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阿玉很執拗地要花生米,她氣憤地順手把一粒小東西拋到阿玉的床上了。撿起一看,那裏是花生米呢,是人底一節手指。」(註 1)
讀這段的時候,彷彿耳邊聽得見耳邊虎姑婆啃咬手指的聲音,縱使故事最終虎姑婆因繩子斷裂,從樹上摔下來掉入熱油鍋燙死,但小孩被吃掉的橋段太令人印象深刻,虎姑婆好像是不死之身,讓小孩子怕得不敢半夜爬起來上廁所。
這種嚇小孩的故事,不只在臺灣、中國看得到,甚至在日本、韓國及歐洲等地都有〈虎姑婆〉的身影。
光是「虎姑婆」在中國各地有不同的稱號,福建閩南一帶稱「虎姑婆」;廈門叫「狐狸精母親」;浙江各縣與湖南四川叫「老虎外婆」 或「老虎母親」;安徽歙縣與廣東潮州稱為「老虎精」(註 2)。在民俗文學研究的系譜上,國際民間故事 AT 分類將〈虎姑婆〉視為〈狼和七隻山羊〉(編號 123)與〈小紅帽〉(編號 333)中貪吃大野狼的複合,因此〈虎姑婆〉獲得獨立編號 「333C 老虎外婆」(臺灣學者胡萬川則將臺灣版的〈虎姑婆〉加註為「333** 老虎外婆」)(註 3)。
歐洲的〈小紅帽〉故事結構與〈虎姑婆〉有類似的地方,故事都是孩童一人面對野獸,在困境中生存從而獨立,此現象反映的或許是全人類共同的生活經驗,但〈小紅帽〉強調孩童角色,反觀〈虎姑婆〉則是強調反派,此為兩地故事的差異。
在日本及韓國,也有與〈虎姑婆〉相似的民間故事。日本的〈天道さん金鎖〉裡,小孩在山裡遇到山姥要食物,半夜小孩聽見山姥咀嚼醃漬品的聲音,發現原來姊妹被山姥吃掉了。韓國的〈해와 달이 된 오누이(日月的由來)〉,故事的兄妹為躲避老虎(有的版本是野狼)向天神祈求降下腐爛的鎖鏈,老虎因鎖鍊斷裂摔死,兄妹最後化作太陽及月亮。
其實臺灣〈虎姑婆〉版本非常多,我們一般熟知的結局是虎姑婆被熱油燙死,有的結局則是虎姑婆化成灰。至於活下來的姊姊,在某些版本嫁給搭救的男人,某些版本則因孤單,被天庭接到天上當月娘。
日治時期的日本人也著迷於臺灣的〈虎姑婆〉,常收錄在民間故事集中,小孩爬到樹上的橋段因應臺灣風土,寫成榕樹或茄苳樹。每一本收錄的情節略有不同,其中池田敏雄與西川滿共編的《華麗島民話集》版本的結尾最獨特,結尾是黑雲和白雲從天而降,載小孩升天,小孩成為了七娘媽。對此西川滿的解釋:
我不是民俗學家,所以根本沒想把習俗記錄下來或研究。有人會當攝影師,也有人當畫家,這兩種人看事物的角度不一樣,感受的東西不一樣,當然表現的手法也不一樣。……(略)……我捨棄以寫實的方式表達民間傳承,而是改用如畫家作畫般,將民間傳承當做材料來看待……(註 4)
或許是因為人類對於野獸有根源性的恐懼,以及克服恐懼成長昇華的渴望,〈虎姑婆〉故事才得以深入各地,變異成為該地孩童記憶內最深的一則故事。
我喜歡搜集日本近代文學、台灣歷史資料,寫小說寫累的時候,就換個口味來寫寫文章。
註 1:節錄自《臺灣俗文學叢話》。
註 2:婁子匡《臺灣俗文學與聊齋誌異》。
註 3:簡齊儒《臺灣虎姑婆故事之深層結構——以自然與文化二元對立觀之》,翻譯自。
註 4:桑迫里美《日治時期出版的日文台灣民間故事書研究〈1910 年 —— 194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