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2/07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雲霧坡地採茶?你被騙多久了? -穿林打葉品茶香

    三星蔥,上將梨,對三星的認知有多廣闊、就有多狹隘。
    關於茶葉,你有多少了解和誤解?
    🍂雲霧繚繞中唯美採茶﹖
    電視廣告中時常有這樣的美好畫面:雲霧繚繞的梯田茶園裡,採茶女採茶、製茶,帥哥美女則在一旁品味好茶。然而,完全錯誤﹗大哥告訴我們,日出、日落時分日照最弱、水分最多,其實是茶葉品質最不好控制的時間段,最不利採茶。水分、日照作為關鍵因素影響著茶葉的風味,便衍伸出了兩個問題:季節不同,風味又會有何不同﹖又該如何維持穩定的品質﹖
    季節不同,風味又會有何不同﹖
    簡單來說,隨著濕度和日照長短的不同,四季的風味也會略有差異:
    🌿春天滑順甘甜
    🌿夏天濃厚(日照最長)
    🌿秋天香氣雅、口感重(水分少、日照長)
    🌿冬天香氣雅,口感順
    ​
    🍂海拔越高越好﹖
    首先,種植茶葉重要的環境因素其實並不在海拔高度,關鍵在於濕度和氣溫﹗即使在同樣的海拔高度,因著迎背風面的不同,降雨量、氣溫、土壤組成、日照時間等等因素都會不同。
    其次,茶樹在合適的環境才能夠產出品質最精良的茶葉,不同的茶樹適合的生長環境不同,品質自然不可依海拔高度區分。
    🍂該如何維持穩定的品質﹖
    不只時間較長的四季變換影響茶的風味,一日當中就可能採收風味截然不同的茶葉。例如:上午是烈日直射的豔陽天,但中午卻轉為陰沉濕悶的天氣,則茶葉的狀態會有所不同。
    面對天候的考驗,四季茶葉的差異將依據製茶師傅的經驗和數據,調整各項製茶工序的時間、程度,力求做出品質穩定的茶葉。
    而面對和時間的賽跑、千變萬化的天氣情況,人工採茶雖然在時間上輸給齊頭式採收的機器採茶,但是人工採收的茶菁品質更勝機器。有好的原料、即使風味稍有差異也好過品質良莠不齊。風味控管確實不易、但良好品質才是重中之重。但是換個角度思考,輕微的天氣變化就能激發出多采多姿的茶葉風味,加之製茶師傅各具特色的製茶手藝,也許茶產業的可能性從來都不該侷限於固定口味、大量生產;而是深刻文化和知識,透過一碗茶湯傳遞風、雨、綠葉和人之間千絲萬縷的牽絆。
    🍂茶葉越嫩越好、一心二葉最好﹖茶湯越綠越好﹖
    臺灣飲茶習慣極致的「綠茶化」。對茶葉的想像止於清淡、清香、甘甜,對於口味較濃厚的茶葉飲品通常有感到苦澀、過重的不佳觀感。加之影視廣告推崇採收極嫩芽製茶的說法,往往誤導民眾以為茶葉採收越嫩的茶菁就越好喝,忽略了製作不同的茶葉需要不同長度、老嫩度的茶菁。而即使同為綠茶類的茶葉,也會因著品種、生長環境、氣候等種種因素而影響沖泡出的色澤。
    雖然對於品茶,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度和心得,但是過度單一化、膚淺的大眾喜好卻能夠輕易左右茶葉生產者的生存空間。臺灣本有獨特的凍頂烏龍茶技術,也在這一波波的綠茶化浪潮中漸漸式微。值得一提的是,得天獨厚的環境和氣候讓臺灣是少數能夠製作從無發酵到全發酵茶品的國家,推廣和提升消費者對茶葉的認知範圍,也許能夠使民眾發現茶葉絕非只綠茶一類迷人、進而有更多的嘗試。
    (只採嫩葉的東方美人茶)
    (摘採長度較長的烏龍茶)
    🍂暖暖茶香,三星靜享
    早晨的時光懶洋洋的,前一天剛完成忙碌採茶事務的黃記製茶廠寧靜而安閒。
    黃子誠大哥的牽手,是我們稱為學姊的方妍婷姊姊。遇見曾經參加過青年署其他計畫的學姊,心裡的感覺就像是他鄉遇故知。出發以來面臨的緊張之情,在突然遇見彷若導師一般對我們十分照顧的學姊夫婦時漸漸的煙消雲散了…
    投入採訪之初,大哥決定必須要帶我們上茶園。坐上小貨車後放置貨物的平台上、搖搖晃晃地朝茶山而去,一路上從車水馬龍變的荒煙漫草,平坦大路變得陡峭難行,幾次擔憂小貨車爬不上、轉不過得陡坡狹彎都一一越過,抵達目的地時,隨著重重的一陣顛簸、貨車停了下來,高懸的心緒彷彿滴水入海,突然歸於平靜。何其幸運,得以以最好的神態心情、首次拜訪茶山。
    茶園小徑有雜草幾株,鞋履踏出的印痕很深、仍然有些需要小心腳下;回首茶樹齊腰高的方向,蘭陽平原一派祥和,碧綠廣袤、微厚的雲層與我們平視、追逐嬉戲,將手小心翼翼拂過茶葉頂端翠綠嫩芽,觸手柔軟、迎風招展。穿梭在茶樹之間,大哥讓我們嘗試採茶。一心二葉的高度,彎折採下的茶莖比想像中更嫩更脆、彷彿沒有一點硬韌的元素支撐。偶爾透過雲層的一縷陽光頑皮地在葉面上彈跳,初生的頂芽不如底下茶樹團團的濃綠、一粒金沙都重的透了過去,清冷薄透的綠染了濃濃暖黃;風吹過,滿園搖曳的、在我們手中的茶菁都像一架架迷你的竹蜻蜓,隨時準備隨風而去。
    將採下的茶菁放入隨身攜帶的小保鮮袋,層層疊疊層層,一瞬間方才的翠綠都煙消雲散了。收起袋子,聽大哥給我們介紹茶園裡的害蟲:避債蛾和捲葉蛾。避債蛾帶著灰撲撲的枯葉袋子,隨時裝著自己、懸吊在茶樹葉片下,大哥說,他隨時餓了就爬出來吃,吃飽了就回去睡。好一隻自由妄為的小蟲,可惜這樣的不羈不為農民所欣賞、只好說聲抱歉和再見了;小蜘蛛人捲葉蛾總是將身邊的葉子啃食殆盡、再吐絲拉來附近的其他茶葉,將自己包裹起來,數量多時甚至可以啃光一整棵樹,也是茶農不可不防的小吃貨。摘取幾片嫩葉,大哥讓我們直接入口咀嚼,我們三人嚐後想法各異,在口中反覆品味、絞盡腦汁形容:比起生菜更濃郁一些的口感和汁液,香氣介於茶和青草香之間,竟然有些回甘的喉韻﹗好特別的口感啊﹗不同的茶樹,嚼起來有著細微的差異,也許略苦些、略乾些,或甘甜一點,頓時我們化作一頭頭初生牛犢、仔細品味著青草大餐。大哥一面向我們介紹茶樹的管理情形,一面介紹茶樹和茶園的小知識,穿梭在整齊種植成列的茶樹之間。總忍不住想多摸幾下、多看幾眼,茶園裡灌木型茶樹成千上萬,佔據了小小圓圓的整個山頭,遠遠望去彷若一體、我們還是努力在走過每一株茶樹身旁的時候記住他的樣子,取個綽號、發現他身上懸掛的蟲蛹,貪心的想和每一株茶樹建立一點聯繫和情誼,即使我們終將遺忘。
    (捲葉蛾先生)
    (避債蛾先生)
    黃大哥帶我們走出整齊劃一的茶園,路盡頭有一顆茶樹和我們差不多高,在一眾低矮的茶樹身邊顯得鶴立雞群。大哥跟我們介紹,這棵老茶樹不是由其他茶樹阡插移植而來、而是從種子開始,與土地親近紮根,成長茁壯,是最根深葉茂、康健強壯的一株茶樹。大茶樹的葉片濃綠繁茂,間隙中不難發現橢圓花苞嬌小的身姿;非開花的季節,我們可惜不能看見茶花朵朵的勝景、卻幸運的能夠嘗到「茶籽」,也就是茶花謝後結的種子。由堅硬的外殼包裹著,壓開之後還有一層棕色的膜保護著內裡像蓮子一樣米黃色的果仁。
    確定可以吃之後,我迫不急待的放入口中、頓時一陣酸、苦,口感卻像榛果一樣鮮脆、水梨一樣多汁;嚼到最後,酸苦散去,只餘一股奇妙的甜味充斥在腦海。一入口反射的皺眉讓大哥笑了出來,說來不及告訴我很苦、我就急急忙忙吞吃了。不由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新鮮茶籽的口感和味道都太過特別了﹗在無人告知的情況下品嘗是不可多得的驚喜滋味,融合著酸、苦、甜的風味卻不顯突兀和複雜,閉上眼睛感覺自己就像料理鼠王裡的主角小米,細細品味稍瞬即逝的豐富、在腦海裡炸開色彩斑斕的朵朵煙花。回過神時,聽間大哥略帶笑意地說,他很喜歡這棵茶。由小小的種子成長茁壯至今,大茶樹身上並非沒有吃茶葉的蟲蟲停留。大茶樹是最熟悉這塊土地也最強壯的,他自身的力量旺盛到能夠和撲襲而來的病蟲害相抗衡,維持著健壯的體魄、同時養活依附他生存的蟲蛾、抵禦嚇人的病害,持續的壯大著。我想,這才是大哥想要的茶,才是臺灣想要的茶。
    (大茶樹採下的茶菁)
    剝離化肥農藥的保護罩,有多少被悉心呵護的植栽能夠頑強的生長呢﹖雖然懷抱著父母一般的擔憂,仍然有許多人痛下這一步,給臺灣的農產品一次更加強壯的機會。事實證明,也許需要一些陣痛、恢復的時間,健康而快樂的土地會回饋善待她的眾生,報以豐饒純淨的物產。下山途經穿山甲的洞穴,大哥跟我們說起這茶山上的過客。大至山豬、山羌、穿山甲,小至鳥蟲,幾分無奈的語氣,我想大哥心底應該是有驕傲的,這些來去瀟灑的嬌客是人與山林間無聲的交誼,神祕莫測卻令人心生嚮往。
    (穿山甲洞)
    下山回到茶廠,在茶几邊上看大哥煮水、沖茶,舉手投足間的嫻熟和隨意,言談間讓人覺得,茶,真的是涉足深廣的一門學問;學姊在一旁抱著嗷嗷待哺的寶寶,用簡單的語言細緻的為我們解說外行人難以消化的相關知識。100度的沸水沖刷,「能夠直接沖出茶葉豐富的好滋味,任何不好的味道也都無所遁形。」學姊跟我們介紹,茶業製成要接受的考驗關關難過,沸水沖開的滾燙和靜置至40度的溫涼又有截然不同的風味,如同你我,每一杯都獨一無二。熱氣氤氲,耳邊是孩子清脆的笑聲和學姊溫柔的哄唱,端起瑩白瓷杯裡的清甜紅茶,香氣繚繞,氣氛舒適恍惚。大環境下待革新的產業和失途的人一樣惶惑,也許是心有罣礙,看任何事物都在求認同、找出路,急不可耐又徒勞無功。經茶園一遊,明白效率和速度不能去到永恆、所有看似輕易都經歷不易,所以才會更加仔細、更加珍惜;坐上製茶廠店面後隱身的敞亮餐廚,受到學姊、大哥一家的盛情款待,共進午餐,途經異鄉,卻好似來到自己的家,熟悉又溫暖。
    (第一泡宜紅)
    (學姊讓我們自己手磨新鮮的咖啡豆)
    日頭漸偏西,我們不捨的揮著手道別,期待下次再度造訪黃記製茶廠。
    拜拜、三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