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2/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畢設週記#0|極簡主義和畢設的可能性?|開學前6週

龜山島|2019
龜山島|2019
2019年初,我帶著一個隨身後背包跟一個行李袋開始了我的探索之旅(?)。說真的,這趟旅程我當初給的定義是獨自一人到沒去過的地方放空,然後玩一下飛行傘這樣而已,完全沒有規畫要去看建築的任何行程。但不知道是命運捉弄人還是怎樣的,我一到宜蘭礁溪安置好行囊後準備找個食物來吃(撫慰坐客運近6個小時的我的肚子),就連續看到兩個黃聲遠先生的作品,所以我只好認命的告訴自己,除了放空外還要記得去看一下宜蘭在地的建築噢♡ (在這裡澄清一下,會去礁溪純粹只是想泡溫泉而已。)
這段近一個禮拜的旅程除了基本的人際交流外(點餐和房務人員詢問事務這種),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放空(認真),然後享受宜蘭帶給我的舒適感。雖然一個人旅遊給人一種很孤獨、沒朋友的感覺,但說實話,獨自探險這件事真的會讓人上癮。
■極簡主義跟這趟旅程有什麼關係?
前面有說到,我這趟旅程只帶了一個後背包跟一個旅行袋,裡面放了適量的換洗衣物和環保餐具/環保杯(減塑小尖兵的概念),還有一些必備品(雨傘、充電器那些),以最簡便的行囊上路。雖然我帶的東西很少,但足以讓我舒適的度過這幾天了。一個人然後沒什麼牽掛的,突然發現這樣的生活模式跟我在台南相比放鬆許多。
或許是因為暫時脫離繁雜的人際關係,也或者是因為沒什麼東西是需要我刻意去維護,所以才讓我感到輕鬆自在。進而反思,人的生活真的需要這麼多刻意維持的東西嗎?有什麼是必需品?有什麼是可以捨棄的?而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在建築上呈現?
現代人都深受消費主義的影響,“有了XXX,你的人生才圓滿!”、“跟著XXX踏上成功的道路!”,大部分的廣告都告訴我們,擁有它你會更幸福、更快樂,卻沒有告訴我們擁有之後,必須花費更多時間去維護它,才能讓它保持在閃閃發亮的那刻。我也曾是把買買買當口號的人,但當我把它們都帶回家後,卻發現其實我並沒有那麼需要它。或許我只是在享受它成為我的擁有物的那個當下?
■近期做了哪些功課?
當我開始接觸極簡這個議題時,我不免俗的也整理了房間,清理了許多不再使用的物品,還能用的就送了、捐了,不能用的就回收、做好分類。也借了一些關於極簡主義的書來看,希望能看出一些端倪。(現在也還在看嗚嗚嗚)
極簡主義這議題可能無法好好支撐我做好這個畢設(是我太遜),所以我也開始關注一些環保議題作為輔助,向低汙染、讓環境得到妥善保護的方向前進。對我來說,環保是件讓你覺得麻煩,但做了卻幫你省了大部分的麻煩(就是不用一直做回收分類的概念),還可以讓環境變好那麼一點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