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是許多人小時候經常光顧的地方,放學之後到圖書館寫作業順便偷看漫畫、暑假到圖書館吹免費的冷氣、聯考前到圖書館的自習室發憤苦讀,從小到大,圖書館伴隨讀者走過許多歲月,但同樣是「圖書館」,你童年時的圖書館與你父母童年時走進去的圖書館,絕對相差甚遠。
比如借還書的方式,現在借還書多由自動借還書機完成,但在民國50年代左右,借還書只能由圖書館員手動填寫還書卡。過去尋找書本的書目資料需要透過紙本小卡片,現在只要掃描貼在書上的條碼就可由電腦自動搜尋顯示。圖書館經營方式的改變源於科技的革新,當科技足以提供更好的圖書管理服務,自然就在圖書館界中吹起一股「自動化」的旋風。
│有機體的成長:圖書館自動化
所謂「圖書館自動化」,就是運用資訊科技與電腦協助館員完成圖書館的事務性工作,諸如圖書編目、書籍流通、書目查詢、期刊整理與圖書採訪,期望能節省館員完成事務性工作的時間,讓館員得以提供讀者更細緻的服務,並讓讀者可更簡便地使用圖書館。
臺灣的圖書館自動化風潮始於70年代的大學圖書館,最原始的目的是處理西文圖書的目錄與編目,隨後各大學圖書館開始自行架設或找廠商引進自動化系統,各大公共圖書館也著手建置。直到90年代,臺灣各大學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皆完成圖書館自動化,臺灣也正式進入自動化時期。如今,不僅借還書多使用自動借還書機,書目資料也都數位化,館員多會使用電腦協助自己完成工作,讀者就算不在圖書館,透過網路連線也可查詢書目、預約圖書、使用諸多圖書館服務。
│成長中總有波折:從建置到使用
建置系統看似簡單,但就算硬體設備與技術發展成熟,只要使用者不滿意或不願使用,再完善的系統也無用武之地。
想在圖書館自動化一事取得成功,管理階層的態度正是關鍵。
在系統建置初期,管理階層就可授權館員向廠商反映的權力,讓最主要使用系統的館員直接向廠商說明、就使用層面上自動化系統應有的功能;且若館員感受到自己在系統建設過程中可參與決策制定的過程,對於建置成果也會更加滿意,並更願意投注心力在使用系統上。架設完成後,管理階層開放愈多權限給第一線使用的館員,館員就有愈多空間可以學習、熟悉甚至開發出系統的使用方式。此外,面對全新的書籍管理方式,館員最需要的是「教育訓練」,給予館員緩衝時間,使館員不至於在還未充分學會如何使用系統時,就須面對服務讀者時操作不順、挫折不斷的壓力。
會對自動化系統感到壓力的不僅是使用系統整理圖書的館員,還有因不會使用、找不到書、可能面臨焦慮情境的讀者。過去讀者最直接的找書方式就是直接詢問館員,但當自動化系統出現後,館員可能要求讀者直接使用系統找書,而讀者就可能因不會使用而感到焦慮。無論是電腦的介面與自己慣用電腦的不同、看見他人使用順利而反省自身的挫折感、或單純對電腦等科技產物感到害怕的科技焦慮,種種原因都可能使讀者不願意使用自動化系統,館員反而需要安撫讀者、衍生出更多工作,使得自動化系統無法達成「減少館員事務性工時」的目的。
面對讀者對自動化系統的焦慮,圖書館需要培訓館員相關應對能力,館員要能夠理解讀者焦慮的主因,並協助讀者找到解決之道。圖書館也可展開對外宣傳,透過媒體宣傳、在系統中建置教學影片,讓讀者建立對自動化系統的基礎印象後,在沒有負面情緒的情況下學習使用;或者直接詢問讀者使用系統時有哪些困難、介面上該如何調整以符合使用者需求。在整個建置自動化系統並投入使用的過程中,圖書館應秉持「服務使用者」的心態調整自動化系統,以達成建置系統的最初目的──提供更好的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不是Neverland,但你可以在這裡找到彼得潘
如今自動化系統已成為圖書館的基礎服務之一,完全依賴自動化系統運營的無人圖書館技術也逐漸成熟,至此我們可以開始思考,究竟自動化系統有沒有達成它的目的,幫助館員更簡便的完成工作、拓展讀者使用圖書館的彈性、使圖書館的服務更加完整?
答案見仁見智。仍有讀者喜歡與館員面對面接觸,仍有館員需要耗費比以往還要多的工作時間學習系統的使用方式,而圖書館為了維護自動化系統,也需要維持一定的維修人力與經費,並時時精進系統的功能。但不可否認的是,自動化系統達成許多人力時代無法完成的服務,例如:讀者可透過自己的電腦查詢圖書館的書目,也可透過聯合目錄系統查詢哪些圖書館收藏你需要的書籍,或透過全國文獻傳遞服務系統申請館際互借服務,借閱其他合作圖書館的書籍;館員則可運用自動化系統一次管理更多數量的書籍,而不需要一本本的梳理圖書。
科技發展的影響無遠弗屆,就連已有上千年歷史的圖書館,也能從科技中找到自我精進的妙方。穿梭在圖書館中而受惠的讀者們,無論你是否熟悉自動借還書機的操作方式、或者你曾看過一張張手掌大的書目資料小卡,是否願意再一次走進圖書館中,體驗看看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並見證圖書館不斷成長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