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1/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位CFP的日常】儲蓄險的市場定位並非利息的多寡,而是在於你的「理財個性」!

圖片提供 : Ya Chun Yang
圖片提供 : Ya Chun Yang
作者 : 蔣竣植 (CFP)
「顧問,您好!能否請教幾個有關儲蓄險的問題?」電話那頭是位財經記者的來電。
這兩年儲蓄險佔了理財文章中許多版面,其主要原因就是儲蓄險的宣告利率較銀行的定存高出許多,而金管會擔心未來市場可能長期處於低利率,保險公司是否能夠維持目前儲蓄險的利率水準,因此要求保險公司縮小儲蓄險的相關利率與目前市場定存利率的差距,也讓儲蓄險在銷售上又熱絡了起來!
常常在替民眾透過財務報表檢視時,儲蓄險算是很常見的理財工具,而每當問起當初為何會購買儲蓄險時,往往是「利率較高」、「強迫儲蓄」這類的答案,其實這都是常見的購買原因。而就財務規劃的角度,歸納出儲蓄險適合的「三大族群」如下:
1. 投資觀念薄弱的族群
相信絕大多數的人對投資會有所期待,但投資的紀律投資工具的了解卻是在投資時常被忽略的兩大罩門,而這卻也是導致投資失敗的關鍵所在,若你是屬於此族群,模式簡單且不需費心管理的儲蓄險,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2. 消費習慣不佳的族群
正確的理財順序應該是「賺、存、花」,當工作收入進來後,先存一筆錢,剩下的就可隨意花用。事實上很多人卻是「賺、花、存」,工作收入進來後就常常不小心犒賞自己過了頭,而結果當然就是沒有結餘可供存了。若是這類的族群就會適合透過儲蓄險這類工具來「強迫儲蓄」。
3. 理財年齡較輕的族群
理財要趁年輕,畢竟有較長的時間可供複利滾存,但年輕人雖然有的是「時間」,卻無太多的「本錢」可供投資,造成初期縱使有不錯的報酬率表現,但實際的獲利金額卻不多。若是此類的族群,建議也可透過儲蓄險來累積未來投資的「本錢」,當累積了一定的金額再行投資,且在此累積的過程中同時對投資工具做足了功課,屆時無論是本錢或是對工具都有一定的了解及準備,相信也是一個不錯的理財模式!
看完了上述的建議族群,可別因此而衝動規劃,還是要了解一下儲蓄險的特性才行!市場上常有人將儲蓄險和基金、股票等投資工具來相比較,但其實理財工具間的特性、風險皆不同,實在難以公平的評比。就客觀來說,理財工具都是中性的,從來就沒有好不好的問題,只是適不適合當事人的「理財個性」!我們嘗試來了解儲蓄險的「三大規則」:
1. 時間性:
儲蓄險的資金累積,是需要透過一段時間來換,例如六年期的增額型儲蓄險,指的是繳費六年,之後續放個數年後,才能達到較佳的複利效果。若是想六年剛繳費完成就解約,甚至是未滿六年就解約,反而往往會出現本金不保的情況,這就表示沒有依循其「遊戲規則」所導致。因此若希望短期內能有不錯的獲利表現,其實儲蓄險並非適合的理財工具。
2. 風險性:
為什麼儲蓄險能粗估未來的可能累積金額?購買的民眾需承擔的風險就是時間&匯率(若是外幣計價的話),畢竟在規則一就點明了這類理財工具需用時間來換,而若能承擔匯率的波動,那未來就有機會能累積更多的利息,因此時間&匯率這兩點就是儲蓄險常見的風險考量。所以我們在規劃儲蓄險之前,能否接受這兩點的風險可是很重要的!
3. 目的性:
既然儲蓄險並非短期就能獲利的工具,在購買前就該針對理財目標有個方向,因此嚴格說起來,儲蓄險的定位會較適合中、長期的理財規劃,透過時間的複利來累積未來人生的部分資金,例如未來購車、購屋頭期款、退休金、小孩子的高等教育金等,畢竟就理財工具的風險差異,相較之下儲蓄險的資金累積確定性比投資來的穩定許多!
看到這,是否覺得了解理財工具的特性是件很重要的事呢?有機會整理、研究一下目前手上的理財工具吧!
祝大家新年快樂! 鼠年發大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蔣竣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