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議‧國文」系列:戴著腳銬跳舞:顧炎武〈廉恥〉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顧炎武與黃宗羲、王夫之齊名,明末清初重要的學者、思想家。
顧炎武〈廉恥〉的文學修辭──明引歐陽脩〈新五代史‧馮道傳論〉,暗引《詩經》及《論語》的句子,還有援引顏之推暗諷北朝那些「彼閹然媚世」者,得到後世不少反響,肯定、批評都有。肯定者認為,顧炎武擅長引經據典,巧妙將古人的字句、意思化為自己文章的內容,不著痕跡,以古諷今;批評者則指稱,這種作法是作者缺乏創造力的表現。
以前,我曾為顧炎武的文采驚嘆,直到最近幾年看了《皇帝亦凡人》、《朕,知道了》、《飢餓的盛世》諸如此類,介紹滿清前期君主與史事的書以後,這才發覺,原來作者在這篇文章所展現的精妙文學修辭,原來是繆思女神戴上手鐐、腳銬之後的沉重之舞!清廷對反清復明者毫不留情的屠殺,漢人文士與官吏為了私怨或獲取名利,相互監視、揭發,甚至無中生有陷構他人,種種嚴酷的社會環境,讓生活其中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陷入恐懼驚惶,不得不選擇明哲保身,不敢暢所欲言。就算鼓起勇氣,提筆為文,作者也只能點到為止。
顧炎武寫〈廉恥〉難道不是這樣嗎?
文章所展現的精妙文學修辭,原來是繆思女神戴上手鐐、腳銬之後的奇〈廉恥〉的內容本該是顧炎武點名批判洪承疇、吳三桂、錢謙益等人的言論,卻只能以「彼閹然媚世者能無愧哉」作結,讓同時代的讀者自行推想自己批判的對象。表面看,這種安排能保護自己,也比較具有文學性,但一百年後,人們對這篇文章的解讀,可能就背離了顧炎武的初衷與原意。本是針對某些人事而發的言論,被人們誤讀成顧炎武對古今人物所作的泛泛之論,有些不著邊際而空泛。
當我越來越了解那些「閹然媚世者」與顧炎武置身的「大清盛世」,我越來越難站在講台上,向學生解析、讚嘆〈廉恥〉這篇的文學修辭之美,因為戴上手銬、腳鐐跳出來的舞蹈,舞者的姿態再美,也難以掩飾舞者臉上的憔悴,及手銬腳鐐給人的冷硬壓迫感。更荒唐的是,壓迫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這些明代遺民的滿清政權垮了一百多年,現在的中國人寫時事評論時的處境,仍與顧炎武當年寫作〈廉恥〉沒有太大的不同,必須要「以古諷今」、「指桑罵槐」、彎彎繞繞半天,就是無法「秉筆直書」!也許該鼓起勇氣告訴學生這點吧?我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由於古人(尤其是中華文化圈的國度)不重視個人尊嚴,漢人的社會與宗教也缺乏具體的規範去制止一大堆用「踐踏他人」方式獲取成功的行為與態度,於是,提倡「忍」精神、肯定「忍道」幾乎等於「變向肯定」那些欺負者的行為與態度。
為了突顯中國思想的特色,居然有學者(唉!沒及時記下是誰說的)認為:西洋人對於道德是思辨的,中國人對於道德是實踐取向。這種說法實在站不住腳!難道古希臘人討論「愛」與「正義」之類的道德議題純粹打發時間?
中國先秦思想家有一種濃的化不開的「尚同」情結!那些哲人志士明明意識到人與人的不同,可是好像無意包容或擁有與之共存的念頭,反而想透過某些方法消除人我差異,而且儒、墨、道、法,大家有志一同!他們言詞背後流露的心態,就是非常渴望各國臣民與君王「同心同德」!大家通通與在上位者的想法一樣,連崇尚小國寡民……
蘇軾認為張良刺殺秦始皇是出於血氣之勇、逞一時之快的行為,以為對方應該忍耐,潛心向學,等待劉邦這位「真命天子」出現,之後竭心盡力輔佐對方,平定天下。 蘇軾好像沒有注意到:張良的刺殺行動其實非常縝密!
前言: 韓信忍辱負重而後功拜將相,以及張良為黃石公撿鞋子而得到兵書的故事,是許多勵志書不可或缺的經典例子,不少老師與長輩有時也津津樂道這樣的故事,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一些詞語……該考慮為它們辦告別式了!它們是什麼?就是我以下表格開列的詞語,因為這些已經不合時宜,而且早就消失在我們的日常口語,也幾乎消失在我們的各種日用文件,獨獨留存在考卷、參考書、教科書、補習班的國文講義,加重台灣各路考生的負擔。我們可不可以當現代人,寫現代文,而不要做「今之古人」呢?
由於古人(尤其是中華文化圈的國度)不重視個人尊嚴,漢人的社會與宗教也缺乏具體的規範去制止一大堆用「踐踏他人」方式獲取成功的行為與態度,於是,提倡「忍」精神、肯定「忍道」幾乎等於「變向肯定」那些欺負者的行為與態度。
為了突顯中國思想的特色,居然有學者(唉!沒及時記下是誰說的)認為:西洋人對於道德是思辨的,中國人對於道德是實踐取向。這種說法實在站不住腳!難道古希臘人討論「愛」與「正義」之類的道德議題純粹打發時間?
中國先秦思想家有一種濃的化不開的「尚同」情結!那些哲人志士明明意識到人與人的不同,可是好像無意包容或擁有與之共存的念頭,反而想透過某些方法消除人我差異,而且儒、墨、道、法,大家有志一同!他們言詞背後流露的心態,就是非常渴望各國臣民與君王「同心同德」!大家通通與在上位者的想法一樣,連崇尚小國寡民……
蘇軾認為張良刺殺秦始皇是出於血氣之勇、逞一時之快的行為,以為對方應該忍耐,潛心向學,等待劉邦這位「真命天子」出現,之後竭心盡力輔佐對方,平定天下。 蘇軾好像沒有注意到:張良的刺殺行動其實非常縝密!
前言: 韓信忍辱負重而後功拜將相,以及張良為黃石公撿鞋子而得到兵書的故事,是許多勵志書不可或缺的經典例子,不少老師與長輩有時也津津樂道這樣的故事,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一些詞語……該考慮為它們辦告別式了!它們是什麼?就是我以下表格開列的詞語,因為這些已經不合時宜,而且早就消失在我們的日常口語,也幾乎消失在我們的各種日用文件,獨獨留存在考卷、參考書、教科書、補習班的國文講義,加重台灣各路考生的負擔。我們可不可以當現代人,寫現代文,而不要做「今之古人」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著名現代詩詩人。鄭愁予出版有詩集《夢土上》、《窗外的女奴》、《衣缽》、《燕人行》、《雪的可能》、《刺繡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多種。
Thumbnail
戲詠 唐 · 張敬忠 前言: 先天中,王主敬爲侍御史,自以才望華妙,當入省望前行,忽除膳部員外,微有悵惋,故敬忠戲之。 有意嫌兵部,專心望考功。 誰知脚蹭蹬(踜蹬),幾落省牆東(膳部在省最東北隅也)。 俗語說,人有失足,馬有失蹄! 台灣俗諺亦云:仙人拍鼓有時錯,跤步踏差啥人無?
Thumbnail
鄭厲公回歸鄭國,首先把傅瑕處死,接下來向原繁傳話,並似乎話中帶刺⋯⋯
Thumbnail
鄭國大夫高渠彌因舊仇刺殺鄭昭公,《左傳》記載公子達評價此事,說:「高渠彌將會被殺,他的報復行為太過份了⋯⋯
顧貞觀 《金縷曲--寄吳漢槎寧古塔,以詞代書,丙辰冬寓京師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舊骨肉,幾家能夠?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
Thumbnail
讀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談到當時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他又在《日知錄》說:「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意思是學者們完全不管明末時候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戰火連天,每天只會講心性之學,談什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玄學。
Thumbnail
以遺民自居的顧炎武,在明清鼎革之際,進行了將近二十年的南北涉歷,路程總計兩三萬里。他的遊歷經驗,寄寓了恢復前朝的想像,與經世實學的基礎。
Thumbnail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著名現代詩詩人。鄭愁予出版有詩集《夢土上》、《窗外的女奴》、《衣缽》、《燕人行》、《雪的可能》、《刺繡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多種。
Thumbnail
戲詠 唐 · 張敬忠 前言: 先天中,王主敬爲侍御史,自以才望華妙,當入省望前行,忽除膳部員外,微有悵惋,故敬忠戲之。 有意嫌兵部,專心望考功。 誰知脚蹭蹬(踜蹬),幾落省牆東(膳部在省最東北隅也)。 俗語說,人有失足,馬有失蹄! 台灣俗諺亦云:仙人拍鼓有時錯,跤步踏差啥人無?
Thumbnail
鄭厲公回歸鄭國,首先把傅瑕處死,接下來向原繁傳話,並似乎話中帶刺⋯⋯
Thumbnail
鄭國大夫高渠彌因舊仇刺殺鄭昭公,《左傳》記載公子達評價此事,說:「高渠彌將會被殺,他的報復行為太過份了⋯⋯
顧貞觀 《金縷曲--寄吳漢槎寧古塔,以詞代書,丙辰冬寓京師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舊骨肉,幾家能夠?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
Thumbnail
讀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談到當時學者「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他又在《日知錄》說:「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意思是學者們完全不管明末時候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戰火連天,每天只會講心性之學,談什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玄學。
Thumbnail
以遺民自居的顧炎武,在明清鼎革之際,進行了將近二十年的南北涉歷,路程總計兩三萬里。他的遊歷經驗,寄寓了恢復前朝的想像,與經世實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