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13 分鐘

簡析台灣教育制度

上一篇提到聯考最公平,然後有人轉了一些評論給筆者看,還不乏同行的。恩恩,這該怎麼說,還是別反批評的好。
談解析前,要先瞭解現實,而非幻想一個不存在的空中樓閣。台灣的教育制度沿革自日本,國民黨來台後接手,並沒有作根本性的學制轉變。當政治局勢漸漸穩定後,開始有海外學子返國進入教育體系,開始改變整套教學標準,考試內容等等。
很多人說教改搞死很多人,害死小孩沒競爭力,國中教師擔心自己安親化,高中教師覺得學生程度變爛,明星高中害怕不再明星,家長害怕小孩以後念了爛高中上不了好大學。咳,其實九年國教實施時,狀況也是差不多,只是偉大蔣公一聲令下,誰敢說不。
但不管如何,現在的教育體系,是權力集中在教育部的管制體制,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就是現實。可以對教育部下達絕對命令的,只有總統府裡的那個,除了他以外對教育部還有影響力的團體很多,但只能對細節進行干預,對大方向很難有主導性。其實說到底就是人治,你有辦法去找總統表達意見,上意下達,教育部也只能照辦。
當然,教育部陽奉陰違是常態,畢竟教育是一門專業,跟廣大家長想像的完全不同,在教書之外還有很多要考慮。這些不是本文重點,總之中央集權的管制性,就是現今教育的實況。換句話說,如果你無法提出一套可以革命整個體制的方法,就別再說什麼自由化就解決問題了,這不用說大家都知道,問題就是這個體制讓任何人上台後都想要掌權,怎麼可能說放就放?(注:政治問題請政治解決,投票把總統換掉比較快。)
在這種管制體制下,等於教育部要去規劃國家未來二十年的人力,然後配置理想的資源進去,好讓制度可以運作良好。一個國家必然會有菁英,要如何培養菁英,給予菁英資源使其發揮最大的功能,使其致力於社會,造福人群。這群如同軍隊中軍官的腳色,說白了就是大學生,也就是我們到底要有幾間大學?希望每年產出多少大學生?
這意思是,我們要決定百分之幾的人,是被認為可以念大學的。這不是開玩笑,重點是你的大學錄取百分比,會決定你整套高中以下教育的方法與方向。(注:以前那年代就是這樣,也無怪筆者的同事一堆都罵現在大學生程度差,這比較基礎不同嘛)
如果我們認定大學生必須是萬中取一的菁英,全國大學強制登錄為十間,其餘為專科與職校。那中學教材難度一定要拉很高,反正只有真正聰明的人可以脫穎而出,這些人念啥都沒差,國一教幾何、國二教三角、國三上對數,誰曰不可。至於其他人,反正怎麼念都沒差,看領悟多少去不同的專科職校念,獲取一技之長就好。軍隊不是只要軍官,還要士官與士兵才能打仗,問題不是在該不該人人念大學。
這種制度最大問題是階級歧視,高中必然會有明星高中,就算嚴令禁止與強力監察,使得明星高中表面不存在,各校也一定會想盡辦法搞出資優班。在這種考上10%大學為目標的環境中,教師跟家長乃至學生,都會很看重資優班跟明星教師,你怎麼禁止都禁止不了。
階級歧視要阻止說來容易做來難,在此狀況下,考不上大學的勢必要選擇職業體系,但台灣根本就不重視這塊,試問教育部有給多少資源在技職體系。或者我們乾脆地說,技職體系的教育內容是否符合學生需求?又或者說,我們的產業界是否有認真的把技職體系,當成預備人才教育訓練所,給錢給人協助,還是乾脆來建教合作趁早壓榨?
倘若我們希望人人有心都可以念大學,把錄取率拉到100%,那麼制度的改變,勢必是入學多元化。因為會念書的學生根本就沒那麼多,你大學的腳色也是要做適應與變化,教育部一定得要把大學分成教學型、研究型還有科大這種注重產業合作的。先不管教育部願不願意放權,就假設理想狀態下應該如何。(注:有放權,今天不會搞到這樣。)
為何大學變多,反而教材難易度要下降,還要多元入學,這不是剝奪了會念書的學生權益?這種反對意見筆者聽多了,聽起來就很像「唯有讀書高」的現代版。說的比較明白點,大學教材不可能從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開始教,或是從台灣有幾條河流開始學起,這是中學的責任。但不會念書的人很多啊,你總不能兩手一攤說教不會放棄,去大學自生自滅吧?很多教師都忘記自己是教育系統中的一顆螺絲,以為自己都是操盤手,結果每次改革都因為螺絲掉滿地而搞砸。
唯一的辦法,就是中學系統上比較簡單的教材,把大多數的學生,至少在上大學前,基本的程度都要有。英文至少會查字典,原文書看半天好歹看得懂半頁;數學起碼基礎微積分的圖表意思要看的懂,題目會不會算自己努力;地理不能連台灣周邊國家有那些都不知道、歷史不能連近代史都毫無概念。反正大學是要考的,考不好的自然到後段的大學,接著就是這些大學自己要去傷腦筋,看是要堅持拉每一個學生,還是教他們基礎能力快快出去找工作。
在中學,實施基礎能力教育的教材,一定還是有後段學生讀不起來,所以需要補救教學,有前段學生覺得實在不過癮,所以需要資優教學,這些都是特教生,並沒有前段或是後段誰優誰劣的問題。在這種制度下,優先目的是讓絕大多數人具有一定的學業能力。(注:高唱犧牲自己家裡會讀書小孩的家長,其實照前一種的菁英教育來說,就是國家放棄後面的人,把教育資源投注在前面。)
讓我們面對一下現實吧,教改已經走了一大半,正要驗收初步成果時,又因為馬英九的選舉支票,強迫這個制度大轉到十二年國教。在硬體軟體具欠備的情況下,會出大紕漏是理所當然的,政治問題去投票解決,自己選的別怪人。下面要提現在的一些狀況跟問題。
以前的聯考年代,嚴格說算前種菁英教育,國家教育資源盡數投入大學與高中教育中,所以別說是大學少,連高中都少。國中則是九年國教後數十年,早就把各地差異幾乎抹平,明星國中幾乎是鳳毛麟角。教育部的問題在於,沒有給予技職體系足夠更新的能力,也沒有放權下去自我處理,或者說根本就沒有多大的重視。這導致技職系統,在台灣產業發展初期貢獻卓越,但當時代變了,這個系統的變化能力應對不足,以致後來技職體系根本無法面對科技變化,跟產業界脫節。這是技職體系的錯嗎?絕不,這是我們台灣人心中只看得起念大學的人有關,儒教思想殘留。
但在筆者念書的那個年代,大學逐漸開放名額,雖然多了幾個學院,但筆者考大學時,基本上還是只認那十幾間傳統大學。這段過渡期直到前十年,大學錄取率開始超過80%,大學數量暴增,才開始跟中學教育產生很大的脫節問題。
脫節的問題是指,高中生程度似乎不足以面對大學,這不僅僅是後段,前段大學也是有類似的困擾。但這大部分的困擾實在是因為大學開放,教改開始讓教材難度下降,所以轉型期間大家不習慣。
但新生代的學生與其說蠢笨,不如說根本沒學過的東西怎麼會有蠢不蠢的問題。到此為止,教育部犯的最大錯誤,是僵化的指導教改,而非積極介入,讓消極以對、不變應萬變看待的中學系統,被迫去做激烈的變革,好讓中學生可以獲得足以面對大學的能力與態度。(注:顯然沒做到)
若以制度面來說,就是教育部要把高中普及化,或是把私校辦學權力鬆綁,同時放手讓大學自己訂立招生標準,大學教授也不是笨蛋,輔仁大學不會突然把入學標準跟台大看齊來找麻煩。
因為面對大學普及化,一定會有原本的前段與後段之差,差異性絕對存在,教育部沒有掌握這機會放權,發展各校特色,反而強迫大學不分公私立要收費標準齊一、考試題目要在架構下、招生標準要以大考來規範。一旦大學沒有特色化,中學的多元教育會失敗是正常的,尤其是高中的教學目的本就是上大學,大學沒有特色,高中幹嘛要有特色教學。
在此狀況下,普設高中的最大目的在於,提供一樣的教育機會。明星高中還是會存在,但我們可以決定是公立還是私立高中擔負這種責任。正常來說,是給予每一間社區高中足夠的教育經費,老師都是大學程度以上受過訓練的專業教師、硬體設備全數給足不分城鄉、軟體需求一應俱全沒有差異,保障每一個在社區高中的小朋友,都可以學到相同的教材,絕對足夠應付大學教育。
就算是窮家庭,在社區高中也可獲得同等教育資源,聰慧者自然成績優秀,上頂尖大學沒有困難,不需要去私立高中天天上補習班到半夜。那些花費大量資源培育程度還好的子女,也可以考到私立學校受比較嚴格的集中訓練,一樣有機會上前段大學。(注:至於砸了天價在不怎樣的小孩上,這些家長就看要不要一路砸錢上去或是乾脆出國算了。)
簡單的說,教育部「不放權」是最大的問題,而且面對龐大的問題,又很喜歡耍權要求齊一化,導致辦學成效被削弱,資源的分配不均。這長期以來造成教改所需要的多元化環境根本不成熟,光一個社區高中普設就做的不夠,結果突然因政治因素要強推十二年國教,矛盾更加劇烈,未來兩年全國家長都會遭到震撼,舊觀念跟新制度的不合,舊硬體跟新軟體的不相容,會有更多不知道的問題跑出來。
至於我們國人,放棄不了儒家思想的萬事唯有讀書好,打仗打輸了不去思考戰略戰術問題,只覺得士兵待遇變差,所以自己小孩考軍官最好,結果就是軍隊只剩下軍官,第一線的戰鬥專家士官所剩無幾,士兵意興闌珊無心作戰,這國家的戰力會弱是理所當然的。
教育部都是那些將軍,自己戰略無能、指揮失當、管理錯誤,一概不提的只想保住自己退休俸,培養出一堆無能軍官也是理所當然。這時候要解決這種問題,說穿了就是最上層的政治家有無遠見,有無徹底執行改革的決心。
「顯然沒有」
筆者已經說了,兩種制度擺在這,讀者可以自己判斷看看。筆者只是想說,前一種菁英教育,在理論上是要在技職體系上給予一樣多的資源,打仗不是只看軍官,士官兵也是要重視的,而我們花了三十年以上的時間,證明了國家高層乃至基層民眾,都是毀滅技職體系的兇手與幫兇,此聯考菁英制度確定於整體社會面不可行,別再幻想了。(注:另外的證據就是,聯考制度培養出的這批人都當總統做大官了,顯然救不了台灣,保守觀念反而害大家過更慘。)
多元制度,理論上要拉起全國學子的教育水準,但是當然也要有特殊學校應付特教生,所謂的特教就是前5%與後5%這種。家長要能理解一件事,教育資源是要給全體學生有最大效益的,不是只給前面幾個會念書的就好,時代早就要變了。
特教學校,政府是可以自己來辦的,尤其是後段的補教教學這塊。前段的資優教學也不是不可以,舉例來說就是一個縣市,或是一定的人口,只能有一間教育部核可的菁英學校,其他只要是公立的一律是社區高中,且不得有巧立名目成立資優班的事實。
至於私立學校則放權,要辦菁英還是一般還是技職,隨便他們,但收費自行決定,若倒閉則政府不負責擦屁股,還要追究校方與董事會責任與高額罰款,逼這些慣老闆面對現實,花錢找真正的教育專家來處理。這些私校真的要砸大錢,把補習街的名師全部高薪聘請,那是他家的事,管這些人有沒教師證,反正辦學成績沒出來,自然沒人念。
目前的教育體制是徹底被教育部管制的,而且權力結構讓教育制度極易受到上級機關影響。教育體系可以消極處理已對,就像現在這樣,但大方向訂了總是要面對現實,拖著不處理並非好事。
筆者是希望讀者可以認知到,聯考菁英制度只有對少數人來說是好處,對其他人而言並非只有學歷問題,而是在整體社會上有不利的影響,且影響到我們民主制度的根本性,再說幾十年來也證明菁英教育的技職配套徹底失敗,沒有用的。
普設大學的開放式看來不好,這不是這種制度很差,國外多的是成功多年,國人留學趨之若鶩的地方,每個國家或有不同,但概念上都要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也就是
「自由競爭」
不管是讓大學去爭,還是讓公私立去爭,總之利用競爭產生活性化是必須的,在台灣這種中央集權死不放權的教育體制中更重要,就算只有開放一點點,也有活性化的效果。
但回到權力結構上,教育部是不可能違抗總統命令的,別幻想乞求保守的現任執政黨會做出什麼有效的決定,筆者只期望未來幾年別再出餿主意就好。至於下任會不會更好,請各位讀者自己決定吧,筆者只能說
保守的政黨不會提出激進的主張,提了也不會去做的。激進的政黨也不會提出反動的政策,就算提了同樣不會去做。
兩個都很保守,就選比較不保守的,或者逼他們開放一點,改革本來就非一步登天,想要改變國家、改變社會、改變生活,是要從自己的身邊做起,從一張選票的審慎開始做起。
你說筆者又把問題政治化?政治就是利益的分配,教育政策難道是一群仁厚君子,懷著憂國憂民之心,焚膏繼晷肝腦塗地去制定的?
想太多了啦!不常常逼官員下台,他們不會改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