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言要趁早: 每個嬰兒都是語言天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我在晨會作了個有關幼兒語言學習的presentation,受到主治醫師跟住院醫師的青睞。會後有不少主治醫師跟我要投影片,在住院醫師互評中也得到很好的評價。語言學習一向是大家關心的議題,從父母、老師到醫師,大家都想知道怎麼樣才能幫忙小孩學習一門新的語言。
這個presentation是受到Dr. Patricia Kuhl Ted Talk: The linguistic genius of babies的啟發。這個Ted Talk有中文字幕可以選,相當推薦大家去看。Dr. Kuhl是幼兒學習及腦科學的專家,她1983年在Nature(自然)發表的一篇關於早期語言習得的論文引用數已接近2000次。看完ted talk後我去把她幾篇重要的研究都閱讀了一遍,presentation就是把閱讀心得消化跟大家分享。
全世界的語言加起來約有600個子音跟200個母音,每個語言大概都只會用到其中四、五十個音。每個嬰兒一開始都具有辨別每一個音的能力,但這個能力會隨著時間在neural commitment的過程中消失。簡單的說就是用進廢退的概念,某些音越常聽到,神經迴路也就越多、能越快處理。反之對於不常聽到的音久而久之則失去辨別的能力。最著名的例子是日本人對R跟L辨別的能力在嬰兒時期是跟美國嬰兒一樣的,但因為日文中並不去分別R跟L這兩個音,日本小孩隨著時間就逐漸失去了這個能力。

語言習得是有黃金關鍵期的,幼兒的語言學習力跟大人比簡直是天才,而這個能力在大約七歲後就會開始下降。這也就是為什麼越早移民美國的人的英文發音會越接近母語者的原因。當然我要強調大人也有能力把一個新的語言學好,但有學過語言的人都知道這背後要花多少心力。很多人學了十幾年的英文,英文卻不見得講得比一個七歲母語者好。有人把這個歸咎於暴露時數,一個七歲的母語者接觸英文的時數可能也比我們多得多,但我認為這不能解釋全部的現象(像是為什麼發音越長大越難矯正等),有很大的一部分還是必須歸因於幼兒卓越的語言學習能力。Dr. Kuhl 在演講中也提到了另外一個實驗。這個實驗找來美國的嬰兒,比較他們與台灣(very proud!)的嬰兒辨別中文的能力。實驗組的美國嬰兒每天接受一個小時的真人中文轟炸,過了幾個月之後,他們在中文辨別能力居然跟台灣的嬰兒不相上下。這就不是用暴露時數可以解釋的。他們其實還用了這種真人轟炸法(比較專業的說法應該是沉浸)在西班牙馬德里的幾個貧窮的社區做了實驗,效果一樣很好。這些實驗組幼兒的父母都不會講英文、在家都講西班牙語,但他們的小孩在經過18周每天一小時英文沉浸之後,英文能力大大的提升。而且這個能力即使在實驗結束後的一段時間都還能維持。為什麼呢?

Dr. Kuhl的團隊認為真人互動跟parentese(父母對小孩講話時會故意提高音調、放慢速度)是幼兒語言學習的關鍵。

Dr. Kuhl跟演講跟研究給了我很多啟發。其中一件想做的事就是當上主治醫師之後每周固定一個小時在圖書館辦不同語言的說故事時間,可以有西班牙文、有中文、有日文,就當作社區服務。或許台灣的執政者也可以參考這些實驗,在各大圖書館每天辦一個小時的英文互動時間給幼兒參加。現在台灣的雙語教育都著重在學校教育,然而利用幼兒卓越的語言學習能力讓英文從更小的時候扎根或許會更有效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早上聽聞大學時代的好友得了鼻咽癌,非常驚訝。好友30出頭,剛升上主治不久、還沒結婚,正是有錢有閒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得了癌症。我難過地說不出話來。 湊巧的是,我們小兒神經科(這個月我在神經科run)的台灣人醫師也在今天發現鼻咽癌復發。兩年前他去美國最先進的癌症中心治療了好幾個月。之後定期回診追蹤,一直
上星期神經科門診來了個12歲的女孩。從7歲開始父母就常常罵她心不在焉,講話都沒在聽。家長是對教育甚為嚴格的白人父母。女孩小時候上的是蒙特梭利學校,長大後上charter school,功課一直都維持得很好,但父母不知道為什麼女孩態度總是這樣。去年情況更為嚴重,父母以為是青春期要開始的關係,更常責備她
R3的第一個月在神經科。今天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小病人來注射Spinraza。這是第一個FDA核准用來治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藥物。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spinal muscle atrophy) 是一種遺傳性、漸進性的罕見性疾病,會影響患者行走、進食、甚至呼吸的能力,嚴重者很小的時候就會死亡。這個
今天行為小兒科學的門診來了一位自閉症男童,五歲的身軀、一歲的心智,不會說話。大概是因為害怕,從進門開始就不停尖叫。主治醫師鎮定地用她那強大的共鳴腔在尖叫聲中跟家長解釋病情,絲毫不為所動。家長不斷地擁抱、嘗試著安撫他,可惜都不見效。整個過程持續了至少2,30分鐘,我們都很驚訝於他的體力。男童終於冷靜了
㊙如果我跟你說世界上有一種很棒的藥,沒有副作用、不用花大錢,卻可以有效降低71%新生兒死亡率、54%幼兒死亡率。不知道你是不是會聽了很心動?很想問我哪裡可以買?
星期日一大早有個level 1的10歲小男孩被救護車送進來。意識不清、呼吸急促。媽媽說他感冒幾天了,今天早上突然變這樣。衝進去看到病人時,我跟主治醫師對看了一眼。我知道我們想的是同一疾病。病人沒有發燒、沒有外傷、喘的樣子跟氣喘發作完全不同,而是典型又深又快的kussmaul breathing。果不
早上聽聞大學時代的好友得了鼻咽癌,非常驚訝。好友30出頭,剛升上主治不久、還沒結婚,正是有錢有閒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得了癌症。我難過地說不出話來。 湊巧的是,我們小兒神經科(這個月我在神經科run)的台灣人醫師也在今天發現鼻咽癌復發。兩年前他去美國最先進的癌症中心治療了好幾個月。之後定期回診追蹤,一直
上星期神經科門診來了個12歲的女孩。從7歲開始父母就常常罵她心不在焉,講話都沒在聽。家長是對教育甚為嚴格的白人父母。女孩小時候上的是蒙特梭利學校,長大後上charter school,功課一直都維持得很好,但父母不知道為什麼女孩態度總是這樣。去年情況更為嚴重,父母以為是青春期要開始的關係,更常責備她
R3的第一個月在神經科。今天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小病人來注射Spinraza。這是第一個FDA核准用來治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藥物。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spinal muscle atrophy) 是一種遺傳性、漸進性的罕見性疾病,會影響患者行走、進食、甚至呼吸的能力,嚴重者很小的時候就會死亡。這個
今天行為小兒科學的門診來了一位自閉症男童,五歲的身軀、一歲的心智,不會說話。大概是因為害怕,從進門開始就不停尖叫。主治醫師鎮定地用她那強大的共鳴腔在尖叫聲中跟家長解釋病情,絲毫不為所動。家長不斷地擁抱、嘗試著安撫他,可惜都不見效。整個過程持續了至少2,30分鐘,我們都很驚訝於他的體力。男童終於冷靜了
㊙如果我跟你說世界上有一種很棒的藥,沒有副作用、不用花大錢,卻可以有效降低71%新生兒死亡率、54%幼兒死亡率。不知道你是不是會聽了很心動?很想問我哪裡可以買?
星期日一大早有個level 1的10歲小男孩被救護車送進來。意識不清、呼吸急促。媽媽說他感冒幾天了,今天早上突然變這樣。衝進去看到病人時,我跟主治醫師對看了一眼。我知道我們想的是同一疾病。病人沒有發燒、沒有外傷、喘的樣子跟氣喘發作完全不同,而是典型又深又快的kussmaul breathing。果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0~8 歲的早期教育階段,保護學習熱忱和動機更為重要。陪伴孩子學習英文時,父母及老師應以真誠互動和幫助理解為主。英文輸入方式包括共讀繪本/有聲書、唱兒歌、看卡通、日常對話等。
Thumbnail
讓小孩提早學英文,必須在以親子關係為優先、尊重沉默期、不強逼填鴨、讓孩子自由玩樂、豐富的聽說環境... 這些前提之下,才是有益的。重要的不是起跑的時間點,而是充分理解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順應天然優勢,因勢利導。
Thumbnail
寶寶在學習說話的過程中,從分辨聲音到學會斷句和語音分割,逐漸推論話語中可能的對象和意義,最後反覆校正語句中的正確性。科學家觀察到寶寶對於聲音的反應以及推論對象和意義的能力,這有助於我們理解寶寶語言學習的過程。
Thumbnail
五個月的寶寶雖然還無法說出有意義的詞彙,但卻正在努力發出各種聲音。父母應該如何適當地和寶寶互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勇於嘗試表達。本文介紹了寶寶語言發展的過程,以及父母應該如何使用兒語、媽媽語和成人語來幫助寶寶發展語言能力。
Thumbnail
【記者曾金萬/基隆報導】衛福部立基隆醫院26日指出,幼童語言發展遲緩,影響未來人格發展,家長如發現幼童有語言障礙,即應儘快治療。 復健科語言治療師李穎安表示,俗云「3歲定80,6歲定終生」。6歲之前確實為孩子早療的黃金期,絕非空穴來風的口號。以神經醫學來說,0至3歲幼兒的神經連結非常快速,此一時期
Thumbnail
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充滿奇妙,而學習第二語言也是一個挑戰。本文探討如何教養孩子學習說話與英語的關鍵,並分享心得及方法。
Thumbnail
孩子學習另一國語言最好的時機是帶他們出國時。透過實際的語言環境和互動,孩子能更有效地學習不同的語言。
Thumbnail
你記得你自己是怎麼學中文的嗎? 大部分的人是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講國語。 孩提時期學習語言的年齡大約在一歲到三歲之間,我們對怎麼開始學習自己的母語,沒有什麼記憶。爸媽開始跟小孩互動說話時,小孩是用「聽」和「看」的方式學習母語。你指著汽車說「車車」,之後在路上「看」到汽車,他的頭腦就會出現你上次說出「
Thumbnail
我從成為台語家庭首腦後,再也沒有堅持、或是期待跳跳糖會英文,他現在就學的幼兒園有半小時英文課,園長在入學前就說明的很清楚:「這半小時的英文課目的在於:#讓孩子們知道有這個語言的存在,有這堂課,不會讓孩子 #會英文!」園長跟我想得一樣,我只想要孩子知道這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語言,同時不排斥這些語言,他不
Thumbnail
雖然早期教育對於英語學習有利,但在適當的年齡開始學習仍然能夠取得良好的成果。關鍵在於教學方法和持續的學習支持。特別是幼兒時期,家長建議先確認母語是哪個語言,母語認同不僅是關係到語言,也牽涉到文化價值。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0~8 歲的早期教育階段,保護學習熱忱和動機更為重要。陪伴孩子學習英文時,父母及老師應以真誠互動和幫助理解為主。英文輸入方式包括共讀繪本/有聲書、唱兒歌、看卡通、日常對話等。
Thumbnail
讓小孩提早學英文,必須在以親子關係為優先、尊重沉默期、不強逼填鴨、讓孩子自由玩樂、豐富的聽說環境... 這些前提之下,才是有益的。重要的不是起跑的時間點,而是充分理解孩子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順應天然優勢,因勢利導。
Thumbnail
寶寶在學習說話的過程中,從分辨聲音到學會斷句和語音分割,逐漸推論話語中可能的對象和意義,最後反覆校正語句中的正確性。科學家觀察到寶寶對於聲音的反應以及推論對象和意義的能力,這有助於我們理解寶寶語言學習的過程。
Thumbnail
五個月的寶寶雖然還無法說出有意義的詞彙,但卻正在努力發出各種聲音。父母應該如何適當地和寶寶互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勇於嘗試表達。本文介紹了寶寶語言發展的過程,以及父母應該如何使用兒語、媽媽語和成人語來幫助寶寶發展語言能力。
Thumbnail
【記者曾金萬/基隆報導】衛福部立基隆醫院26日指出,幼童語言發展遲緩,影響未來人格發展,家長如發現幼童有語言障礙,即應儘快治療。 復健科語言治療師李穎安表示,俗云「3歲定80,6歲定終生」。6歲之前確實為孩子早療的黃金期,絕非空穴來風的口號。以神經醫學來說,0至3歲幼兒的神經連結非常快速,此一時期
Thumbnail
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充滿奇妙,而學習第二語言也是一個挑戰。本文探討如何教養孩子學習說話與英語的關鍵,並分享心得及方法。
Thumbnail
孩子學習另一國語言最好的時機是帶他們出國時。透過實際的語言環境和互動,孩子能更有效地學習不同的語言。
Thumbnail
你記得你自己是怎麼學中文的嗎? 大部分的人是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講國語。 孩提時期學習語言的年齡大約在一歲到三歲之間,我們對怎麼開始學習自己的母語,沒有什麼記憶。爸媽開始跟小孩互動說話時,小孩是用「聽」和「看」的方式學習母語。你指著汽車說「車車」,之後在路上「看」到汽車,他的頭腦就會出現你上次說出「
Thumbnail
我從成為台語家庭首腦後,再也沒有堅持、或是期待跳跳糖會英文,他現在就學的幼兒園有半小時英文課,園長在入學前就說明的很清楚:「這半小時的英文課目的在於:#讓孩子們知道有這個語言的存在,有這堂課,不會讓孩子 #會英文!」園長跟我想得一樣,我只想要孩子知道這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語言,同時不排斥這些語言,他不
Thumbnail
雖然早期教育對於英語學習有利,但在適當的年齡開始學習仍然能夠取得良好的成果。關鍵在於教學方法和持續的學習支持。特別是幼兒時期,家長建議先確認母語是哪個語言,母語認同不僅是關係到語言,也牽涉到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