率的殺傷力更大。
  5. 不要用儲值卡,你會以為每次消費都不用錢,但你的錢早已經付了!
  6. 包團旅遊和自費旅遊痛苦不一樣,先把錢付了,後面都以為是免錢的,但自費行程每次要付錢時都會痛。要先將痛苦一次到位,不要分期享受痛苦!
  7. 溝通時,要先講壞消息一次講,在講好消息時要分開講。同時講好壞消息時,大好消息和小壞消息一起講,大壞消息和小好消息要分開講。
怎麼克服「心理帳戶」的限制呢?簡單來說,就是把錢放在一個帳戶就好,就是「彼此等值」就行了!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政府的觀點是,依「市場機制」販售的口罩是罪惡的,法律已經說清楚了是「有罪的」,而高需求願意用較高價格買口罩的人,無異是「不正義的」,所以,只好用「分配正義」的方式,讓大家排隊買口罩。政府表達的意思是,大家的機會很公平,只要你去排隊買口罩,你就可以買到口罩!
看標題,今年的西洋情人節到底發生什麼事?拍腦袋一下,原來今年的西洋情人節,就這麼要命的碰上「武漢肺炎」! 經濟學有個著名理論——「水與鑽石的矛盾」。從邊際效用來看,平常時候水的邊際效用很低,所以價格低,而鑽石的邊際效用很高,價格當然就貴了!
今天2020年1月18日是農曆的十二月廿四日,俗稱「送神日」。不可免俗的,PO上《拜拜經濟學》的序。
農曆新年將至,除了打掃、採買年貨,準備過新年外,不可免俗的,到廟裡點安平燈或安太歲(以下簡稱點燈福祈福),求來年一整年的平安順遂,變成是一種既定的習慣。 我認為趨吉避凶是人之常情,這是人類演化的結果,但鮮少有人會認為點燈祈福這類宗教信仰服務自有其市場經濟與價格。
大選將屆,最近流行起兩個專有名詞,「民粹主義」與「事實查核」。但理性投票,事實上可能根本不存在。
看火箭拚觀光,那麼,觀光的收益該由誰來享受?是社區還是業者,還是地方政府?也就是說,火箭發射秀的產權究竟歸屬在誰?
政府的觀點是,依「市場機制」販售的口罩是罪惡的,法律已經說清楚了是「有罪的」,而高需求願意用較高價格買口罩的人,無異是「不正義的」,所以,只好用「分配正義」的方式,讓大家排隊買口罩。政府表達的意思是,大家的機會很公平,只要你去排隊買口罩,你就可以買到口罩!
看標題,今年的西洋情人節到底發生什麼事?拍腦袋一下,原來今年的西洋情人節,就這麼要命的碰上「武漢肺炎」! 經濟學有個著名理論——「水與鑽石的矛盾」。從邊際效用來看,平常時候水的邊際效用很低,所以價格低,而鑽石的邊際效用很高,價格當然就貴了!
今天2020年1月18日是農曆的十二月廿四日,俗稱「送神日」。不可免俗的,PO上《拜拜經濟學》的序。
農曆新年將至,除了打掃、採買年貨,準備過新年外,不可免俗的,到廟裡點安平燈或安太歲(以下簡稱點燈福祈福),求來年一整年的平安順遂,變成是一種既定的習慣。 我認為趨吉避凶是人之常情,這是人類演化的結果,但鮮少有人會認為點燈祈福這類宗教信仰服務自有其市場經濟與價格。
大選將屆,最近流行起兩個專有名詞,「民粹主義」與「事實查核」。但理性投票,事實上可能根本不存在。
看火箭拚觀光,那麼,觀光的收益該由誰來享受?是社區還是業者,還是地方政府?也就是說,火箭發射秀的產權究竟歸屬在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書介紹了金錢心理學,讓人瞭解消費行為背後的非理性因素,以及如何避免落入金錢迷思。其中涵蓋了10種金錢迷思,如金錢相對性、心理帳戶、花錢之痛、定錨效應、損失趨避傾向等。對於每種迷思,提供瞭解方,例如增加知識和資訊、警惕免費忠告、增加自制力等。閱讀反思了理財方面的挑戰和投資心態的改變。
Thumbnail
心理帳戶是指人們在經濟決策中將支出和收益劃分到不同的帳戶中,這一現象影響消費和投資行為。然而,將心理帳戶應用於投資回報計算可能導致過度複雜化,忽視市場只關注現價的實際情況。本文探討心理帳戶對投資決策的影響,並指出其在投資回報計算中的誤用。
Thumbnail
幾乎每個人都會管理自己的銀行帳戶,如果入不敷出,我們會對生活感到焦慮;有了盈餘,我們就會拿來儲蓄、投資或消費 但很少人會關注自己的「心理帳戶」,每天在日常瑣事裡消耗精力而不自知 每個人都有他的柴米油鹽跟一地雞毛的日常要面對,所以要更記得提醒自己隨時看一下心理帳戶是否超支:
Thumbnail
人下意識的行為,會決定你到底是有錢還是沒有錢,你只要把潛意識改造成「錢意識」,就能把你大部分的夢想可以變成現實。真的假的?有錢人之所有有錢,因為他們擁有錢意識,本書就是要改變你對借錢、花錢、賺錢、存錢的觀點,換一顆有錢人的腦袋,讓你的口袋變有錢
Thumbnail
自從接案之後,金錢與我的關係變得越來越曖昧。生活的不穩定性帶給我金錢上的焦慮和恐懼,這樣低頻的生活讓我感到內心的孤寂及匱乏感越來越強烈。然而,這段對金錢的撞牆期也成為挖掘內心的機會。透過調整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我逐漸找到了安全感,並重新建立了對金錢和生活的自在。
Thumbnail
不管是電子錢包裡的錢,還是白花花的現金,你的生活離不開錢,你可能會覺得,錢只是一種交換工具,事實上,錢本身也有七情六慾,會影響你的愛情、親情、友情,甚至是道德水準。 這本書是由如何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周欣悅,現為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與行銷系主任,他的研究聚焦於複雜情緒。這本書是從心理學的角度
Thumbnail
本書透過263個日常實驗,探討消費、理財和借貸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俗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我們信任金錢,完全是一種在「想像」中賦予價值的信任。金錢作為一種物質的存在物,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同於一般存有物的關鍵在於,它是行為的「媒介、工具」,而非消費的「目的」本身。
Thumbnail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先管好自己的錢包,就得先知道錢是如何流失的。理解自己的弱點,你就能更好地自我管理。 本來想下標「達成財富自由」看看能否騙取一些點閱,但摸著良心說,實在是過於誇大。
Thumbnail
金錢觀是種人生觀 從怎麼用錢來看一個人,能知道他在乎什麼 也能知道他對金錢的態度,甚至於對人生的態度 然而很多人能夠了解人生觀有所差異 卻不能理解金錢觀沒有對錯,只是不同 例如 投資觀念上的差異 又或者是對預算規劃的不同 對一件商品的情感落差 因而產生了許多金錢觀上的衝突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書介紹了金錢心理學,讓人瞭解消費行為背後的非理性因素,以及如何避免落入金錢迷思。其中涵蓋了10種金錢迷思,如金錢相對性、心理帳戶、花錢之痛、定錨效應、損失趨避傾向等。對於每種迷思,提供瞭解方,例如增加知識和資訊、警惕免費忠告、增加自制力等。閱讀反思了理財方面的挑戰和投資心態的改變。
Thumbnail
心理帳戶是指人們在經濟決策中將支出和收益劃分到不同的帳戶中,這一現象影響消費和投資行為。然而,將心理帳戶應用於投資回報計算可能導致過度複雜化,忽視市場只關注現價的實際情況。本文探討心理帳戶對投資決策的影響,並指出其在投資回報計算中的誤用。
Thumbnail
幾乎每個人都會管理自己的銀行帳戶,如果入不敷出,我們會對生活感到焦慮;有了盈餘,我們就會拿來儲蓄、投資或消費 但很少人會關注自己的「心理帳戶」,每天在日常瑣事裡消耗精力而不自知 每個人都有他的柴米油鹽跟一地雞毛的日常要面對,所以要更記得提醒自己隨時看一下心理帳戶是否超支:
Thumbnail
人下意識的行為,會決定你到底是有錢還是沒有錢,你只要把潛意識改造成「錢意識」,就能把你大部分的夢想可以變成現實。真的假的?有錢人之所有有錢,因為他們擁有錢意識,本書就是要改變你對借錢、花錢、賺錢、存錢的觀點,換一顆有錢人的腦袋,讓你的口袋變有錢
Thumbnail
自從接案之後,金錢與我的關係變得越來越曖昧。生活的不穩定性帶給我金錢上的焦慮和恐懼,這樣低頻的生活讓我感到內心的孤寂及匱乏感越來越強烈。然而,這段對金錢的撞牆期也成為挖掘內心的機會。透過調整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我逐漸找到了安全感,並重新建立了對金錢和生活的自在。
Thumbnail
不管是電子錢包裡的錢,還是白花花的現金,你的生活離不開錢,你可能會覺得,錢只是一種交換工具,事實上,錢本身也有七情六慾,會影響你的愛情、親情、友情,甚至是道德水準。 這本書是由如何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周欣悅,現為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與行銷系主任,他的研究聚焦於複雜情緒。這本書是從心理學的角度
Thumbnail
本書透過263個日常實驗,探討消費、理財和借貸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俗話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我們信任金錢,完全是一種在「想像」中賦予價值的信任。金錢作為一種物質的存在物,既不能吃、也不能喝,不同於一般存有物的關鍵在於,它是行為的「媒介、工具」,而非消費的「目的」本身。
Thumbnail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先管好自己的錢包,就得先知道錢是如何流失的。理解自己的弱點,你就能更好地自我管理。 本來想下標「達成財富自由」看看能否騙取一些點閱,但摸著良心說,實在是過於誇大。
Thumbnail
金錢觀是種人生觀 從怎麼用錢來看一個人,能知道他在乎什麼 也能知道他對金錢的態度,甚至於對人生的態度 然而很多人能夠了解人生觀有所差異 卻不能理解金錢觀沒有對錯,只是不同 例如 投資觀念上的差異 又或者是對預算規劃的不同 對一件商品的情感落差 因而產生了許多金錢觀上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