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5/04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台灣需要社會企業(二)

這篇要解釋台灣的階級狀況,以及轉型失敗的原因何在。階級的解釋,在台灣其實一目瞭然,但照道理應該要做解構這檔事的左派,卻因為幾個因素裝死或是講不出口。我們從擅長結構分析的左派,在台灣不肯面對問題的原因逆著解析,就能夠對階級現狀得到全貌。有這種可以簡單逆向解開謎題的機會,不是每個國家都有的。這方面倒要感謝台灣在意識形態研究上的落後。
原因大致上有三個,雖說都可以回歸到國民黨政府強力壓制左派思想,導致學術研究跟現實狀況脫節,但細究起來還是可以看個大概。首先就是統派意識優先,這些人俗稱左統,也就是大中國、統一意識永遠優先於左派的各種理念。
其次,就是在台灣因為長期政治壓制的原因,所以根本上不可能產生自發性的工會組織,也就是現在你看到所有的工運、巢運、婦女運動等任何你看過的組織,只要組織年齡夠長,幾乎都是政府扶植與默許成立的。
第三,因為左派理論根本不可能在中小學中出現,尤其是那些涉及階級分析的東西,所以導致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大學以後才去念的。更別提哲學性的反思與數學的邏輯性,根本就沒有在基層深化,這樣長大的學生會去對社會解構與反省才奇怪。
綜合以上三個因素,台灣的左派論述在檯面上有兩個很奇怪的狀況。第一個狀況是很懂理論的師父級人物,意識形態通常都是大中國與支持國民黨,所以明明中國正在帝國主義擴張,卻只願意檢討美國。而且完全不批判國民黨威權統治幾十年,穩固與僵化的既得利益。第二個狀況,就是沒有大中國意識的年輕人,對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很弱,空有熱情卻常常批判錯方向,以至於被罵蠢左笨左。
講這麼多卻不提主題,不是筆者忘記了,而是要讓讀者先有一個概念,知道左派理論在台灣之所以好像蠢到死,並不是因為左派的理論或是實務操作有問題,純粹是過去的各種因素造成的。而我們這篇主旨是要解釋社會企業的重要,以及解釋轉型失敗原因,所以接下來只解釋大的部分與相關方面,台灣的階級真要分析,好幾本書都講不完。
進入主題前,讀者請先明白,階級是人的天性,你不可能消滅的。那些高談要打破階級複製的人,如果不是不懂,那大概就是另有所圖。而台灣現在要重視的,不是複製過去的成功,因為這鐵定會失敗,失敗並非是我們不夠努力,恰恰好相反,就是太過努力才會失敗。正確地說是努力錯地方,因為時代變了,方法也要變,好比努力用頭把牆撞破,理論上是可行的,但你手上有槌子的話,為何還要堅持用腦袋撞?
所有的進步都來自於技術,而技術的發展會創造出新的文化,文化會形塑我們當代的生活習慣與風貌。筆者接下來會儘量用我們中學學過的東西去比喻解釋,讓讀者可以容易抓到重點,若因此沒有很正確或是有偏誤的地方,請多包涵。
我們小學都念過,以前台灣是農業時代,後來工業發展後都市化,所以年輕人就跑到都市,鄉村人口外移,然後因此產生了很多傳統觀念的衝突。這講法是對的,但背後有一些事情沒有解釋清楚。
農業時代的根本是穩定,需要大量的人力耕種,基本的民生必需品許多都是在地生產。這種技術影響所致,就是家庭關係重要,人無法脫離家族與鄉里生存,這是一個階級森嚴有序的社會,同時也代表你其實不怎麼需要讀一大堆書,因為種田跟木工,並不需要懂基因轉殖或是森林經營這些事情。這時候你需要的管理階層,與其說是要懂數字化管理,不如說是識字可寫報告,能夠到鄉裡走動認識大家更有用。
不管是日本治理台灣的年代還是國民黨來台灣,狀況都是差不多的,技術與生產量就是那樣,人力需求就是如此。而我們的教育制度就是在這個時候被確立,直到今天我們的教育體制,思維還是農業時代,教導你學習某一樣知識成為公教人員,繼續同樣的管理方式,或是學習一技之長就能夠在社會上立足。
如果讀者你覺得這是錯的,那麼請Google台灣幾十年來的教育狀況,我們什麼時候從中小學就開始,教你怎樣面對變化?還不是以不變應萬變,或是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這招有用嗎?
工業時代的基本就是大量生產,透過機器的力量極大化生產力,產出穩定均質的產品,透過綿密的通路打到每個家庭之中。這必然的結果就是,鄉村家庭式的工業會被摧毀,僅有精巧或是已經品牌化的那一些老字號可以存活,同時工業化的過程,會有大量的新工作出現,這些工作無論是哪一種,會產生基本的食衣住行需求,同樣需要大量的人手滿足。大量人口的集中,結果就是都市化,伴隨的問題就是都市周邊的郊區貧民窟化,絕望的人們形成犯罪的巢窟。
都市產生極大的需求,把農業鄉村的工作人口都吸走,但同時工業化也帶來生產力的進步。鄉村的各種農業與手工業的技術也進步了,所需要的工作人口進一步下降,同時產生大量的失業人口,這些人又跑去都市找工作,形成一個迴圈。總之,並不是因為資本家無良去刻意殘害老農民,純粹是結構改變了,舊有的模式就變了。
工業時代的文化就是小家庭,只要在都市找到一份工作,你就不需要依靠老家種田的收入,自然會跟家庭關係逐漸遠離。而工業時代的需求,代表著普遍教育的必要性,因為低階的工業雖然不需要太高的知識水準,但管理人員需要。而工業化後對技術的追求,產生了一些專業技術人士,這些技術人員形成自己的階級,發展出專業的文化。好比說一群工程師在咖啡廳談的話題,絕對跟一群產線勞工不一樣。
這是一種回饋,因為技術人士的密集,使得產業水準不停翻新,工業化的社會透過不停地進步,不停地產生新的工作機會,同時也不停地摧毀舊的。這沒有什麼懷舊因素可以介入,純粹是生產力差太大了。在這種回饋之中,教育制度也同時擴張,從小學擴張到高中、大學,各級教育的人數也不停地在增長。
一切都只是技術進步後的結果而已,如果我們還在農業社會,女性沒有辦法透過離家到工廠工作,那麼女權運動不會出現的。沒有工廠大量同質性的勞工,都市沒有收納大量的人口,工運跟社會運動也很難發展得起來。如果沒有這些工業化,教育到今天還是貴族與仕紳的專利,根本不會有進步青年跳出去說要革命。
電視上所謂的傳統文化跟現代文化的觀念衝突,說穿了就是台灣在幾十年內,快速地由農業社會轉型成工業社會的結果。但這只是在物質水準上,文化心態上並沒有跟著快速轉變過去。我們可以從幾個點去觀察,首先就是教育體系,雖然手段上已經大量生產化,每年把相同思考的學生透過考試制度篩選出,但這個體制的本身還是家父長式,工業時代的特徵個人主義,在現在的教育體系內很難持續。
其次,台灣現有的產業管理階層,年紀大部分都超過50歲以上,這個世代的特點是,小時候經歷農業轉型期,文化上本質還是農業時代,但教育已經開始工業化。這批人就是現在被罵最兇的經濟起飛世代,每一個人幾乎都是一個樣子,由聯考制度篩選與複製出,腦袋裡全部都是農業時代的思維。這也不能怪他們,純粹就教材來看,他們還在念威權時代的洗腦教材,並且藉此拿到學歷,在快速工業化的台灣社會中取得一席之地。他們當然會覺得自己才是對的。
結論就是,工業時代的人們,理論上是會有個人主義色彩,跟重視家族秩序的農業大家庭會有不同思維。個人主義伴隨而來的就是小家庭化,你家有你的日子,我家有我的生活,並不會沒事去侵門踏戶,故不會去捍衛什麼家族的上下秩序。而女性同樣可以藉由知識,在工業社會中獲得薪資,也就不需要依靠父母與夫家,所以女權運動會興起。
重要的點是在,教育雖然為了工業化的目的,去大量複製技術勞工。但這些「技術勞工」並不會甘願當個勞工,任何一個在技術上有專業的人,都會有專業上的自信,形成專業的小圈圈,自成一個階級。就算是一個醫生,跑去對專業水電師傅指手畫腳,也是會被罵的。
專業人士的出現,就是工業化的產物,他們要的不是僅能餬口的薪資,還要有與其相稱的生活水準,更需要受到他人對專業的肯定與尊重。我們就把話講白一點,這些受過教育,具有專業技術的人,他們期待被當成合作對象、簽約的雇用人員,不是被老闆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僱工。
那為什麼老闆、資本家們必須妥協?說白了就是工業化的社會,技術高度專精且分類極細,你想要擁有一個先進的工廠,有最高的生產力與競爭力,就必須花錢雇用這些專業人士。這些專家很多都有強烈自尊,光給錢就想要人家當狗,很多人都不願意的。別說是工廠,要維持生活所需,你還要有一大堆的其他行業專家,在他的專業上發揮所長。
舉幾個例子,假設今天農業專家,不依靠技術改良,用鐮刀跟牛隻慢慢耕田,你覺得糧食價格會多少?如果建築專家不想用鋼筋混擬土,再找幾個工程師去精算角度,隨便用泥巴跟石塊蓋間房子,你敢住嗎?一個外科醫師說喝下麻沸散,他會用剪刀跟菜刀救好你,你願意嗎?工業化後的社會就是如此,各行各業都有專家,有的是生產器具,有的是生產知識,但不管哪一種都一樣。工業社會不尊重專家,鐵定會失敗,那些自以為是又專斷獨行的老闆會失敗,理由說穿了都可以歸納到這一點。
到此為止,我們大致歸納出幾個結果。台灣現在的產業狀況,就是由一批農業時代的腦袋,學到了工業時代的技術,並藉此發展起來。所以轉型為何失敗?原因就正出在這裡。
其實,轉型並不簡單,舉一個簡單例子,同運等活動為何在歐洲都還不見得很成功?說穿了,就是文化的轉型很慢,你若從小習慣了某一套價值觀,很可能到老都不會再改變。而現代人的壽命又拉長了,所以歐洲變成一個很有趣的地方,明明都工業化那麼久了,但有農業時代思維的人,或是部分思維還是遺留自農業時代還很多。重視父母家庭又是天性,再怎樣受到工業化影響,你還是會想要看看家鄉的媽媽,所以不同時代的文化在拉鋸,造成支持反對者眾。
但很現實的是,用古代的腦袋去經營現代的技術鐵定行不通,這百年來西方工業國家已經證明。再怎樣想要保有舊時代的階級排序,還是會在新時代的技術打擊下被消滅掉,最後除了接受以外,就只能發發牢騷而已。畢竟你就算用密銀或奧利哈剛改良手中的鐮刀,他還是一把鐮刀,永遠不能跟機械化的力量比較。刺刀衝鋒的威勢與信念再強大,衝向機槍陣地的結果還是一樣的。
所以你要技術的進步,同時文化上做出改變,透過教育與文化的方式不停地循環與回饋,逐漸的使整個社會前進。在這新舊交替之間會產生許許多多的問題,我們統稱社會問題,像是老農夫給予老年就養金,轉型失敗的勞工給予失業救濟,總之有一大堆的問題都必須處理。你如果不去處理這些轉型問題,放這些人自生自滅,遲早會變成其他的社會問題要你付出代價。
以台灣的狀況來說,工業化又特別快速,所以情況更糟糕。簡單講就是,掌權的這批人腦袋瓜都是農業時代思維,他們的認知就是停滯不變的固定階級,過去怎樣成功,現在就會成功,以後也應該是這樣。如果沒有成功,那也不是這套模式出問題,一定是其他地方跟其他人的錯。這套說法幾百年來都沒變,讀者可以翻翻產業史,每個僵化的腦袋瓜說法都一樣的。
但我們現在的狀況是,有龐大的高教人員,以及工業化相當徹底的社會,不可能接受停滯的階級。要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就必須在舊有的基礎上改良,乃至於毀滅,而這些正好就是農業時代的腦袋所抗拒的,或者說他們無法理解的。要求現在所有的年輕人,通通相信大50歲的老人所說,只要你努力工作就會有成果,已經沒有用了。這從2000年開始就被證明行不通,努力不會產生出必然的結果。
但為何這些問題,看來如此理所當然,卻執行起來困難重重?因為既得利益階級當然不會投降啊,歷史告訴我們,他們會堅持到最後一刻,用盡力量抗拒改變,如果可以雇用黑道跟殺手,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對反對者下手。要轉變其實也沒那麼難,因為台灣已經是民主社會,歷史也告訴我們,既得利益階級永遠是少數人,只要多數人不被分化,是可以靠選票或是乾脆流血革命來改變。
台灣現在被卡住,其實就是管制造成的結果,這跟新自由主義這些一點關係都沒有,那些既得利益階級只是拿著自由主義當護身符而已。真正的自由主義,是禁止官商勾結的,當掌權的少數人與商人結合,壟斷生產跟通路賺錢,這怎麼能稱為市場經濟?過去台灣就是裙帶資本主義,這是鐵錚錚的事實,會看到這邊的讀者也應該不會覺得有錯,要改變就是把裙帶關係剪斷就是。
產業轉型失敗,絕對不是技術不到定位,或是資金不夠這些理由。任何在產業界待過的人都知道,路上多的是寧可把錢丟到酒店小姐身上,也死都不付員工加班費的老闆。但你直接抽重稅或是搶這些老闆的錢,拿去用國家力量投資新技術也不對,這只是饌養另一批等著國家養的階級而已。
國家要做的,就只是貸款給願意賭一把的專業人士,同時保障這些人在失敗的時候,還能夠保有基本的生活水準,而不是全家老小都當街友去。而在法規上,制定嚴格的標準與執法,讓現有的舊企業無法鑽漏洞,逼他們把錢花在技術改良上。不要替這些資本家覺得可憐,台灣過去的裙帶主義,嚴格說就是犧牲大多數的人民,以及土地的成本換得的,今天要這些人回饋一點都不過份。
之所以從2000年開始,轉型到今天都沒成功,說更明白點,就是我們很努力的想要保有原來的階級秩序,同時提升技術水準賺大錢。這就好像說,你用對待狗的方式對待員工,用防賊的心態雇用專家,卻要求這些人付出健康與家庭的代價替你賺錢,只因為你是老闆。
不可能啦,台灣在思維上大多是農業時代的遺緒,但現在要全面進入工業時代,不僅物質生活,精神上也要改變。光是改變我們對專家的態度,就非常之困難了,看看我們的健保,被搞到完全階級僵化,就知道官僚跟大部分百姓的思維有多守舊。
要怎樣轉型才成功?筆者坦白說不曉得,因為世界各國都在面臨這些問題,直到今天歐美國家還在面對,舊的問題解決了,又產生一個新的。但至少我們可以確定,台灣現在面對的問題大部分都是別人遇過的,要解決有很多參考方案。像是尊重專業、去除黨國對經濟的影響等等,這些都很清楚明白。
目前來說,除了先換黨以外,沒有別條路可選。這跟政黨傾向沒關係,純粹是國民黨仍堅持守舊與固化既有階級,不然怎麼會培養青年個半天,派出現在上電視的這幾個貨色?
但是,你願不願意接受這就是改變的第一步?這就難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