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物競人擇》科技與倫理的亙古拉鋸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修改基因讓你對特定疾病免疫,你願意嗎?」這部 Netflix 的節目針對近年來在生物科技領域十分熱門、卻也引發諸多爭議的基因編輯技術,探討支持與反對的兩造觀點,並呈現許多應用相關技術的案例。
紀錄片所聚焦的主題如果是有爭議的,常常會因為導演置入太多個人觀點或其中一方不願受訪而使成品看起來偏頗,這也讓本節目雙方立場並陳的結果更顯難得。當然這也跟基因編輯的風向接近五五波很有關係,兩邊的相關人士都願意站出來說話。即使不論主題、光看「呈現不同立場」這一點,本節目也足以進入優秀作品之列。
節目中談到的技術運用了知名的 CRISPR,這是在細菌內部發現的特殊 DNA 序列,其中包含外來病毒的部分 DNA,所以 CRISPR 就像儲存病毒資訊的檔案夾。一旦細菌又受到相同病毒感染,免疫系統就能根據 CRISPR 中的資訊去破壞病毒 DNA 序列上的相對位置,達到抵抗感染的效果。科學家因此發現,若事先設定好 CRISPR 夾帶的 DNA,我們就能用它來導引特殊的蛋白質,去修改生物體內相同位置的 DNA,那段 DNA 所在的基因也就因此被改變。重點是,這個過程簡單、快速,而且便宜。
基因編輯的諸多應用中,最容易得到支持的也許是「治療疾病」,片中有三個案例。一位是遺傳性視力衰退的小孩,一位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男子,還有一位 HIV+ 的男同志。前兩個案例呈現基因療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治療方式,在藥物價格和保險給付方面遭遇的難題,而藥物注射在這兩位病患身上得到的效果也相當不同,顯示基因療法尚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第三位病患牽扯到「生物駭客」議題,這留待後面再說。
如果基因編輯用於治病能夠被接受,那下一步或許就要思考,健康的人想要利用基因編輯「增強」自己的能力、甚至家長想要「訂製」小孩的外貌,人們是否能認同。而無論是治療或增強,都有另一個面向的問題:如果把這些針對「體細胞」基因的改變也應用在「生殖細胞」呢?兩者的差別在於,生殖細胞的基因修改是能夠傳遞給下一代的,我們能否接受這種狀況?去年底在中國公開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就屬於後者,一對雙胞胎女嬰在受精卵階段時就接受基因編輯,使其先天對部分 HIV 免疫,主導該實驗的學者也被學界和輿論抨擊。
基因編輯當然也能用在其他生物上,以下是節目中提及的例子。萊姆病是一種人畜共通的細菌性疾病,藉由蜱蟲的叮咬來散播。美國有科學家想要在某些城鎮進行試驗,釋放基因改造過的蜱蟲來阻止萊姆病的疫情。造成瘧疾的瘧原蟲是藉由雌蚊來散播,而非洲是瘧疾最嚴重的地區,使用藥物防治又難免讓蚊子和瘧原蟲的抗藥性增加,所以有學者想要透過基因編輯去製造只會產下雄蚊的蚊子,再釋放到環境中來使蚊子滅絕。紐西蘭因鼠患嚴重,威脅到當地鳥類的生存,於是也有學者提出透過基因改造來控制老鼠數量。但以上的想法在各地均受到民眾和環保人士強度不一的反對。
圖片來源:Netflix.com
不管是對人類還是其他生物,基因編輯始終面臨倫理問題的挑戰。那條界線在哪裡?人類可以扮演造物主的角色到什麼程度?當然就如同許多議題一般,人們對基因編輯的立場並非二元對立,而是一道光譜,每個人支持(或反對)的程度都不盡相同。在極端支持這一方,有一群人被稱為「生物駭客」(biohacker),他們的主張會被稱為 DIY biology,其中的思想大概是:科學界對於「風險」過度戒慎恐懼,以安全為名、實則為菁英階層的壟斷,只有讓一般人也能接觸生物科技才能破除此狀況。
姑且不管生物駭客是否低估了基因編輯的風險,這種認為科技被菁英壟斷的論點不是沒有道理的。就以藥物研發來說,科學界訂了一套嚴格的規範,一款新藥往往要花費好幾年的時間和大筆金錢才能進到人體試驗階段,也因此注定只有大型藥廠才玩得起這遊戲,隨之而來的就是昂貴的藥價(當然藥廠本身也會哄抬價格)。上面提到的那位 HIV 感染者,就是想要突破這困境,與生物駭客和小型的生技公司合作,希望以自身為實驗來迅速開發出新藥物,降低其他感染者的治療成本。但可惜的是,那位感染者和生物駭客後來發現,該公司負責人的真實動機也只是想牟利而已。
DIY biology 的理念是讓個人享有充分的生物科技自由,其反對菁英壟斷的思想也讓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概念時,想到科幻作品的子類別 cyberpunk(就是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碳變的故事類型),結果後來節目中有個訪談對象也提到 cyberpunk,讓我會心一笑!但在實務上,你很難要求每個人都抱持著單純又無私的動機,而且對風險的過分輕忽實在讓人無法苟同。尤其是現在基因編輯還是有「脫靶」的現象(off-target,也就是編輯到目標基因以外的基因),加上人類對於所有基因的單獨功能和交互作用還沒全盤掌握,我實在無法像節目中的生物駭客這麼放心。
基因編輯早已不是存在科幻作品中的名詞,它對我們的影響正在迅速成長,因此值得每個人去關注。而《物競人擇》用四集的篇幅,就把基因編輯的應用和正反面觀點做了相當深入淺出的介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紀錄類作品,即使你沒有生物的專業背景也能看懂並得到啟發,喜歡長知識的朋友更是不能錯過。
圖片來源:Netflix.com
延伸觀賞:《哈桑明哈吉:愛國者法案》第二季第二集〈藥品價格〉
以下提供兩篇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裡收錄我的影集觀後文,分為台劇、美劇、歐劇、紀錄影集等類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看完《盤中腐事》第二季了,本季同樣揭露食品工業背後的各種黑暗面,非常推薦。其中,第三集選了一個非常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主題:瓶裝水。
本節目以專家講述搭配演員演出的形式,呈現俄羅斯帝國自 1894 年尼古拉二世登基為沙皇開始,至 1917 年尼古拉二世在革命浪潮中退位並於隔年全家遇害這二十餘年間,造成整個帝國覆滅的始末。
「基於事實的推論,未必為真。」本節目共四集,每集針對一項鑑識科學的技術(影像鑑識、血跡噴濺、尋屍犬、微量 DNA),去呈現使用這些技術的辦案人員若是在一知半解或先入為主的情況下,所可能導致的推論瑕疵和錯誤定罪。節目名稱中的 exhibit 原意為「展示品」,作為法律用語則有「呈堂證據」之意。
本紀錄影集橫跨 60 個國家、歷經四年拍攝、總拍攝天數 3375 天,以超高畫質紀錄地球上幾種主要地貌的生態,並由 BBC 節目主持人、知名自然史學家 David Attenboroug 擔任旁白。節目旨在提醒世人環境變遷加劇的事實,若我們不即刻做出改變,鏡頭下的那些美麗景色很快將不復見。
其實這篇並沒有要講非洲豬瘟(別急著離開啊),標題之所以那樣寫,除了吸引點閱(很誠實),同時也想要表達食物從來就不只是食物:除非你吃的東西完全是自產自用,否則無論你是食物的生產者或消費者,幾乎無可避免地要和環境、經濟、政治等發生關係,這就是《盤中腐事》(Rotten)這部紀錄影集所傳達的重要概念。
我看完《盤中腐事》第二季了,本季同樣揭露食品工業背後的各種黑暗面,非常推薦。其中,第三集選了一個非常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主題:瓶裝水。
本節目以專家講述搭配演員演出的形式,呈現俄羅斯帝國自 1894 年尼古拉二世登基為沙皇開始,至 1917 年尼古拉二世在革命浪潮中退位並於隔年全家遇害這二十餘年間,造成整個帝國覆滅的始末。
「基於事實的推論,未必為真。」本節目共四集,每集針對一項鑑識科學的技術(影像鑑識、血跡噴濺、尋屍犬、微量 DNA),去呈現使用這些技術的辦案人員若是在一知半解或先入為主的情況下,所可能導致的推論瑕疵和錯誤定罪。節目名稱中的 exhibit 原意為「展示品」,作為法律用語則有「呈堂證據」之意。
本紀錄影集橫跨 60 個國家、歷經四年拍攝、總拍攝天數 3375 天,以超高畫質紀錄地球上幾種主要地貌的生態,並由 BBC 節目主持人、知名自然史學家 David Attenboroug 擔任旁白。節目旨在提醒世人環境變遷加劇的事實,若我們不即刻做出改變,鏡頭下的那些美麗景色很快將不復見。
其實這篇並沒有要講非洲豬瘟(別急著離開啊),標題之所以那樣寫,除了吸引點閱(很誠實),同時也想要表達食物從來就不只是食物:除非你吃的東西完全是自產自用,否則無論你是食物的生產者或消費者,幾乎無可避免地要和環境、經濟、政治等發生關係,這就是《盤中腐事》(Rotten)這部紀錄影集所傳達的重要概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一直在改造生物,包括我們吃的食物基因。 人類開始操控周遭生物的培育,使用那些生物具有更我們喜愛的特質,減少我們討厭的特質。
Thumbnail
基因是什麼 最新基因圖譜公開後,市場上的大變革! 人體需求和自癒能力才釋放第一!不能再繼續治標不治本! 那麼人體的細胞需求到底是什麼? 如何給予基礎材料?且不造成人體負擔? 解碼指定部位到底是如何運作???
Thumbnail
在影片中,您可以看到比爾蓋茲和馬克祖克柏承認新冠疫苗會改變人類 DNA。您還將聽到 Carrie Madej 博士講述這是如何成為創造新人類人類 2.0 的超人類主義議程的一部分。 編輯基因組...新冠注射確實改變了人類DNA!“疫苗是專利持有人的合法財產”
Thumbnail
若從限制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發現(1970)的時代開始算起,人類「玩」基因,或者說,改變基因序列、進行「基因工程」的歷史已有數十年。最近的CRISPR更是膾炙人口! 從這一期《自然》期刊熱騰騰剛剛出爐的基因編輯神器是:IS110!
Thumbnail
因為除草劑的使(濫)用,超級雜草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問題。 最近有科學家開發了新技術,可以製造出「不育性雜草」,而且植物還被迫保留它們! 「不育性雜草」是怎麼產生的?
Thumbnail
CRISPR Therapetics 是一家以基因編輯療法為主打的生物科技公司,去年 FDA 批准該公司基因編輯療法 CASGEVY,用以治療鐮刀型貧血症,華爾街日報形容,此讓「基因編輯革命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這就是它的投資故事,而在該療法獲批准後的第一個季度,述說的是怎麼樣的情況,我們一起來看看…
Thumbnail
本書作者以自身參與基因檢測的過程,說明當代DNA檢測的最新應用、這些基因檢測包的準確度,並探討基因檢測在預防醫療與醫學倫理上有哪些問題,以及基因社交網路如何改變了「親戚」的定義和暴露了個人隱私的議題。最後並有實用資料,以及詳細的世界各國基因檢測公司列表,提供有心研究或做基因檢測的讀者參考。
Thumbnail
不準確的中文片名頗值得玩味,與「退化」的設定形成對照,將「非己」打壓成「病態」確實是歷史上人類慣常使用的手段,症候群說的既是個體變異的傳染也是集體恐懼的蔓延,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感染的個體被視為沒有靈魂、沒有主權、沒有感覺的工具人,任手術刀開膛破肚翻找不能理解的奧祕、重新拼湊人形故作可以治癒...
Thumbnail
創創早餐會,每週一次的線上聚會,由 EiMBA 校友會發起,藉由創業家們交流經驗,開啟更多的機會。此次分享者為小兒遺傳內分泌科陳菁兒醫師,分享什麼是基因檢測,以及「醫療選擇權」的概念。
Thumbnail
人類血脈的物理進化是基因演化的結果。基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化,可以更加平衡或更加不平衡。從女性身上生下來的嬰兒只繼承了父親的一半基因,但仍然可以達到與父親相同的人生目標。 靈魂的進化需要通過不同類型的經驗來實現。靈魂可能渴望成為皇室成員、漂泊者或建設者,無論他們的性別如何。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一直在改造生物,包括我們吃的食物基因。 人類開始操控周遭生物的培育,使用那些生物具有更我們喜愛的特質,減少我們討厭的特質。
Thumbnail
基因是什麼 最新基因圖譜公開後,市場上的大變革! 人體需求和自癒能力才釋放第一!不能再繼續治標不治本! 那麼人體的細胞需求到底是什麼? 如何給予基礎材料?且不造成人體負擔? 解碼指定部位到底是如何運作???
Thumbnail
在影片中,您可以看到比爾蓋茲和馬克祖克柏承認新冠疫苗會改變人類 DNA。您還將聽到 Carrie Madej 博士講述這是如何成為創造新人類人類 2.0 的超人類主義議程的一部分。 編輯基因組...新冠注射確實改變了人類DNA!“疫苗是專利持有人的合法財產”
Thumbnail
若從限制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發現(1970)的時代開始算起,人類「玩」基因,或者說,改變基因序列、進行「基因工程」的歷史已有數十年。最近的CRISPR更是膾炙人口! 從這一期《自然》期刊熱騰騰剛剛出爐的基因編輯神器是:IS110!
Thumbnail
因為除草劑的使(濫)用,超級雜草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問題。 最近有科學家開發了新技術,可以製造出「不育性雜草」,而且植物還被迫保留它們! 「不育性雜草」是怎麼產生的?
Thumbnail
CRISPR Therapetics 是一家以基因編輯療法為主打的生物科技公司,去年 FDA 批准該公司基因編輯療法 CASGEVY,用以治療鐮刀型貧血症,華爾街日報形容,此讓「基因編輯革命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這就是它的投資故事,而在該療法獲批准後的第一個季度,述說的是怎麼樣的情況,我們一起來看看…
Thumbnail
本書作者以自身參與基因檢測的過程,說明當代DNA檢測的最新應用、這些基因檢測包的準確度,並探討基因檢測在預防醫療與醫學倫理上有哪些問題,以及基因社交網路如何改變了「親戚」的定義和暴露了個人隱私的議題。最後並有實用資料,以及詳細的世界各國基因檢測公司列表,提供有心研究或做基因檢測的讀者參考。
Thumbnail
不準確的中文片名頗值得玩味,與「退化」的設定形成對照,將「非己」打壓成「病態」確實是歷史上人類慣常使用的手段,症候群說的既是個體變異的傳染也是集體恐懼的蔓延,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感染的個體被視為沒有靈魂、沒有主權、沒有感覺的工具人,任手術刀開膛破肚翻找不能理解的奧祕、重新拼湊人形故作可以治癒...
Thumbnail
創創早餐會,每週一次的線上聚會,由 EiMBA 校友會發起,藉由創業家們交流經驗,開啟更多的機會。此次分享者為小兒遺傳內分泌科陳菁兒醫師,分享什麼是基因檢測,以及「醫療選擇權」的概念。
Thumbnail
人類血脈的物理進化是基因演化的結果。基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化,可以更加平衡或更加不平衡。從女性身上生下來的嬰兒只繼承了父親的一半基因,但仍然可以達到與父親相同的人生目標。 靈魂的進化需要通過不同類型的經驗來實現。靈魂可能渴望成為皇室成員、漂泊者或建設者,無論他們的性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