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公開

疾病的隱喻│進化症候群 Le règne animal (202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篇影論重點:
本片是《X戰警》的反面?
本片如何呼應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
進化/退化、同類/異類、異能/本能的二元如何解讀
變異族群對應於整體社會有哪些對照
母親、女警的女性角色的代表意義

漫畫《X戰警》將異類的弱勢反轉成進化的優勢,電影化之後,更讓次文化的生存焦慮放大成眾人共感,不過,這樣的設定仍舊立基主流價值體系:變種人同樣有不同「等級」、「異」必須與「能」綁定使人得以嚮往,不曾正視「無能」、僅只「醜怪」的變異會承受比次等還次等的仇視,都在凸顯「超人類」依舊是以「人類」為中心的線性思維。

放諸生物界,人類才是真正的異類,<進化症候群 Le règne animal >反轉這樣的線性思考,如果人類的未來沒有所謂的「進步」,異能也不過是回歸「本能」,剝除文明賦予你我的定位,該怎麼赤裸面對自己究竟是誰?

不準確的中文片名頗值得玩味,與「退化」的設定形成對照,將「非己」打壓成「病態」確實是歷史上人類慣常使用的手段,片中發生變異的人都被強制送醫治療,逐漸失去語言能力的鳥人曾對Émile說:「你聽見我的聲音嗎?有時它(詞彙/發音)卡住就會很疼痛,但他們矯正、整形才是真正的屠殺」,紗布下多次手術企圖阻止英挺鼻樑逐漸長成銳利的鳥喙,他的面貌、軀幹活生生是文明與自然的血肉抗戰,症候群說的既是個體變異的傳染也是集體恐懼的蔓延,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感染的個體被視為沒有靈魂、沒有主權、沒有感覺的工具人,任手術刀開膛破肚翻找不能理解的奧祕、重新拼湊人形故作可以治癒,集中治療的高牆也為了阻擋(還)「正常」的人類追問:「他們怎麼了?」,事實上這句話更像鳥人卡住的詞彙,真正吶喊著:「我們怎麼了!」

電影並沒有明確交代變異的因果,僅藉著森林出奇寂靜不必然因為藏匿變異者,「安靜是因為殺蟲劑所以沒有生命…」隱約帶出化學武器、生活用品以看似合法、合理的方式悄悄破壞人體基因,大規模、無差別撲殺凸顯人類的宰制霸權,以「文明」的語言來說便是對野蠻的馴化、教育、矯正;今日關於生理、心理的文明病伴隨進化而來,像是Émile發病放大了青少年問題、Émile母親的變異則像是社會中堅份子步入的中年危機,他們逐漸失語、失憶、失去協調性的過程也像極劇情並沒特別著墨的阿茲海默症,反倒呼應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疾病的隱喻》的主旨:「我的主題不是身體疾病本身,而是疾病被當成修辭手法或隱喻加以使用的情形;我的觀點是,疾病並非隱喻,而看待疾病最真誠的方式─同時也是患者對待疾病最健康的方式,是盡可能消除或抵制隱喻性思考…」本片不那麼老調重談地回扣新冠疫情如何強行改變全人類的生命經歷,不受限年齡、性別、種族、背景…病的本身如此真實回應著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時代的處境,「恐懼,成了我們的通病」配角這句不經意的台詞總結了全片的核心。

Émile親眼見過父親掩飾母親變化的體徵、後期將她綁在床上,也在遭遇母親攻擊後再也不知如何面對她,勉強配合父親不肯放手的執念,他分不清楚那是因為羞愧還是愛,更為了自已對母親的愛而感到羞愧;當他發現自己身體同樣產生變化,也才逐漸明白不能理解/被理解原是無可厚非,自己是自己唯一需要關照的,對母親來說也是如此,無法因為家庭、因為血緣、因為至高無上的愛而放棄感覺自己,以致於順應社會的準則而質疑自己的樣子,於是他幫助鳥人成為鳥該有的樣子,當後者再也無法訴諸語言時僅僅用力擁抱他,不存在異同、無關理解,而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和諧。

較之Émile,由羅曼·杜里斯(Romain Duris)飾演的父親François遭受更大的打擊,當愛人不再是曾經深愛的樣子,他依舊不放棄這份愛,始終守住作為她歸宿的承諾,後來就連兒子也發生變異,徹底瓦解他丈夫、父親身分賦予的主權,也在無能為力中明白即使愛也不是解藥,他放下了妻子、放走了孩子,不是強迫他們留在自己身邊成全自己的愛,還給他們自由相信生命自有真相,同樣的,他不再以家庭為定位,他的痛苦、缺憾或釋懷都屬於他自己的體會。

愛黛兒・艾克阿切波洛斯(Adèle Exarchopoulos)飾演的警探Julia與已成為獸的妻子相互對照,年輕、性感、善良的她與François沒有發展情愫也令人激賞,不自作聰明討好觀眾、不怕「浪費」愛黛兒的魅力,而只是真實反應女性即使有能力還是被當成花瓶的社會處境,這讓我們看見,不管多麼自豪文明進步,某些思維仍舊食古不化甚至是文明強化了歧視、偏見,仇恨獵殺、虛偽謊言,和動物界的殘酷、偽裝有何差別。

是否,人類越來越靠近所謂的奇異點?我們以為無所不知同時也明白自己的無知,發現越多也發現更多不曾知曉的事物,世界帶給你我前所未有的恐懼,這個由我們所形成的集合究竟引導我們往哪裡去?我們在那裡還能安然活著嗎?「不進則退」變成詛咒,最終還是<侏羅記公園>那句「生命自會找到出路」看得透徹,僅僅相信生命,而我們僅僅是生命之中的一份子。

 

同場加映:

我們都是食人族<骨肉的總和>

如何面對結局將決定如何重新開始<我們從末日開始>

不肯成為獸的男人<人犬>

被滅絕的異類憂傷<肌膚之侵>

肉體為何令人恐懼<鈦>


avatar-img
127會員
232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影論寫作 的其他內容
艾莉絲·羅爾瓦雀 (Alice Rohrwacher)被稱為當代最接近古典的導演,不僅是影像質地也在於他偏愛的主題,他就像古時代的哲學家、科學家試圖以當下有限的條件理解我們尚未知曉的世界,那超越了雙眼所能看到的範圍、智識能夠驗證闡述的極限,一如曾經的地圓說、日心說,去感知我們所熟知的這個世界另一種運
一個陰錯陽差,花對學長撒了失憶的謊,其實就像是愛麗絲前述的假想一樣,幻想一場不存在的愛情,然而成長說穿了便是不斷的弄假成真,在承受的起與承受不起之中鍛鍊出足以扛起現實的肩膀。不過,花與愛麗絲卻不是這樣,她們就像遊戲般地編排著可能的劇情,她們假扮情敵、故作疏離反倒凸顯了少女共謀的親暱......
關於影像的紀錄與真實,正是如此利用感官與心,讓人們執拗地去相信親眼所見的事物。 對理直氣壯的文明而言,警方的不作為是無法想像的,而對就像寄人籬下的次等公民而言,人微言輕的宿命該拿什麼來控訴?最終也分不清究竟誰在威脅誰、恐嚇誰,首次與Georges正面對質的Majid拆穿了人類對於異己的恐懼
茱麗葉·畢諾許不管幾歲仍能有種令人心醉神馳的少女媚態,乍見一道道菜色時她的眼神氾濫著笑意,吃下食物後綻放出開懷的笑容,對比班諾·馬吉梅飾演的持重、穩定,讓這兩個深藏不露的角色間充滿了化學反應;幕後他們也是前伴侶的關係,在分開多年後再度合作,也意外對照著他們戲外身分
巧在森林中教導小花辨識物種大概是父女倆最親密的時刻。巧能分辨松樹與落葉松的不同,卻無法覺察女兒甚或自己內心的異樣,「紅色樹皮的是松樹、黑色是落葉松」小花複誦試著記下,事實上,對孩子而言,不知道的都叫做樹又有什麼關係?對自然而言,命名/不命名、有著怎樣的名字,生命難道就會不一樣嗎?靜默無語的自然,任憑
「實驗電影」到底有多可怕?名稱、分類作為一種指稱、系統化的標記,卻反倒模糊了事物的真面目;因為被某種刻板印象所惑,以致於我們在第一時間就與實驗電影產生了距離,而缺乏去觀賞/參與/探究它們的意願。更別提這兩個頗具詩意的片名帶來雪上加霜的效果。
艾莉絲·羅爾瓦雀 (Alice Rohrwacher)被稱為當代最接近古典的導演,不僅是影像質地也在於他偏愛的主題,他就像古時代的哲學家、科學家試圖以當下有限的條件理解我們尚未知曉的世界,那超越了雙眼所能看到的範圍、智識能夠驗證闡述的極限,一如曾經的地圓說、日心說,去感知我們所熟知的這個世界另一種運
一個陰錯陽差,花對學長撒了失憶的謊,其實就像是愛麗絲前述的假想一樣,幻想一場不存在的愛情,然而成長說穿了便是不斷的弄假成真,在承受的起與承受不起之中鍛鍊出足以扛起現實的肩膀。不過,花與愛麗絲卻不是這樣,她們就像遊戲般地編排著可能的劇情,她們假扮情敵、故作疏離反倒凸顯了少女共謀的親暱......
關於影像的紀錄與真實,正是如此利用感官與心,讓人們執拗地去相信親眼所見的事物。 對理直氣壯的文明而言,警方的不作為是無法想像的,而對就像寄人籬下的次等公民而言,人微言輕的宿命該拿什麼來控訴?最終也分不清究竟誰在威脅誰、恐嚇誰,首次與Georges正面對質的Majid拆穿了人類對於異己的恐懼
茱麗葉·畢諾許不管幾歲仍能有種令人心醉神馳的少女媚態,乍見一道道菜色時她的眼神氾濫著笑意,吃下食物後綻放出開懷的笑容,對比班諾·馬吉梅飾演的持重、穩定,讓這兩個深藏不露的角色間充滿了化學反應;幕後他們也是前伴侶的關係,在分開多年後再度合作,也意外對照著他們戲外身分
巧在森林中教導小花辨識物種大概是父女倆最親密的時刻。巧能分辨松樹與落葉松的不同,卻無法覺察女兒甚或自己內心的異樣,「紅色樹皮的是松樹、黑色是落葉松」小花複誦試著記下,事實上,對孩子而言,不知道的都叫做樹又有什麼關係?對自然而言,命名/不命名、有著怎樣的名字,生命難道就會不一樣嗎?靜默無語的自然,任憑
「實驗電影」到底有多可怕?名稱、分類作為一種指稱、系統化的標記,卻反倒模糊了事物的真面目;因為被某種刻板印象所惑,以致於我們在第一時間就與實驗電影產生了距離,而缺乏去觀賞/參與/探究它們的意願。更別提這兩個頗具詩意的片名帶來雪上加霜的效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心理學中,有一門稱為「演化心理學」的分支,旨在探討不同人類行為的背後,能否以演化角度去理解與分析。也就是,怎樣的行為可以幫助人類生存下來,並增進繁衍的可能性?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失去秩序的世界的故事,人類變成異樣生物的探討。主角在艱困環境中掙扎求生,面對各種困難和問題,最後找到隱藏在朋友留下的紀錄,並獲得一些希望。
Thumbnail
人生苦短,現代人在過度讚頌生產力的功績社會裡,找不到抗爭的對象,也無法與他者建立有效的對話,這樣的邊緣,也因為脫離了原本的規訓社會,使自身變得更加的孤獨。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宇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什麼又是現實呢?創作的自由留給混沌和焦慮更多的空間,而群體則被
Thumbnail
    緩慢電影中的「疾病」之所以是一個值得討論的主題,在於導演們理解疾病的方式與科學界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們關注疾病的方式是時間性的而非空間性的⋯⋯
Thumbnail
從《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這個書名就能看出這是本主題宏大的書(笑)。作者丹尼爾.李伯曼是哈佛演化生物學教授。書中,他從演化的角度出發,結合基因與文化,探討人類如何「變」成現在這模樣。接著,再進一步細談這些演化如何讓導致許多現代生活中惱人的健康問題。是本精彩絕倫的優質科普。
Thumbnail
畢竟我們正逐漸失去人性,而非人正不斷獲取人性。但是對於成為一個「人類」而言,是否有任何特質是不可或缺的,也從來不是絕對──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誰會是我們、我們會是誰,在賽博龐克的世界裡,早已不再確定。
Thumbnail
一部設定很精巧的科幻片,很好地說服觀眾:從無生命體到生命體,兩者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而是連續性的過程。 處理好針對女性產生的恐怖谷效應會更好。
Thumbnail
唐娜哈洛威,在著名文章〈賽伯格宣言〉中,指出了三種關鍵的界線瓦解:其一是人類與動物,其二是動物-人類(有機體)與機器,其三則是物質與非物質。可見,人類與動物之間界線的模糊,早已是多年的共識。而對於自然和文化的斷裂乃至縫合現象,亦不乏有多種領域的深入討論。《進化症候群》,就是其中一部出色的電影作品。
Thumbnail
結合身體恐怖和青春成長,變成預料不到的異色通俗故事,卻別忘了與生態議題息息相關,一點都不庸俗,甚至希望發展成系列作品。
Thumbnail
《來自深淵》探討了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以及內在心理需求與社會制度的角力。本文從電影角度探討了社會環境、教育等議題,並以科技元素和動物特效為例,提出了引人深思的觀點。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心理學中,有一門稱為「演化心理學」的分支,旨在探討不同人類行為的背後,能否以演化角度去理解與分析。也就是,怎樣的行為可以幫助人類生存下來,並增進繁衍的可能性?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失去秩序的世界的故事,人類變成異樣生物的探討。主角在艱困環境中掙扎求生,面對各種困難和問題,最後找到隱藏在朋友留下的紀錄,並獲得一些希望。
Thumbnail
人生苦短,現代人在過度讚頌生產力的功績社會裡,找不到抗爭的對象,也無法與他者建立有效的對話,這樣的邊緣,也因為脫離了原本的規訓社會,使自身變得更加的孤獨。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宇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什麼又是現實呢?創作的自由留給混沌和焦慮更多的空間,而群體則被
Thumbnail
    緩慢電影中的「疾病」之所以是一個值得討論的主題,在於導演們理解疾病的方式與科學界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們關注疾病的方式是時間性的而非空間性的⋯⋯
Thumbnail
從《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這個書名就能看出這是本主題宏大的書(笑)。作者丹尼爾.李伯曼是哈佛演化生物學教授。書中,他從演化的角度出發,結合基因與文化,探討人類如何「變」成現在這模樣。接著,再進一步細談這些演化如何讓導致許多現代生活中惱人的健康問題。是本精彩絕倫的優質科普。
Thumbnail
畢竟我們正逐漸失去人性,而非人正不斷獲取人性。但是對於成為一個「人類」而言,是否有任何特質是不可或缺的,也從來不是絕對──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誰會是我們、我們會是誰,在賽博龐克的世界裡,早已不再確定。
Thumbnail
一部設定很精巧的科幻片,很好地說服觀眾:從無生命體到生命體,兩者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而是連續性的過程。 處理好針對女性產生的恐怖谷效應會更好。
Thumbnail
唐娜哈洛威,在著名文章〈賽伯格宣言〉中,指出了三種關鍵的界線瓦解:其一是人類與動物,其二是動物-人類(有機體)與機器,其三則是物質與非物質。可見,人類與動物之間界線的模糊,早已是多年的共識。而對於自然和文化的斷裂乃至縫合現象,亦不乏有多種領域的深入討論。《進化症候群》,就是其中一部出色的電影作品。
Thumbnail
結合身體恐怖和青春成長,變成預料不到的異色通俗故事,卻別忘了與生態議題息息相關,一點都不庸俗,甚至希望發展成系列作品。
Thumbnail
《來自深淵》探討了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以及內在心理需求與社會制度的角力。本文從電影角度探討了社會環境、教育等議題,並以科技元素和動物特效為例,提出了引人深思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