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1|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恨關羽,不能張飛: 我到三貂角放生了自己

    在桌前,看到一隻不知從哪裡跑進來的蜜蜂,一再撞擊紗窗,想飛到外面去。我很自然地打開紗窗,放牠飛回窗外的大自然中。
    我想每個人都會這樣做。蜜蜂被困在屋內,若飛不出去,大概只有死路一條。打開紗窗,放牠一條生路,只是舉手之勞,何樂而不為?
    我們的「惻隱之心」並不只限於同類,在因緣湊巧時,看到陷入困境或死路的各種生靈,只要是於己無損,絕大多數人也都樂於幫助牠們脫困。
    這種「隨緣(機)放生」,其實是人的良知良能,並無特別難得或高貴之處。主張慈悲的佛教重視放生,也是理所當然,但在《大智度論》「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觀念的引導下,又產生「集體放生」的做法:由信眾籌資,有計畫地去購買瀕死、代宰的魚蝦、禽鳥等,將牠們送回大自然,認為這是「第一功德」。
    我曾經在梧棲港觀光漁市看到一個出家人帶領信眾,買了好幾盤活魚活蝦,然後走沒幾步,就直接倒進港邊停靠漁船、飽含油污的海水中。對他們的這種善心,我只能無奈搖頭。
    很多好事在做得過火、走偏鋒、儀式化、商業化後,往往就會成為憾事。我不想多談宗教上的放生,只是覺得不管要做什麼,最好都從自己做起,既然「放生」是好事,那就從「自我放生」做起:
    要如何「自我放生」?我以為首先就是要先體認自己其實是一隻「恨關羽,不能張飛」的籠中鳥。困住自己的牢籠有的有形、有的無形,像身體、房間、家庭、工作等這些有形的牢籠,大家比較容易感覺到它們的束縛,而想要掙脫;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