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s://www.dcdapp.com/article/6788719589069947404
知常容「人到中年,才发现我和孔乙己一样顽固不愿意脱掉长衫」
魯迅的小說傑作〈孔乙己〉在國文課本已經好多年了。課本、教師手冊、坊間解說魯迅這篇小說的書籍,幾乎把「我」當成一個單純、涉世未深、誠實可靠,約12、13歲的中國孩子,並且說:魯迅是透過「我」的見聞,向讀者展現當時的中國社會人心澆薄,人們普遍缺乏同情心,而且以作賤弱者為樂。「我」工作的那間酒店老闆、其他的伙計、客人,就是代表「舊社會」那種麻木不仁又無同情心的中國人。可是,小說的主角與敘述者──「我」,對於孔乙己表現出什麼態度呢?
當孔乙己屢次落第,考不上秀才而被店裡的酒客嘲弄時,「我」有展現機智,幫他反將一軍嗎?有發揮正義感或是同情心,讓大人們少講一點酸言酸語嗎?還是,把握難得的機會──與店裡伙計一齊嘲笑這個可憐的老傢伙,好釋放工作壓力,喘一口氣?
當孔乙己某天向「我」展現善意,想教「我」寫毛筆字時,「我」的態度是什麼呢?展現的是善意、客氣,還是冷漠、輕視?
當孔乙己因為偷書被鄉里舉人打斷腿,不得不爬行到「我」工作的咸亨酒店,遭到眾人言語霸凌的時候,「我」做了什麼呢?出來打圓場或轉移話題?事後,偷偷把幾塊錢施捨給孔乙己?還是完全袖手旁觀呢?
「我」在整篇小說的形象,以及推動情節的作用,只是單純、近乎真實地述說孔乙己的悲慘?只是再現眾人對孔乙己的欺凌與作弄?魯迅對「我」這個角色沒有任何的隱含嗎?讀了一些魯迅的雜文及後人的相關研究,我還是沒有找到魯迅對這篇小說及「我」的任何描述,目前無從證實魯迅想透過「我」這個角色,有意告訴讀者:12、13歲的中國孩子,除了行將喪失的單純,早已具備中國成年人普遍具備的勢利眼、自私自利,以及對窮苦者冷漠無情等負面特質。只能預設,這是他的無心之舉──純粹著眼「利用孩子的視角敘事,小說較易取得讀者信任」的寫作效果。
儘管如此,我的追問仍然沒有結束,因為以孩子為視角的文學作品不少,像美國馬克吐溫的「湯姆歷險記」、義大利某作家寫的「愛的教育」等等,如果當年是一個長期生活在中國社會,又能用中文寫作的英國人、俄國人、日本人,甚至是香港人、台灣人,會塑造出一個無所作為、只是旁觀孔乙己被霸凌的主角嗎?
離題的閒話:中共治下的「新社會」,中國人有比較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