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o所使用的處理器,是特別為這個設計所打造的Intel晶片,以搭配特殊的雙螢幕版Windows 10X、以及經過改寫的應用軟體;對微軟和開發者來說,毫無懸念的,又是一個分支。
很多很多的分支
所以還是老問題:為什麼微軟要冒著相容問題爆發的危險,同時大費周章弄出一堆新的分支?
在這邊,我們先岔回一開始時的題目,看看Satya Nadella在接任微軟執行長之後,達成了哪些豐功偉績。
首先,最主要的是將微軟的軟體和服務「雲端化」,讓這些工具獲得多人協作、儲存空間管理、以及長期付費使用的功能;這個動作使得微軟市值飆升,突破1千億美元大關(目前是1.02千億),而且看起來仍在穩健營運之中。
那麼,Nadella對於未來還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錦囊妙計,可以解釋現在弄出一大堆分支的大膽嘗試?
如果微軟現在的雲端化方針已經穩定、而且確實獲利,為什麼又要把它複雜化?
然而,即使在最近一次的
Wired雜誌訪談中,Nadella仍然沒有對這一點提出明顯的解釋(引文經作者刪修):
對(微軟)來說,作業系統已經不是最重要的層次……。目前對我們最重要的是app的形式與使用體驗。要為Duo與Neo寫app,重點不僅是「寫Windows app」或「寫Android app」,而是符合微軟建構的環境生態(編按:原文為「Microsoft graph」,後面會有討論)。
光是第一句話,就有點模稜兩可、令人摸不著頭腦了。從過去到現在,我們一直都可以說Office和相關軟體還是微軟最重要的層次,原本就不是作業系統;因為微軟從賣Office賺到的錢,原本就比賣Windows授權多。
從這個角度來看,雖說在PC上沒有Windows就沒有Office,但前者扮演的主要是推手的角色,而不是直接的貢獻者。
如果再看看前面提到的各種高風險分支,又有哪些可能對微軟未來的營收和聲望帶來影響?是作業系統,還是轉移到這些新產品型態的過程?而且,如果微軟真的要大幅轉移到ARM處理器與Android的組合,未來跟Google之間勢必有一番交道要打。
「Microsoft graph」?
最後,「Microsoft graph」到底是什麼意思?
Nadella指的或許是「由微軟產品與服務組成的生態系」,包括雲端app、儲存空間、協作服務、工作團隊、以及旗下的
LinkedIn等網站,而這也是現今微軟價值鏈的基礎。
Nadella話中的「Graph」,或許來自Facebook老闆Zuckerberg
的說法;但Facebook的「graph」在過去幾年以來,卻因為發生了一堆問題、再加上對政治亂象的推波助瀾,並不算太受歡迎,那麼微軟又何必東施效顰?
你可以想像Apple執行長Tim Cook得意洋洋的用「Apple graph」,來形容他們如何建構自家的生態系嗎?
微軟近年來的進步和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但不需要去模仿Facebook的用語和手段。
2020年之後的道路
最後一個問題:在Nadella的眼中,微軟在2020年之後的道路將通往何處?Google會成為它「硬體+雲端」商業模式最大的競爭對手嗎?
微軟過去曾經大量使用一種稱為「
擁抱、拓展、然後消滅」的戰術來打擊對手,之後它會再故技重施,用同樣的方法來瓦解Google嗎?
(擁抱、拓展、然後消滅)是美國司法部在微軟公司內部發現的一句片語,表述了微軟使用的一種市場戰略,即:首先接納廣泛使用的技術標準,將產品推入市場,然後在產品中加入自己的專利擴充,最終用這些非標準的專利擴充使競爭對手處於不利地位之中。
──Wikipedia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