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0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風城海線

    2019年1月,和幾個朋友一起立下新年目標,我寫了以下三項: 1. 每月發表一篇新竹地方文史介紹文。 2. 每月發表一件插畫作品。 3. 每月發表一篇讀書 / 電影心得文。
    地方文史05
    2019年初,和駐村藝術家共同執行展覽專案,由團隊走訪新竹市的各類歷史景觀,最終以繪本形式來呈現新竹的故事。藉由廖子齊議員的介紹,讓我們有機會拜訪住在新竹香山的國家級地理專家,韋煙灶教授。他出身於新竹沿海家族,現為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最初在研究新竹地區地下水鹽化的現象時,間接地透過科學的方式來推演出新竹的海岸線變化史,相當有趣。
    一行人冒昧地前往新竹港南里,穿過韋教授老家的老厝,沿著延平路二段1451巷的小路,一路聽教授講談到港南順天宮。若你在120年前站在這條巷子上,便可看見綿延的海岸沙丘,此處便是百年前的海堤,往西就進入台灣海峽,當時港南順天宮是建在港邊的一座大廟,現在宮廟前的馬路和田地則是天然潟湖,因為新竹海岸正迎九降風,水分的蒸散率高,因此越靠海邊的農田越缺水,而灌溉用水在水圳上游就已經分散到好幾百甲的田地,流至沿海地帶時的水量已經所剩寥寥,加上風大蒸散率高,若要開闢水田種稻根本雪上加霜,因此百年前的新竹沿海大多是沙丘與部分的鹽田。新竹風屬乾冷,相較於台灣南部炎熱的太陽輻射,新竹鹽田的蒸散效率還是不如南台灣,經濟效益較差,因此也只小規模設置。
    2019的一個冬日午後,我們與鹿鹿一同前往拜訪韋煙灶教授。
    2019的一個冬日午後,我們與鹿鹿一同前往拜訪韋煙灶教授。
    日治時期,因為街道改正計畫拆除竹塹城牆,在舊城東邊設有煉油採天然氣的海軍基地之外,更在舊城西北徵收土地,作為空軍基地,因此使得大量水田成為了機場。原居機場區域的農民也被迫就向港南區、客雅溪遷移,這個時期除了因為併村而產生的地名變異之外,更大的影響是讓沿海的鹽田變成良田。上游水田區變成機場之後,不再需要這麼多的灌溉水,水圳的水便能一路流到下游,使沿海的鹽田區可以得到更多水源,因此土地利用陸續開始從荒地、採鹽變成種田,土地有了更高的生產價值。據韋教授說,當年他在田調時曾聽家鄉耆老說過,日治時期從延平路二段1451巷口走出去,就是大片大片的水田稻浪。
    跟著韋教授走讀的那個下午,也看訪了一些小廟,新竹從北到南有許多的『有應公廟』,將這些廟從北到南串聯起來,就正好與數百年前的海岸線相吻合。有應公廟的緣由主要是早期中國大量移民到台灣時,需渡過海象危險的黑水溝『台灣海峽』常有船難,加上當時各地移民到台灣,不同族群之間為爭奪土地而械鬥,因此在當年沿海地區常現無名屍,不論是從上游沖下來的,還是從大海上岸的,都是可憐人。而台灣民間習俗就是入土為安,發現屍體的人將這些無名屍就地安葬,又因為擔心他們無人祭拜,於是起廟讓當地居民共同祭拜,因此有應公也就變成了守護地方的神靈。聽到這裡,我心中無限感動,離家打拼的出外人,能夠為弱者盡棉薄之力,是真正悲天憫人的溫柔。隨著風吹、海浪,再加上多次颱風侵襲造成洪水向外沖積,新竹的海岸線也就日漸向西挪移。最後一次大量規模的移動,便是中華民國時期在1966年由行政院退輔會開發的『新竹海埔的實驗區』,將外海沙洲填造成陸地,之後新竹海岸線至今不再有大幅度的變化了。
    台灣西部洲潟海岸地形變化圖 資料來源:張智欽,韋煙灶 新竹市南寮地區的區域開發、聚落集宗族發展之探討 地理研究報告 (台北市) (2004) 40期,頁115。
    新竹海岸線變化
    新竹沿海的土地逐漸長大的證據,還包含了舊港淤積。地圖上所標示的鄭厝是現在的港南一帶,往北到地圖上所標示的南寮,則是現在新竹風箏節的基地『南寮漁港』,而新竹沿海交通最早的繁華之地,是早在清治時期,頭前溪的出海口沙洲,也是現在名為『舊港』一帶。舊港在日治末期逐漸出現泥沙淤積,直到中華民國時期才將港運重心移到出海口南側的『南寮漁港』,而南寮漁港到1960年代再度因淤積不敷使用之後,政府一鼓作氣往西北海上,修建了規模更大的『新竹漁港』,其時間點相當於行政院執行海埔新生地計畫的時代。走讀之前,因為得知過去曾拜託訂製家具的設計師來自舊港里,因此前去拜託他說說舊港的歷史故事,他提到自己小時候住在舊港的時候,家鄉的對外交通還要靠船支過頭前溪,後來修了大橋之後才讓他們可以開車回家。雖然這次展覽踏查來不及納入舊港的故事,但一直將此地放在心上,希望有一天可以記錄到這個擁有深厚歷史的新竹桃花源地。
    這回展覽由我非常喜歡的藝術家『彼得先生』全新創作,畫出一本以新竹為主題的繪本,舊城、山、海都是重要的創作元素。創作取材時,我們帶著巨大的裝置作品『鹿鹿』,沿著新竹長長的海岸線從南到北走一回的這天最為辛苦,走過港南、槺榔、南寮之後,身上的皮膚色又深了一階。一早抵達南寮漁港時,吃力又興奮地推著『鹿鹿』鑽進蜿蜒的漁村巷弄、從許多角度拍攝荒廢的製冰工廠,大伙熟練而迅速的完成地景紀錄後,午餐時間逗留在海堤邊的海屋Cafe’享受美味Pizza和烤雞。當天一同出發採集創作資料的水彩藝術家鄭開翔老師,才坐定位不到一個小時,就完成店內吧台與擺設速寫,因此獲得老闆的搭訕,為表達對地方文史工作的支持,帥氣的老闆還請大家喝了咖啡,那清爽又香氣十足的滋味,又給了我們下半天繼續工作的活力。不得不提起海屋是我到南寮必定鑽進的小店,曾有一年冬天寒流來襲,從冰冷的海風蕭蕭一坐進海屋撲鼻而來的柴燒味,一座古老的鐵火爐讓小店溫暖至極,使我們吃飽喝足還賴著不走。自此之後,不論南寮繁忙或安靜,海屋都在天涯海角呼喚著我。
    新竹舊港在地圖上,仍可從周邊原本沿海所建的道路,恰巧就是當年為獨立沙洲的證據。而出海口與沿海淤積產生更多的土地,新竹的主要港口也隨時間過去向西遷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