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知識流動
今天和群友討論投資的資金,有些人會選擇去借錢,借錢投資並沒有不好,當你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想要擴大戰果。如同電影
藥命效應中,男主角吃了一顆藥,突然腦力大開,賺了一堆錢,於是跟地下錢莊借錢想要擴大戰果。
借錢,還是賣勞力?
只是大多數借錢的人,都還是懵懵懂懂,個人建議還是靠本業累積資金比較實在。本業賺不夠,就想辦法去兼差,勞力階層就要認命,夜市端盤子、路口發海報、大樓清潔工、考場擺地攤,我都幹過。
發海報,在大太陽底下真的很辛苦,後來有了汽車駕照,負責開車,發海報的時間就少了不少,慢慢脫離了最辛苦的一群。
這就是技能提升的重要,20歲以前靠勞力。
轉型升級期
20歲~30歲不能靠這種吃體力的工作,要開始栽培自己轉型。
這一段期間通常最困難,因為花時間轉型,不但會花費自己口袋的金錢,而且東跑西跑賺勞力財的時間大幅度減少,每天寫論文都來不及,哪有時間去賺FoodPanda!
轉型的過程中,知識與技能程度還在慢慢累積,想要接到高端的案子,需求者可能還看不上眼你。
不過有一個方法可能可以突破,就是找一些我在
理財幼幼班一書中提到的「縫隙市場」的概念,具有哪些要件呢?
- 有趨勢性。
- 市場規模不大,有資力的競爭者不看上眼。
- 有一定的專業門檻:譬如說法律人資訊能力不強,你想要在法律圈出頭,就去強化資訊能力;如果是外送餐員就沒有專業門檻,當有利潤時,就會集中化產生高度競爭。
30歲-40歲,應該已經是發光發熱的時期,逐步有人發現你的特殊性,透過一些網路行銷、口碑傳頌,讓你的業績持續上升。
擴大戰果、複製成功
在20歲~40歲的成功經驗,主要是經營單一或小範圍的領域,可是隨著時空變化,當年賺錢的領域可能會逐漸式微,這時候有可能需要開發新的領域。
當然也有例外,像是台積電深耕多年,依舊是該領域的頂尖。我們也要敦促自己以台積電為標竿,賺了錢、持續資本支出栽培自己。
不過,單一領域並不是人人都能持續經營的很好,科技結構的不斷轉變,可以利用自己先前領域的專長與經驗,跨足到其他領域尋找類似的縫隙市場。
例如我之前經營國家考試書籍,定位在「圖解」、「易懂」,並透過「記憶法」,解決法律量大卻要記在腦中的困難點。
這兩點都是法律人不太熟悉的領域,所以我順利打出一片江山。
後來在2009年金融海嘯之後,失業率逐年下滑、公務員福利變差,國考生也是一樣變少,於是我尋找了新的投資理財領域,把在國家考試「圖解」、「易懂」的那一套,嘗試套用在投資理財領域中。
可是這個領域「圖解」、「易懂」的競爭者很多,於是我切入的是「投資心性修練」、「泡沫」、「壞股票」的研究,果然這三個領域的研究者很少。
- 投資心性修練:以記憶法為基礎,加上後續大腦研究論文成果的實驗,解釋投資理財的大眾行為。
- 泡沫:延續著心性修練,將過去歷史上有關的泡沫走勢,以防毒軟體的概念出發,尋找泡沫發生時的共通特徵值,並以此為高、低點買賣的依據。
- 壞股票:以法律善於研究判決為基礎,大量尋找證券犯罪的判決,尋找行為模式的特徵值,並以系統化找出哪些股票可能壞壞的。
雖然理財領域的出版沒能讓我賺取像樣的利潤,但透過不斷自我成長,自己賺就盆滿缽滿了,也會考慮使用借貸來擴大戰果。
結論
本金可能是靠自己雙手賺取,也可能是借來的,我覺得一開始自己的能力還無法參透投資市場的險惡,借錢金額與比例不要太高。
先靠自己賺取勞力財,逐步將自己從勞力財階段轉型成智慧財階段。
最後,行有餘力可以擴大戰果,也體會不同領域的奧妙,增添生活的變化與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