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2/2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洪堡與歌德的浮士德

浮士德 (Faust)是歌德(Goethe)的代表作,由一系列敘事詩、抒情詩、戲劇與歌劇主人翁組成,是歌德傾注畢生心力所寫成。
因為基督宗教的影響,中世紀的「浮士德故事」往往朝不遵守上帝規範者的懲戒故事詮釋。在這樣的視角下,不凡的技藝或淵博的學識都是與魔鬼交易所換來的。浮士德被當做魔鬼交易者的代名詞。
(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Paganini)的不凡技藝也被視為是傳說中與魔鬼交易後所得。)
不過,有研究認為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創作浮士德的原型,並不僅僅限於中世紀的民間傳說,而是參酌了同時代的博物學家洪堡 (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 1859)的經歷。
洪堡是精力充沛的人,以滿腔的熱情進行考察,收集材料,系統性地觀察後,再加以評論。洪堡的研究讓他獲得了「生物地理學之父」的稱號,只可惜他的名字現已侷限在少數科學社群內。現今世人大多不識洪堡。
倒是創作「浮士德」的歌德,在世人眼中,成了德國文學的奠基人,經常與英國的莎士比亞並稱。
歌德確實從莎士比亞身上找到了創作的方向。在1771年10月14日,時年22歲的歌德在家中舉辦的宴會中,說出了他對莎士比亞的感受:
「自然!自然!沒有比莎士比亞的人物更自然的了!」
在莎士比亞的影響下,歌德寫出了成名作「少年維特的煩惱」。因為這本書,德語終於取得歐洲文學語言的地位,也讓當時的人們認識了情感的危險力量。
少年歌德的語言催動了當時歐洲年輕人想冒險、想改變、想自由的心情 (據說拿破崙也是「少年維特」的粉絲。)
歌德因爲「維特」而在歐洲聲名大噪,也獲得了許多資助和財富,讓他有機會開始探索自然科學知識。這是當時許多歐洲有錢人的嗜好。
(稍作停頓,一起到歌德的故居參訪一下吧!)
歌德的家是不是很像一座博物館呢?
如果,從這方面來解讀「浮士德」的故事的話,「浮士德」所參考的或許不僅僅是「洪堡」這位博物學家的經歷,其實也參考了歌德自己的經歷。
為了探索並擁有世界,所以與魔鬼達成協議,期間雖然做了些好事,但也因此犯下許多罪行,並不斷尋求救贖。
和洪堡一樣,歌德也對世界與自然充滿了好奇,只是歌德大了洪堡二十歲,所以當洪堡正興致勃勃,準備實際量測世界時,歌德感到自己已無法承受旅途的勞頓,只能藉由閱讀與收藏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在歌德和洪堡的時代,正是美國宣布獨立和法國大革命的年代,歐洲人不約而同拋棄舊觀念、追求新價值。如果說,在法語世界中,人們開始熱烈討論的是「自由與平等」,那麽,在德語世界裡,人們開始問的是「國家」是什麼?「國民」是什麼?
這樣的疑問,歌德自然也有:
德國 (Deutschland)? 可是,它在哪裡? 我找不到這樣一個國家。
(從神聖羅馬帝國的地圖上,確實很難找到「德國」。)
或許,在1806年夏天,存在近一千年的(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遭到解散後,德語民族這樣的感受更深。
從1808年初版後,浮士德其實就和一個問題糾結在一起:究竟,身為德國人的意義是什麼?
然而,如果,跳脫德意志的國家框架,我們也許可以看到歌德和洪堡與異教徒文化的接觸,讓他們想要超越自己的文化界限,成為世界的公民。
洪堡終其一生都在研究和寫作,他的遊歷和求知精神連達爾文(Charles Darwin)都讚佩不已。
圖片來自博客來
圖片來自博客來
歌德不只是德國人的歌德,也是世界人的歌德。
歌德在羅馬平原(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也許,對歌德和洪堡而言,認識並接受自然不斷向人類提出的任務,才是人類超越自己的永恆救贖。
浮士德的故事其實是人類面對自然的難題。
相關文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