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藝識 手作】島谷織流 — 島人藝術空間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島谷織流

展覽筆記

島人這次的 #島谷織流 展覽,以工藝品為主,串連了後山十六位藝術家,基於他們生活於東海岸的想像,創作出了的風貌作品。從作品的質地、材質,以及富有想像力的圖騰、色彩,能看到這片土地旺盛的生命力。

編織

raw-image


在編織這個展區中,最醒目的應該是由 #蘭調織女 所設計的「移印染羊毛圍巾」,漸層的黃色(旁邊還有較為深的藍色,可以選擇),配上樹葉般的紋路,很適合乍暖還寒的春季(像現在的天氣)穿戴。而蘭調織女這個品牌,賊賊也曾經用文章介紹過。一間位於都蘭糖廠對面的工作室,裡面聚集了都蘭部落的織女,用著各式自然原料,在互相切磋的編織技法上,創作出屬於蘭調的美感。

除了圍巾之外,展區中還有運用不同麻材質製作的手提袋,相當富有質感。像旁邊掛著的有 #浮木植物染手提包 ,以及用藍白色簡單象徵太平洋的苧麻手提包。試著摸摸看不同手提包的質感,或許會有適合你自己的手提包類型。


繪畫

raw-image


原本以為只有工藝品,但走到裡面的小房間,發現有 #陳建貴 老師所畫的水彩。老師其實不是花蓮人,而是喜愛花蓮的台中人,畫了不少花蓮的作品。雖然接觸過不同繪畫的媒材,最後卻還是被水彩的特性所吸引,像是適合旅行時隨走隨畫,且水彩渲染的技巧拿捏得好,那流動可以讓景物隨著心態依樣自由。

這次展場有三件建貴老師的 #東海岸三部曲 的作品,分別是立霧溪晨曦、待航、磯崎。在看老師作品時,這陣子一直悠遊在東海岸的我,一直猜測這三個地方在哪裡。我想,或許老師有他畫出作品的地方,但觀者的我們意識是自由的,可以將她連結到,我們所去的東海岸任何地方。


陶藝

raw-image


在這個展區,還有桌面的展示,來自兩位不同陶藝家所燒製的陶藝作品。有在港口部落進行柴燒的 #石梯窯 藝術家侯小圓的作品,賊賊還沒有去看過老師的工作室,聽說是在種滿香蕉樹的小徑內,能夠找到老師自己搭建的紅磚柴窯。侯小圓老師的柴燒陶盤或瓷杯,都有燒製後的紋路,但摸起來又相當細緻。

raw-image

另一位則是陶藝家 #翁程軒 的工藝品,視覺上看起來比較光滑,拿起來細摸卻能強烈感受到藝術家對泥土的感知能力。即使是工藝品,卻能從中感受到泥土的生命力,或許在使用之後,隨著狀態不同,能察覺陶藝品變化的美。


玉石

raw-image

在花蓮說到工藝品,除了原住民不同技法的編織之外,還有玉石的加工以及藝術創作,也是不同於台灣其他地方的特殊之處。這件 #雲端 便是由初音石雕創作空間的藝術家李紫晴所創作的玉石作品,擅長使用白色石頭創作的她,用簡單的堆疊,呈現出雲端的流動感,讓人看見玉石作品在居家裝飾中的無限可能。


纖維

raw-image


前面有提到蘭調織女的編織作品,除了包包以外,纖維編織還有其他的可能。像是 #獨樹依織 unique tapa/樹皮布創作工作室便是用樹皮的紋理,搭配特殊的選色,讓「樹皮布耳環」成為可能。有耳洞的賊賊,也好想選購一件。

另外,東海岸的新社部落,可不是只有海梯田。部落的香蕉絲工藝,早就傳承百年,現在還是有 #香蕉絲工坊 繼續傳承,也可以給大眾體驗。在這次的工藝品選物展,她們也推出了帽子、零錢包、眼鏡收納袋等實用配件。


配件

raw-image

配件對早期原住民部落相當重要,等等的「太魯閣族身體配飾教學」,會有更詳細的介紹,而這次島谷織流也選了不少傑出的配件。我以為的台灣玉都是綠色,而精通珠寶設計,且是花蓮地區重要玉石工藝的 #林盛火 老師,推出了台灣玉中唯一含有鉻鐵礦的臺灣墨玉作為養生議題產品開發的主要材料。因此,特別與島人共同推出專屬商品「養生刮痧棒」,或圓或長,任君挑選。

其他包括卡塔文化工作室、自然禮讚 POEM of nature、後山金工房、Midudu Jewelry Lab也都有各自創作的飾品展出。我覺得除了有部落圖騰特色外,也有當代創作者本身的自我命題和想法,都可以前往觀賞。那下一步,就讓賊賊前往銅門部落,親自體驗如何做傳統部落配飾囉!

raw-image



太魯閣族身體配飾教學

raw-image

這次受 島人 的邀請,前往銅門部落參加「太魯閣族的永續生活體驗」。其實,從花蓮轉運站到銅門很方便,公車四十分鐘就到了。只不過花蓮的公車有點少,要記得查好班次。

生活體驗的部分,早上是由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 帶我們環繞銅門部落;中午吃完精緻且營養豐沛的部落午餐後,便開始下午的學習旅程。


raw-image

看到工寮裡一堆看不懂的機械,我頓時頭昏眼花,好在我身邊有不少工匠達人來回穿梭。不然我可能就坐困愁城了,雖然我後面還是有些不太理解如何做一個飾品的流程,但是一個有趣的體驗。


raw-image

首先是由 東華大學教授 王昱心 老師跟我們分享,原住民在飾品選擇與製作上的歷史。特別讓我注意到的是,雖然太魯閣族、泰雅族等活躍於中央山脈的族群,較難獲得貝類。不過看歷史照片,他們的飾品可說是爭奇鬥豔。

這有賴於海岸山脈阿美族等靠海族裔的捕撈,再經由橫跨山脈間的古道,讓兩地的原住民能在縱谷之間交易。或許交易的不只是商品,還有政治資訊,更促使族群間的合作。


raw-image

老師有說到一本書《漂流臺灣秀姑巒島之記》,差不多在十九世紀初,一位日本船長文助從函館出海前往宮古島,突遇暴風而漂流到臺灣。在現今豐濱鄉大港口、靜浦一帶登陸,與東岸秀姑巒溪口阿美族人生活四年。

後來陪其返日的北海道蝦夷地調查事務官秦貞廉,採集其口述記錄,於一八○三年作成此書。透過此本書可以窺探當時海岸阿美族的生活,特別是衣飾和交易等層面。


raw-image

而東海岸的阿美族,會以海邊拾起的貝類,與山脈的紋面族群交換布匹。而這些對紋面族群較難取得的貝類,便成為製作衣物配飾的重要材料,可以彰顯自己家族在部落的地位。這也會提出一個關鍵問題「過去的部落或族群間,如何傳播流行文化的?)」

特別是硨磲貝的運用,紋面族群重要的 #貝珠衣,是以製成的白色貝珠串飾縫綴裝飾的服飾,平均一件長衣即需數萬顆貝珠。


raw-image


當代的服飾,因為傳統製作工法已失傳,再加上貝珠原料硨磲貝現為禁採的保育品,當代多以玻璃製品取代,而失去了一些味道,也較不受重視。(聽說達悟族有不同使用硨磲貝的方法)

為了彌補生態復育期間的文化斷層,昱心老師嘗試用不同的材質傳承此工藝,像是與野桐工坊合作的 #貝珠 ,或是我們這次工作坊使用的 #牛骨 ,都讓配飾工藝傳承成為可能。


raw-image

其實牛骨的清潔也是需要一大功伕,不過現場也有老師已經處理好的。接下來我們只要選擇自己想要的大小進行鑽孔、切割或研磨,打造成自己想要的配飾造型。

對了,我有做了小筆記『清洗(清水煮沸去油)、一匙大蘇打去脂(煮十分鐘)、清洗、陰乾、兩天後、雙氧水浸泡24小時(變更白)、清潔、切割』


是不是看了就頭暈呢?但沒關係,現場有非常會使用各項工具的職人和老師帶領,只要帶著靈巧的雙手,以及有創意的腦袋,就可以作成自己的骨雕藝術,甚至配上串珠,讓她更華麗。

———————

下一場換 林榮里的玉石飾品製作 喔

【來吧!一起到林榮里探尋台灣玉的蹤跡】系列之~來夜觀吧 5/18(六)、5/19(日)

報名傳送:https://reurl.cc/LWdpxa








雖然依舊隨風所欲在行旅中,也依舊嘗試不同面向的書寫與創作:旅行、地方、音樂、影劇、藝術、展覽、舞蹈,歡迎👏私訊或mail邀約 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