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議‧國文」系列:魯迅〈孔乙己〉的「我」是什麼樣的中國人呢?

「異議‧國文」系列:魯迅〈孔乙己〉的「我」是什麼樣的中國人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片來源:https://www.dcdapp.com/article/6788719589069947404知常容「人到中年,才发现我和孔乙己一样顽固不愿意脱掉长衫」

圖片來源:https://www.dcdapp.com/article/6788719589069947404知常容「人到中年,才发现我和孔乙己一样顽固不愿意脱掉长衫」

魯迅的小說傑作〈孔乙己〉在國文課本已經好多年了。課本、教師手冊、坊間解說魯迅這篇小說的書籍,幾乎把「我」當成一個單純、涉世未深、誠實可靠,約12、13歲的中國孩子,並且說:魯迅是透過「我」的見聞,向讀者展現當時的中國社會人心澆薄,人們普遍缺乏同情心,而且以作賤弱者為樂。「我」工作的那間酒店老闆、其他的伙計、客人,就是代表「舊社會」那種麻木不仁又無同情心的中國人。可是,小說的主角與敘述者──「我」,對於孔乙己表現出什麼態度呢?

當孔乙己屢次落第,考不上秀才而被店裡的酒客嘲弄時,「我」有展現機智,幫他反將一軍嗎?有發揮正義感或是同情心,讓大人們少講一點酸言酸語嗎?還是,把握難得的機會──與店裡伙計一齊嘲笑這個可憐的老傢伙,好釋放工作壓力,喘一口氣?

當孔乙己某天向「我」展現善意,想教「我」寫毛筆字時,「我」的態度是什麼呢?展現的是善意、客氣,還是冷漠、輕視?

當孔乙己因為偷書被鄉里舉人打斷腿,不得不爬行到「我」工作的咸亨酒店,遭到眾人言語霸凌的時候,「我」做了什麼呢?出來打圓場或轉移話題?事後,偷偷把幾塊錢施捨給孔乙己?還是完全袖手旁觀呢?

「我」在整篇小說的形象,以及推動情節的作用,只是單純、近乎真實地述說孔乙己的悲慘?只是再現眾人對孔乙己的欺凌與作弄?魯迅對「我」這個角色沒有任何的隱含嗎?讀了一些魯迅的雜文及後人的相關研究,我還是沒有找到魯迅對這篇小說及「我」的任何描述,目前無從證實魯迅想透過「我」這個角色,有意告訴讀者:12、13歲的中國孩子,除了行將喪失的單純,早已具備中國成年人普遍具備的勢利眼、自私自利,以及對窮苦者冷漠無情等負面特質。只能預設,這是他的無心之舉──純粹著眼「利用孩子的視角敘事,小說較易取得讀者信任」的寫作效果。

儘管如此,我的追問仍然沒有結束,因為以孩子為視角的文學作品不少,像美國馬克吐溫的「湯姆歷險記」、義大利某作家寫的「愛的教育」等等,如果當年是一個長期生活在中國社會,又能用中文寫作的英國人、俄國人、日本人,甚至是香港人、台灣人,會塑造出一個無所作為、只是旁觀孔乙己被霸凌的主角嗎?

離題的閒話:中共治下的「新社會」,中國人有比較好嗎?

avatar-img
爬格子的雀榕的沙龍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以前,我曾為顧炎武的文采驚嘆,直到最近幾年看了《皇帝亦凡人》、《朕,知道了》、《飢餓的盛世》諸如此類,介紹滿清前期君主與史事的書以後,這才發覺,原來作者在這篇文章所展現的精妙文學修辭,原來是繆思女神戴上手鐐、腳銬之後的沉重之舞!
由於古人(尤其是中華文化圈的國度)不重視個人尊嚴,漢人的社會與宗教也缺乏具體的規範去制止一大堆用「踐踏他人」方式獲取成功的行為與態度,於是,提倡「忍」精神、肯定「忍道」幾乎等於「變向肯定」那些欺負者的行為與態度。
為了突顯中國思想的特色,居然有學者(唉!沒及時記下是誰說的)認為:西洋人對於道德是思辨的,中國人對於道德是實踐取向。這種說法實在站不住腳!難道古希臘人討論「愛」與「正義」之類的道德議題純粹打發時間?
中國先秦思想家有一種濃的化不開的「尚同」情結!那些哲人志士明明意識到人與人的不同,可是好像無意包容或擁有與之共存的念頭,反而想透過某些方法消除人我差異,而且儒、墨、道、法,大家有志一同!他們言詞背後流露的心態,就是非常渴望各國臣民與君王「同心同德」!大家通通與在上位者的想法一樣,連崇尚小國寡民……
蘇軾認為張良刺殺秦始皇是出於血氣之勇、逞一時之快的行為,以為對方應該忍耐,潛心向學,等待劉邦這位「真命天子」出現,之後竭心盡力輔佐對方,平定天下。 蘇軾好像沒有注意到:張良的刺殺行動其實非常縝密!
前言: 韓信忍辱負重而後功拜將相,以及張良為黃石公撿鞋子而得到兵書的故事,是許多勵志書不可或缺的經典例子,不少老師與長輩有時也津津樂道這樣的故事,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以前,我曾為顧炎武的文采驚嘆,直到最近幾年看了《皇帝亦凡人》、《朕,知道了》、《飢餓的盛世》諸如此類,介紹滿清前期君主與史事的書以後,這才發覺,原來作者在這篇文章所展現的精妙文學修辭,原來是繆思女神戴上手鐐、腳銬之後的沉重之舞!
由於古人(尤其是中華文化圈的國度)不重視個人尊嚴,漢人的社會與宗教也缺乏具體的規範去制止一大堆用「踐踏他人」方式獲取成功的行為與態度,於是,提倡「忍」精神、肯定「忍道」幾乎等於「變向肯定」那些欺負者的行為與態度。
為了突顯中國思想的特色,居然有學者(唉!沒及時記下是誰說的)認為:西洋人對於道德是思辨的,中國人對於道德是實踐取向。這種說法實在站不住腳!難道古希臘人討論「愛」與「正義」之類的道德議題純粹打發時間?
中國先秦思想家有一種濃的化不開的「尚同」情結!那些哲人志士明明意識到人與人的不同,可是好像無意包容或擁有與之共存的念頭,反而想透過某些方法消除人我差異,而且儒、墨、道、法,大家有志一同!他們言詞背後流露的心態,就是非常渴望各國臣民與君王「同心同德」!大家通通與在上位者的想法一樣,連崇尚小國寡民……
蘇軾認為張良刺殺秦始皇是出於血氣之勇、逞一時之快的行為,以為對方應該忍耐,潛心向學,等待劉邦這位「真命天子」出現,之後竭心盡力輔佐對方,平定天下。 蘇軾好像沒有注意到:張良的刺殺行動其實非常縝密!
前言: 韓信忍辱負重而後功拜將相,以及張良為黃石公撿鞋子而得到兵書的故事,是許多勵志書不可或缺的經典例子,不少老師與長輩有時也津津樂道這樣的故事,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