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段
砍竹、編樹皮衣帽、水手集訓
首先何謂三萬年前的竹筏? 一艘沒人見過,甚或沒人相信它曾經存在過的竹筏。到底長甚麼樣子? 一艘憑空想像,只夾帶少許推理,但完全無法考證的幽靈船。要如何把它建造出來? 與其花錢請師傅來量身打造而被嗤之以鼻,不如自行摸索來得實際,有些時候反求諸己反而單純,於是這群忘年忘我的不老水手與夢想水手開始上山砍竹、運竹、理竹、綁竹……。
綁竹的繩索從哪裡來? 可不能拿現代的鐵線、束帶、尼龍繩來綁,一切都得回到三萬年前,用三萬年前的材料、三萬年前的工具和三萬年前的工法,於是大夥兒又開始採月桃,取其纖維成絲,再搓絲成索,然後再七嘴八舌、七手八腳的嘗試各種專用月桃繩綁麻竹的特殊繩結工法。蘇帆志工YoYo剝樹皮製衣,編草帽,為蘇老師製作了第一套原始人服裝!
第八段
2017年2月25日不老水手第一次集訓造竹筏
我到蘇帆海洋基金會參加第一次集訓,與一群不老水手和蘇帆志工共同參與建造竹筏,用竹皮編製織帆面,立桅桿柱,拉緊前帆索及兩條側帆索。等南風再起,準備航向夢想海洋!
靜靜的午後坐在J3陽台,面對著太平洋,手上拿著幾本有關蘇帆的書,讀著這個地方發生過的人事物,有一種自己也將走進書中的世界的感覺,記得第一次走進蘇帆,葵媽跟我說:請把蘇帆當作自己的家一樣,歡迎你們隨時回來,要做甚麼都可以,不做甚麼也可以。所以蘇帆匯集了許許多多奇奇怪怪不上班不上學的人,或是一放假就老遠飛奔而來的人,原本大多是蘇老師的年輕學生,現在多了一群不老水手,用蜂巢來形容這個地方,恰巧可以形容這裡人們忙進忙出的狀況。
偉大的冒險家不做冒險之事!晚上蘇老師講解海上安全,認識人、認識海、認識裝備。首先要認識人,划向大海的時候,才真正開始認識最熟悉的陌生人,認識自己。也要認識與你一同出海的夥伴,同船共渡就要互助合作,你身邊的伙伴很可能就是救你一命的人。其次認識海,海要去親近她、越是了解她就越知道如何安全的在海上活動。海浪的形成、海岸的地形、潮汐和洋流。知道海的特性就可以順應她、利用她,而不是去對抗她。再來要認識設備,從個人裝備防寒衣、珊瑚鞋、安全帽、救生衣,到獨木舟、槳,都可以是救命的工具。
海上活動想要安全的活下來,就要先知道怎麼死的,海上遇難的333死法:落水後三分鐘溺死,三十分鐘凍死,三小時累死,三天渴死,如果以上方法都沒死成,在海上孤立無援三週便會心理崩潰想死或病死。所以海上求生要先有觀念,安全準備很重要。為了求生從要很努力很忙碌的做好準備,救生衣、保暖衣、漂流物、飲水和意志力,深入的學習有關海洋的知識和技術。
如果划獨木舟落水,要記得三件事:保護自己、留在原地、等待救援。落水之時,槳不離手,落水的位置最好不要在船與岸之間,否則船輕浮水被浪打向岸邊時,船會撞到落水的人員。如果遇到船向你衝來,來不及游開,就趕緊潛入水中,用手臂保護頭臉部。等浪和船從水面經過,再浮出水面。留在原地,不要急於掙扎游回岸上,保持體力,握槳在手保持平衡,身穿防寒衣救生衣只要放輕鬆,不會沉下去,但在海中游泳的效果不佳,要利用槳抓浪,浪來時將槳面立起,海浪會慢慢推送回陸地。獨木舟活動是團隊活動,保持鎮靜不要驚慌,等待隊友或教練前來救援。
第九段
2107年2月27日 南風一號花蓮溪試航
剛開始對竹子的浮力沒有信心,先試著用竹子綁成框架,中間夾著榻榻米大小的保麗龍增加浮力,像個加大型的門板,取名南風一號。在荷花池裡可以乘載二人。大夥兒把南風一號搬到花蓮溪上游,一路泛舟而下。沿途風光明媚與秀姑巒溪泛舟各有千秋。但槐生哥中途被竹筏撞了一下,大拇指骨折。
第十段
2017年3月13日第二次集訓 竹筏操縱練習
6:15從台北搭普悠馬前往花蓮蘇帆,竹筏操縱練習!北迴鐵路驚喜看到海岸的單面山岩石的時候,就是石城了!蘭陽博物館只出現一秒,宜蘭、蘇澳、東澳、南澳、每一個名為澳的地方就是海灣,就是有人居住的聚落。看到橫跨立霧溪的太魯閣大橋就快到花蓮了,向葵老師在車站等我,每次都說是開車出來買菜,順路來接我到蘇帆基地。
從蘇帆的礫石灘下海,四五個人幫忙推竹筏依次突破上下浪、碎浪、捲浪護送划手出海,我跟小P兩人一起,被捲浪翻覆沖回淺灘三次,第四次只聽得教練阿亮口令:「上船,上船,好機會!」據小P描述當時被浪打到根本分不清楚方向,只知道聽教練的口令。划!划!划!大捲浪來了,等待,保持平衡!
過了浪區,到外海就安全多了!小P在竹筏後半突然有感而發跟我說:海上只有我們倆個人了!言下之意似乎我們要相依為命。雖不至於要託付終生,但有一瞬間兩人的關係突然變的很密切。高跪在竹筏的泡棉墊上划槳成為持久耐力的考驗。因為得來不易的安全平穩,能繼續維持就是一種幸福,只要方向是對準了外海定錨越來越大的浮球,完成訓練目標是可以預期的。回程跪著的腳麻了,換姿勢改變平衡,兩人要先說好有默契的相對移動重心。雖然腰手痠腳麻,堅持下去到岸邊是唯一的信念,放棄從來不是一個選項,因為放棄便是落海,要面對的未知更可怕。外海100公尺左右的浮球來回,花了我們30分鐘,精疲力竭。最重要的心得是,體重真是很大的負擔,體能訓練還要大大加強,離連續划四小時的標準還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