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4/2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看畫家畫原住民

我以這本《CCC創作集14號:想像異文化》來講一下,我看畫家畫原住民相關題材漫畫的感想。
圖1 《CCC創作集14號:想像異文化》封面
圖1 《CCC創作集14號:想像異文化》封面

創作異文化之前,作者應該如何「尊重」?

  在近年來台灣創作風氣四起,越來越多原創漫畫創作出現,之中很多創作家希望以「台灣本土文化」去創作故事,因此一定會畫到原住民這範圍。
  我就提出《CCC14》這本裡面提到,在創作異文化之前的前置作業重點(2019,16)
一、做好查證資料工作,了解文化的禁忌及現象背後的脈絡,盡量貼近事實呈現。
二、創作前試著換為思考,並斟酌這樣的再現會對讀者有怎樣的影響,會不會加深刻板印象?
創作是個輕鬆又嚴謹的事情,不能因為說「創作是自由的,不應該計較太多」,就任創作者去「胡亂想像」,不要忘記了,你畫的文化是活著的
圖2 阿美族荳蘭社的男人(森丑之助,1983:202)

像中的異文化,是浪漫,還是獵奇?

  我在上課的時候,老師們總會提到以前的田野調查,訪談者都是抱持著「獵奇」的心態。
他們不把研究對象當人,要求他們拍照擺好姿勢,以人類學的角度去「解剖」這些住民,如圖2的相片中,男子身穿族群服裝,被拍了正面、側面,宛若標本,除了能看得出她的服裝、族群之外,我們根本無法更深的去理解相片中,男子背後隱藏的文化。
圖3 《柯普雷的翅膀》作者:AKRU 封面
  而創作家手中的筆同等於攝影機,在創作時有幾分想像,可是這樣的想像確定是正確的嗎?
  我以《柯普雷的翅膀》( AKRU,2008年)來講吧!故事內容講述的是歐洲人來到福爾摩沙(臺灣)的故事。
  裡面有提到「疑似」原住民的角色,不過是以主角之口來稱呼這些人為「番人」、「青番」,並無明確指示此族群以哪一族為主要參考,人物的衣著更無法讓我們原民讀者討論出個所以然,但猜測服飾應該是泰雅、太魯閣族混合。
圖4 《柯普雷的翅膀》內頁標題
首先,這本漫畫裡面出現一個很母湯的標題:「高貴的野蠻人」。
  高貴/高尚的野蠻人(noble savage)是由盧梭提出的,他認為這是「自然狀態下,未受過汙染」的族群,本質上是好的,未曾受過歷史腐蝕,但是這個詞語在現今仍帶有很強大的批判,我剛好在上學期學習時,紐約的老師很大力的講授這部分,因為此觀點仍帶著「高位者的視線」在看待他們覺得「很低位」的人,也因為在盧梭的眼睛裡,他自認為當地土著是「未被文明教育腐蝕」的對象,這樣的詞類會用到,通常都是學者準備進行批判的時候。
  以漫畫來說,這個詞語真的不是很適合,不過考慮到作者是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也可能是以歐洲人主角的角度來講這句話吧?不過此觀點如今還無法證實。
  因為我無法從作者的網站上看到任何她在製作此本漫畫之前的前置作業,調查,或者事後說明,所以我不好真的太用力下去批判,但以單純讀者,還是以原住民的身分看的時候,這本漫畫其實給我很不好的體驗。
  我先強調,我只得不好體驗僅限於此作品給我的感覺,不是說作者本人!
  我在此後也陸續給其他原民朋友看這本漫畫,每個人看到「青番」、「番人」、「野蠻人」等詞的時候,他們都處於一種皺眉頭,很不開心的狀態,我有說:「說這些話的是主角!」朋友們的反應都是:「喔!」然後繼續皺眉頭翻閱。
  2019年,我有幸到高雄餐旅大學的原住民社團授課田野調查,我便將《柯普雷的翅膀》及與之相關的評論留言展現給大學生看,每個人表現出強烈的排斥,令我詫異的是,這樣的排斥現象是因為學生們覺得自己受到了「二次傷害」,也就是歧視。
圖5 《柯普雷的翅膀》裡面的「番人」造型
  其實不只是曖昧不明,甚至可以說是刻板印象產生的人物角色與服飾文化,讓我們看得很不舒服,尤其看完後,要再次翻閱需要準備很久的心理建設。
  尤其當我們看到,有粉絲以《柯普雷的翅膀》裡的「番人」(請允許我,我真的不覺得這些人是福爾摩沙原住民)作為COS對象,甚至說「我很愛原住民」等語言時,我包含大約十幾個原民青年,都是那種被侵犯的噁心感,讓我們更加深對此作品的排斥。
  我在課堂上提到這作品的問題時,身為台灣原住民藝術家第二代的老師跟我說:「我認識很多畫漫畫的,他們其實也沒有畫得很仔細,因為害怕說畫出來是錯的。」
應該縱容創作者「想像」嗎?也許對他來說想像異文化很浪漫,可對我們來說,是一種他者的獵奇想像。
  在此刻我必須提到兩本,讓我看得很舒服的漫畫:《姊嫁物語》(森薰,2008)。
  漫畫不但對於異文化的調查很仔細,甚至為了細節一修再修,當然《柯普雷的翅膀》的作者是自己獨力完成這本漫畫,不同於《姊嫁》有責編,可是我不認為就因為這原因,我們就該接受《柯普雷》裡面的所有東西,甚至在後來還以裡面的「番人」創作出《百獸笛》,不過《百獸笛》我因為《柯普雷》的原因,至今都無法下定決心買過來看,因而此處就不多提。
  重點在於前面一開始寫道的「做好查證資料工作,了解文化的禁忌及現象背後的脈絡,盡量不要只光憑想像去呈現
圖6 《姊嫁物語》作者:森薰

為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確認?

  很多漢人讀者跟我說,我不應該這樣瘋狂批判一個作品,尤其《柯普雷》出版日期是在2008年,田野調查與文化尊重與認同還沒抬頭的時代,作者會這樣畫出此作品也是情有可原。
  我必須說:作品一旦出版,它就是永遠的存在。
  連邱若龍的《漫畫.巴萊》(2011)現今還是常常被拉出來講,甚至同年代的《姊嫁》至近仍不斷被提起,不能因為它是十年前的作品就要輕輕放過,而且今天它被提出來的作用,是希望後面的創作者在對待異文化創作的時候,不要再踏上錯誤的方向,除非作者的本意就是「讓活在文化裡的人難受」。
  紐西蘭的藝術家曾跟我藝術家朋友講過,他很喜歡臺灣原住民的創作,因為正是生活在文化裡的人才有的特色。
  我想告訴現在持續創作的大家,如果你們想挑戰自己不熟悉的文化,無論是臺灣還是國外的,請先回頭看一下這些文化。
  這些文化還是活的。
  還有人活在這些文化裡面。
  因此請一而再、再而三的確認自己的作品,沒把握畫?那就請先不要畫,不然你不知道自己造成怎樣的文化傷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