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現在的中國與台灣社會都像一只蟹簍,一些人自以為施展「厚黑之道」,耍些小動作,扯別人後腿,就能讓自己趕快爬出去,結果你扯我,我拉你,最後統統摔的四腳朝天、面目模糊。
2、
儘管有人誇大「忍」精神的效用,現實是:絕大多數陷入困境的人根本沒有機會成為「韓信」,只能當個「阿Q」,在現實的苦海中浮沉,最後受盡委屈而且翻不了身。
3、
大家都知道司馬遷寫了《史記》,但很少人知道他是首位中國「忍道」精神的倡導者。
4、
韓信的故事是一則神話。不巧,許多勵志書作者偏偏喜歡把這個故事當作典範。韓信真有他們宣稱那麼能「忍」嗎?
作為一個沒落的六國貴族,動不動將劍帶在身上,即使不招來流氓的刁難,也會引起官府的注意。韓信如果沒意識到這些,而承受「胯下之辱」,不過只是在為自己先前的無知付出代價而已,沒什麼好稱道。如果韓信有意識卻執意帶劍在外面招搖,這種心態與司馬遷等文士所要標榜的「忍」精神,不是剛好相反嗎?
其次,那位汙辱韓信的小流氓不過就是要考驗韓信,敢不敢拔刀出來,敢不敢正面回應他的挑釁而不是夾著尾巴逃跑,結果韓信不但無法智取流氓,連虛張聲勢的膽識都沒有,反而選擇最極端的作法──接受乖乖對方的汙辱,從人家的胯下爬過去。韓信的「忍」徹底犧牲了個人尊嚴,可是這樣的「忍」法,能保証那些欺壓者不再得寸進尺,不會提出更荒唐的要求嗎?
假如韓信這麼會「忍」,為什麼他能夠忍受小流氓的挑釁接受了「胯下之辱」?之後卻不能忍受項羽的漠視?也無法接受劉邦(後人公認的「大流氓」)給予他的「治粟都尉」一職?為何韓信晚年明知功高震主也不願在劉邦面前低頭、交出兵權?是他老胡塗了,還是人一旦擁有功名利祿,就很難再保有「忍」精神了呢?
翻開書頁,我看到韓信的故事,從中得到很多的啟發。其中,最深刻的啟示是:韓信的故事是一代代中國讀書人出於各種動機渲染出來的,我們看看笑笑就好,不必當真!
其次,另一個啟示則是:韓信到底是為了「自己」而「忍」的,不像「耶穌」、「佛陀」這些聖人是為了濟世救人而忍受種種屈辱,兩者境界判若雲泥!何況韓信這種「忍」精神──為了個人生存不得不選擇吞忍的「智慧」,其實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能了解並加以運用,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生智慧。
5、
華人最大的悲劇是:誤以為個人掌握了「厚黑學」這類的處世智慧,就能在社會上橫行無阻、悠哉瀟灑,等到出了國,在其他社會住過一段時間,就會赫然發現:原來一個人可以不用這麼活!
或者,他們會領悟到以下的道理:社會一旦險惡到某種地步,一個人再怎麼會「做人」,未來仍然難逃厄運!」。所謂的「會『忍』就會……」、「會『做人』就一定如何如何……」諸如之類的想法,不過只是用來安頓人心的信念而已,並不是什麼放諸四海皆準的成功定律,更不是所謂的真理。
6、
將「抗壓力」跟「忍」混為一談,或是和稀泥,這是外來觀念、學說一進台灣就會變成「扁平化」、「零碎化」、「淺薄化」的最佳例証,而且到後來很多東西都會混為一談。明明抗壓力高的人、EQ高的人會做壞事,如:內線交易、詐欺、酒駕撞人、殺人,可是抗壓力高、EQ高卻被人看作是道德好、修養好,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7、
告訴一個人:「要生存就要『忍』!」,好比告訴人:「肚子餓了就要『吃飯』,不然會餓死!」。怎麼做才能討回公道,才能維護個人嚴尊、權利,而不必『忍』,這才是我們該教、該寫在勵志書上提醒讀者的吧?而不是空泛地引証那些真偽難辨的歷史故事。
由於古人(尤其是中華文化圈的國度)不重視個人尊嚴,漢人的社會與宗教也缺乏具體的規範去制止一大堆用「踐踏他人」方式獲取成功的行為與態度,於是,提倡「忍」精神、肯定「忍道」幾乎等於「變向肯定」那些欺負者的行為與態度。例如,我們一旦稱讚了韓信的「忍」,很快地就會發現:自己好像不得不肯定一下小流氓那些糟蹋韓信的無賴行為,因為沒有流氓的無賴行為,就沒有韓信發揮「忍」精神的機會,被害者的「忍」精神必須要以加害人的惡行作為前提,本身才有意義與價值,不然只是個莫名其妙的存在,或是一個人為了求生存而發自本能的自我保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