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1|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物競人擇》科技與倫理的亙古拉鋸戰

「修改基因讓你對特定疾病免疫,你願意嗎?」這部 Netflix 的節目針對近年來在生物科技領域十分熱門、卻也引發諸多爭議的基因編輯技術,探討支持與反對的兩造觀點,並呈現許多應用相關技術的案例。
紀錄片所聚焦的主題如果是有爭議的,常常會因為導演置入太多個人觀點或其中一方不願受訪而使成品看起來偏頗,這也讓本節目雙方立場並陳的結果更顯難得。當然這也跟基因編輯的風向接近五五波很有關係,兩邊的相關人士都願意站出來說話。即使不論主題、光看「呈現不同立場」這一點,本節目也足以進入優秀作品之列。
節目中談到的技術運用了知名的 CRISPR,這是在細菌內部發現的特殊 DNA 序列,其中包含外來病毒的部分 DNA,所以 CRISPR 就像儲存病毒資訊的檔案夾。一旦細菌又受到相同病毒感染,免疫系統就能根據 CRISPR 中的資訊去破壞病毒 DNA 序列上的相對位置,達到抵抗感染的效果。科學家因此發現,若事先設定好 CRISPR 夾帶的 DNA,我們就能用它來導引特殊的蛋白質,去修改生物體內相同位置的 DNA,那段 DNA 所在的基因也就因此被改變。重點是,這個過程簡單、快速,而且便宜。
基因編輯的諸多應用中,最容易得到支持的也許是「治療疾病」,片中有三個案例。一位是遺傳性視力衰退的小孩,一位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男子,還有一位 HIV+ 的男同志。前兩個案例呈現基因療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治療方式,在藥物價格和保險給付方面遭遇的難題,而藥物注射在這兩位病患身上得到的效果也相當不同,顯示基因療法尚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第三位病患牽扯到「生物駭客」議題,這留待後面再說。
如果基因編輯用於治病能夠被接受,那下一步或許就要思考,健康的人想要利用基因編輯「增強」自己的能力、甚至家長想要「訂製」小孩的外貌,人們是否能認同。而無論是治療或增強,都有另一個面向的問題:如果把這些針對「體細胞」基因的改變也應用在「生殖細胞」呢?兩者的差別在於,生殖細胞的基因修改是能夠傳遞給下一代的,我們能否接受這種狀況?去年底在中國公開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就屬於後者,一對雙胞胎女嬰在受精卵階段時就接受基因編輯,使其先天對部分 HIV 免疫,主導該實驗的學者也被學界和輿論抨擊。
基因編輯當然也能用在其他生物上,以下是節目中提及的例子。萊姆病是一種人畜共通的細菌性疾病,藉由蜱蟲的叮咬來散播。美國有科學家想要在某些城鎮進行試驗,釋放基因改造過的蜱蟲來阻止萊姆病的疫情。造成瘧疾的瘧原蟲是藉由雌蚊來散播,而非洲是瘧疾最嚴重的地區,使用藥物防治又難免讓蚊子和瘧原蟲的抗藥性增加,所以有學者想要透過基因編輯去製造只會產下雄蚊的蚊子,再釋放到環境中來使蚊子滅絕。紐西蘭因鼠患嚴重,威脅到當地鳥類的生存,於是也有學者提出透過基因改造來控制老鼠數量。但以上的想法在各地均受到民眾和環保人士強度不一的反對。
圖片來源:Netflix.com
圖片來源:Netflix.com
不管是對人類還是其他生物,基因編輯始終面臨倫理問題的挑戰。那條界線在哪裡?人類可以扮演造物主的角色到什麼程度?當然就如同許多議題一般,人們對基因編輯的立場並非二元對立,而是一道光譜,每個人支持(或反對)的程度都不盡相同。在極端支持這一方,有一群人被稱為「生物駭客」(biohacker),他們的主張會被稱為 DIY biology,其中的思想大概是:科學界對於「風險」過度戒慎恐懼,以安全為名、實則為菁英階層的壟斷,只有讓一般人也能接觸生物科技才能破除此狀況。
姑且不管生物駭客是否低估了基因編輯的風險,這種認為科技被菁英壟斷的論點不是沒有道理的。就以藥物研發來說,科學界訂了一套嚴格的規範,一款新藥往往要花費好幾年的時間和大筆金錢才能進到人體試驗階段,也因此注定只有大型藥廠才玩得起這遊戲,隨之而來的就是昂貴的藥價(當然藥廠本身也會哄抬價格)。上面提到的那位 HIV 感染者,就是想要突破這困境,與生物駭客和小型的生技公司合作,希望以自身為實驗來迅速開發出新藥物,降低其他感染者的治療成本。但可惜的是,那位感染者和生物駭客後來發現,該公司負責人的真實動機也只是想牟利而已。
DIY biology 的理念是讓個人享有充分的生物科技自由,其反對菁英壟斷的思想也讓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概念時,想到科幻作品的子類別 cyberpunk(就是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碳變的故事類型),結果後來節目中有個訪談對象也提到 cyberpunk,讓我會心一笑!但在實務上,你很難要求每個人都抱持著單純又無私的動機,而且對風險的過分輕忽實在讓人無法苟同。尤其是現在基因編輯還是有「脫靶」的現象(off-target,也就是編輯到目標基因以外的基因),加上人類對於所有基因的單獨功能和交互作用還沒全盤掌握,我實在無法像節目中的生物駭客這麼放心。
基因編輯早已不是存在科幻作品中的名詞,它對我們的影響正在迅速成長,因此值得每個人去關注。而《物競人擇》用四集的篇幅,就把基因編輯的應用和正反面觀點做了相當深入淺出的介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紀錄類作品,即使你沒有生物的專業背景也能看懂並得到啟發,喜歡長知識的朋友更是不能錯過。
圖片來源:Netflix.com
延伸觀賞:《哈桑明哈吉:愛國者法案》第二季第二集〈藥品價格〉
以下提供兩篇延伸閱讀。
治療遺傳性失明,美國將首次嘗試於人體應用 CRISPR 技術
愛迪塔斯醫藥(Editas Medicine Inc)和 Allergan 即將展開美國首次的人體測試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研究,嘗試治療導致失明的遺傳性眼疾。 據了解,此次目標是某些類型的萊伯氏先天性黑蒙症(LCA),這種疾病主要攻擊患者的視網膜,造成患者嚴重的視力損害,研究人員希望透過實驗性治療,為患者提供缺乏的健康基因版本。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數據指出,LCA 是最常見的遺傳性失明原因之一,每 10 萬人就有 2~3 名新生兒受影響,且可能潛伏數代。當父母都帶有缺陷基因,患者從嬰兒時期便只能看到明亮的光線和模糊的形狀,最終往往失去全部視力。 研究計劃在今年秋季開始測試,實驗預計招募 18 名患者,包括 3 歲以上兒童和成人。 和已用來治療其他形式疾病的 Luxturna 基因療法類似,這次治療將使用 CRISPR 修正 DNA 突變,再直接注射至患者視網膜傳遞給光敏細胞。 CRISPR 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基因編輯方式,儘管新穎以至於風險尚未完全清楚,但吸引了許多科學家關注。研究人員認為,它具有改善基因缺陷造成疾病的潛力,而這些疾病多半尚無良好的方法可治療。 2018 年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對胚胎進行的基因編輯曾引起軒然大波,儘管聲稱是為了免疫愛滋病病毒,但後續相關研究指出,受基因編輯的嬰兒有可能具較強的認知能力,但也可能壽命縮短。 不同於中國科學家直接編輯胚胎,此次實驗治療並不會影響下一代,因此在道德上較無疑慮,如果真能實際運用,對許多患者來說將是一大福音。 (首圖來源: pixabay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