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框,如何限制一個人在關係中的視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個觀點可在陸劇《玫瑰的故事》中窺知一二。

 

方協文的媽媽含辛茹苦地撫養孩子長大,從戲裡的呈現以及與兒子的互動來看,可以觀察到「錢」在媽媽的觀念裡無比重要,甚至是衡量一切的根本。

 

這裡頭有個很重要的要素是,媽媽當時這麼辛苦地付出,為的就是一個目的:「活下去」。為了賺錢養活孩子。沒有錢,哪來的明天?

 

我們試想,當一個媽媽只能將時間與心力花在賺錢討生活上面,怎麼可能還有餘力去與孩子討論學校、去陪孩子好好吃頓飯、或者和孩子一起玩遊戲…

 

陪伴,對於經濟匱乏的家庭來說,有時候是種奢侈,甚或較多只能停留在空想。

 

而在這樣的環境與思緒脈絡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成分是:「控制」。

 

每天所賺的每一塊錢都得花在刀口上,我得斤斤計較才能吃上一口飯,我得小心謹慎才能預防賊心,我得秤斤論兩才不會被別人佔上便宜…

 

試問,在這樣思維與價值觀長大中的孩子,對於生活、對於自己會是什麼感覺?抑或是,「該」有什麼樣的感覺?這裡的「該」說的是在如此困苦的環境中,如何塑造一個孩子的思緒以及關係裡互動的成分。

 

這裡有幾個思考的面向,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需要控制生活的母親,會讓孩子無法理解別人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在黃亦玫尚未與方協文結婚前,或許有一個思考空間是:「我倆還沒成定局,得先讓對方感受到我的誠意」;然而,這份誠意若是建立在「討好」與「一切我都可以配合」的互動基礎上,而不是經由兩個人彼此討論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想法,那麼婚後有經濟掌握權的那方,很容易便來到一個可以「大聲說話」的位置。

 

而方協文自幼生長在一個得努力「討」生活的框架之中,許多東西是討來的,而非與他人「討論」來的,這樣的長期思維便很容易在關係親近之時顯露出來。

 

這點從婚後兩人的夫妻生活便可直接體現:

方協文為了讓黃亦玫「可以待在家裡」,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進行管轄,甚至提高方媽媽每個月的生活費來照看自己的老婆。以及方協文在黃亦玫提出想出去工作時,說著:「我養妳」。

 

在方協文的邏輯思維裡,或許沒有體會與經驗過:「在人與人的關係裡,當別人與自己想法不一的時候,並非拒絕或認為提出意見的人不好,而是單純有個人的想法而已。」

 

◆我這麼辛苦,還不都是為了你、為了這個家

這句話在方協文與其母親身上發揮的絲絲入扣。

早年喪偶的方母,得自食其力地養大孩子,這生活的滋味哪來的甜?更多的是被金錢壓垮的怨、對配偶早走而要一肩扛起的不甘與委屈,以及還有個孩子要養的重…這些感受都只能一個人往肚子裡吞。

 

方母心裡的苦,是被生活與金錢追著跑的牢。

而這個牢,牢牢地長成了在關係裡困住對方的枷鎖,長成了方協文鎖住黃亦玫的銅牆鐵壁。


於是,他很難明白:

「關係的建立,是兩個人心甘情願,而不是一個人的一廂情願。」

 

這也反映在,何以黃亦玫說破了頭,無論是激烈的爭吵、反覆的解釋,到最後平靜且無望地提出離婚,方協文都無法真正明白,究竟自己這麼努力與辛苦,到底哪裡還不夠?

 

◆生活的不夠,讓自卑與被迫害互相餵養

我們有時在原生家庭中,吃的不僅僅是照顧者提供的「食物」,更多的可能是生活互動裡「情緒」及「情感」的食糧。

 

當孩子一點一滴吃進去的是大人心情上的難過、是大人生活上的挫折,或是大人希望孩子可以「早點成熟」…那麼孩子將會如何看待自己的存在,以及在關係中、在生活中的模樣?

 

方協文在母親身上所經驗到的,便具體呈現了原生家庭可能帶給孩子的影響。

 

然而,重要的是,當我們望見這些在身上或在原生家庭中所經驗到與吸收到的狀態之後,我們可以為自己、為關係、為生活,重新思考一條屬於自己的〔可能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禺見心理諮商的沙龍
8會員
28內容數
2024/07/25
同理心是人際關係中十分重要的因子,也是可以從小與孩子一同思考的心理歷程。如何與孩子一起感受與他人的互動、進而引導孩子思考、咀嚼同理心的重要,是身為主要照顧者陪同孩子人格養成的歷程之一。
2024/07/25
同理心是人際關係中十分重要的因子,也是可以從小與孩子一同思考的心理歷程。如何與孩子一起感受與他人的互動、進而引導孩子思考、咀嚼同理心的重要,是身為主要照顧者陪同孩子人格養成的歷程之一。
2024/07/24
衛福部於今年推出的【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於113年8月1日正式開跑,這次的年齡族群更擴大到15-45歲的各個世代族群。 然而,回到實際層面來思考,三次的心理諮商究竟可以做些什麼呢? ◆看到問題、聽到心裡的聲音 ◆諮商後的心理變化 ◆回顧與再出發
Thumbnail
2024/07/24
衛福部於今年推出的【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於113年8月1日正式開跑,這次的年齡族群更擴大到15-45歲的各個世代族群。 然而,回到實際層面來思考,三次的心理諮商究竟可以做些什麼呢? ◆看到問題、聽到心裡的聲音 ◆諮商後的心理變化 ◆回顧與再出發
Thumbnail
2024/07/08
「為什麼你要這樣對我?」 眼前這個人正在咆哮以及憤怒地搥牆… . 「你這個專案是怎麼做的?再重做一次!」 「你每天加班這麼晚,就是在用這些沒有用的東西嗎!?」 主管正在用他所有生氣或貶低的詞彙,表達著他的情緒與失控… ‧ 生活中,有時候難的地方就在於:
Thumbnail
2024/07/08
「為什麼你要這樣對我?」 眼前這個人正在咆哮以及憤怒地搥牆… . 「你這個專案是怎麼做的?再重做一次!」 「你每天加班這麼晚,就是在用這些沒有用的東西嗎!?」 主管正在用他所有生氣或貶低的詞彙,表達著他的情緒與失控… ‧ 生活中,有時候難的地方就在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最近看完這本「媽媽的自由:給那些隱沒在女兒、妻子、媳婦、母親角色後的自己」(羽茜),趁仍記憶猶新時來分享一下。 作者在前言提到,「女人身上有太多角色期待的包袱了…….比方說她會是爸爸的前世情人、媽媽的終身好友、比起兒子會更掛念著自己的家庭,更樂意、也更無私的為家人付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
Thumbnail
最近看完這本「媽媽的自由:給那些隱沒在女兒、妻子、媳婦、母親角色後的自己」(羽茜),趁仍記憶猶新時來分享一下。 作者在前言提到,「女人身上有太多角色期待的包袱了…….比方說她會是爸爸的前世情人、媽媽的終身好友、比起兒子會更掛念著自己的家庭,更樂意、也更無私的為家人付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
Thumbnail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Thumbnail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Thumbnail
這個觀點可在陸劇《玫瑰的故事》中窺知一二。   方協文的媽媽含辛茹苦地撫養孩子長大,從戲裡的呈現以及與兒子的互動來看,可以觀察到「錢」在媽媽的觀念裡無比重要,甚至是衡量一切的根本。  
Thumbnail
這個觀點可在陸劇《玫瑰的故事》中窺知一二。   方協文的媽媽含辛茹苦地撫養孩子長大,從戲裡的呈現以及與兒子的互動來看,可以觀察到「錢」在媽媽的觀念裡無比重要,甚至是衡量一切的根本。  
Thumbnail
透過回顧媽媽的言行,反映出她在專制威權社會長大的思維,以及重視面子、現實生活與電視劇之間的落差。這篇文章探討過去和現在的社會價值觀的分歧,影響給她和她的價值觀帶來的變化和衝突。
Thumbnail
透過回顧媽媽的言行,反映出她在專制威權社會長大的思維,以及重視面子、現實生活與電視劇之間的落差。這篇文章探討過去和現在的社會價值觀的分歧,影響給她和她的價值觀帶來的變化和衝突。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是老生常談,但事實確實如此,在繁忙的家庭生活中,我們不經意間扮演了許多未經挑選的角色。有時候,這些角色使我們背負起過重的負擔,忘記了自己原本的面貌。但是,當我們開始質疑自己的角色,並嘗試尋找那些真實的自我時,我們又會發現什麼?
Thumbnail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是老生常談,但事實確實如此,在繁忙的家庭生活中,我們不經意間扮演了許多未經挑選的角色。有時候,這些角色使我們背負起過重的負擔,忘記了自己原本的面貌。但是,當我們開始質疑自己的角色,並嘗試尋找那些真實的自我時,我們又會發現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