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遙控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ep1/ 2018/ 台灣
本集主要在諷刺父母對孩子的強烈控制欲,故事圍繞在母親陳淑麗與兒子紀培偉之間的衝突。畫面則大量運用隱喻和雜耍蒙太奇,像是水杯的人偶以及小偉在海中浮沉詮釋著小偉的心境,得知他是如何從初戀的滋味得到些許喘息的空間,再被剝奪而邁向崩潰。
初戀也許是許多人這輩子可遇不可求的回憶,卻被劇情設定為遙控器將時光倒轉的機會成本,便成為母親觸犯主角小偉的底限。就劇情而言,小偉因受到女友啟發而以出國留學為目標,開始發憤背英文,這份學習動力便勝過在補習班同樣的課堂中發呆抑鬱了千萬次。就行銷的角度,母親理當被視為最失敗的商人,如果她願意傾聽兒子的看法,認同他與女友在圖書館揪讀同樣能達到學習的效果,甚至建立彼此的信任,何樂而不為?
人嘗言,自殺者往往因為氣數未盡而在原地重複無數次自殺的動作,就像輪迴一般而永無寧日。劇中,認知失調的母親依然以「兒子會聽話」進行自我催眠,卻連成了兒子的連環劊子手都渾然不知。無奈的小偉只好以死明志,直到長大後,有經濟能力的他便以送母親出國玩做藉口,搶回象徵人生主導權的遙控器,他才能重新感受到自己活著。
如此處境也反映了當今功利主義蔓延至家庭的悲劇,部分父母往往認為誰給錢就是老大,將孩子視為沒有自主經濟能力而可以茲意妄為的弱勢族群,卻忽略養兒育女不但是民法規定的義務,更是天經地義。故「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此類諺語可謂中國文化的遺毒,至今仍沿用於華人社會且屢試不爽。
小嵐的家庭想必是許多人所渴求的,散發藝術家特質的豪宅、自由開放的價值觀與平易近人的老爸......。也許這些特質在歐美十分普遍,但時下的華人社會至今仍舊無法擺脫傳統禮教的束縛。劇中明顯的例子為小偉即便受到母親剝奪遷徙自由與掌握人生的無理要求,他仍需遵照「聽話」的傳統框架而敢怒不敢言。
事實上,禮教原本不吃人(註1),它只不過是古人看待並衡量生活世界的視角,只是後來淪為權力行使的工具。一旦它違背人的自然情性,就像劇中淑麗濫用科技致小偉於錯誤,那所帶來的反撲將會無法想像。
羅蘭巴特曾提出「作者已死」的觀點,認為所有作品一旦完成之後便成為獨立的個體,不受作者的意識型態支配其意義。反觀孩子,他甚至是具有獨立思考的靈魂個體,父母過度的管教行為便不攻自破。
以上純屬筆者觀點,若有引用不當之情形,還請不吝指教與包涵。
(註1) 禮教原本不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