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刺激內需,灑錢補助有用嗎?

我們公司每年都會舉辦員工旅遊,辦法是公司補貼親人一個人的費用(員工免費),其餘的親友全都得自費。我已經五、六年沒有參加了,細算下來,我為了兩天一夜的員工旅遊,全家出動,我得自費一萬多元,然後,我把補貼款視同「沉沒成本」,當作補助其他同事的開銷。這筆補助,我壓根也未產生任何「心理帳戶」的作用。
看下列這則新聞,政府絞盡腦汁救觀光,這政策動機,就不深究了,問題是,救觀光,是救回泡沫之前的原樣,還是救回泡沫中的現況?如果是後者,各位就知道,這筆錢根本是白花的,想想「賣火柴的女孩」童話故事的結局就知道了。
政府常講「市場機制」這四個字,這時候,為什麼又不講「市場機制」?因為,泡沫後一定會有業者退場,這本來也是市場機制,不是嗎?
暫且忘記補貼觀光之後,總體觀光支出是否成長。先想一下2009年發放的消費券,舉債灑錢真的讓大家擴張消費了嗎?事實上,效果一咪咪,這牽涉到以下兩個概念,第一,邊際消費傾向,第二,乘數效應。

邊際消費傾向
所謂的「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指的是當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個單位時,在消費上引起的變動量。政府的一般思維很簡單(當年發放消費券時也是),政府給你一筆補助,這時候你會花掉,然後業者會賺到你的錢,然後他也花掉,這一路循環下去,就是下面會講的「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
大家看清楚了嗎?你會因為一筆補助款,觸動MPC,然後因為你做了好事,一路循環下去,拯救了經濟呢?好偉大,大家拍拍手,然後下一屆的「搞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就出現了!
事實上可能沒有!
我們假定兩個情況,第一,你原本就會花這筆錢,然後,政府當耶誕老人,於是乎,紅包把原本你要花的錢替代掉了,這時候MPC沒有效果,也無擴張消費的效果。第二,你原本不想花費,政府當耶誕老人,於是乎,紅包你花掉了,這時候你會多花多少錢?此時,MPC才有效果,多大效果呢?消費券的案例告訴我們其實也不高。
也許大家認為舉消費券當案例不妥,消費券是事前給一筆錢,但國旅觀光補助是事中補助(給一筆錢),但問題本質不會變,但因為誘因改變,接受補助的國旅觀光客,他的邊際消費傾向比較強烈還是比較弱呢?
如果各位心中的答案和我一樣,所以,觀光補助所吸引的人,會不會是政府「逆選擇」的結果?然後,業者開始招攬所謂的低價旅遊與免費旅遊團(賺政府補助)。
註:逆選擇(Adverse Selection)是在「事前」(契約簽訂或交易完成前)因交易雙方握有不同程度之資訊而存在資訊不對稱,資訊相對缺乏之ㄧ方為避免因資訊缺乏而受損害下反而作出損害自身之選擇。

乘數效應
乘數效應指的是自發性支出變動導致均衡所得作倍數的同方向變動的效果。在數學上的表示是1/(1-MPC),如果MPC=0.8,則乘數效應為5。
乘數效應是一種倍數的觀點,當MPC愈大則乘數效果愈大,但問題在此,簡單凱因斯定理是假定封閉體系的經濟體,世界上除了集權國家之外,沒有一個國家是封閉式經濟體,所以不能單單用理論解釋實際。
即使是可以解釋,補貼觀光之後,因為觀光誘因很低,實際上大家會亂花費嗎?
我舉國外觀光常見的低價旅遊團就是一種補貼行為,但有時候吸引到的消費者,真的只是「搭便車者」,一到購物站就會機伶的技術性「消失」,這時候,業者、領隊與導遊根本賺不到錢與回扣,這就是「逆選擇」,消費者實施「道德危害」的結果。
註:道德危害(Moral Hazard)是指參與合約的一方所面臨的對方可能改變行為而損害到本方利益。

為了補貼而補貼的政策是無效的
其實,我要講的就是上面那句標題!
經濟學說誘因會引發動機,如果灑錢就可以救經濟,這社會上就不該存在經濟學家,因為他們是多餘的,而事實上,有良心的經濟學家告訴我們,學好經濟學,就是不要被經濟學家騙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