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左,還是朝右?】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今天有個朋友傳來一張有趣的照片(goo.gl/XRYi4h),是一位大學生在飲水機上張貼紙條警告亂倒泡麵渣同學的啟事。這張照片有個引發爭議的特色,就是直書從左往右寫,而一般漢字直式書寫習慣是從右往左寫。不過,你知道嗎?在西周以前,這樣的寫法也曾經出現在青銅器銘文喔。
像是西周晚期的散伯作夨姬簋,在數件內容相同的成套銘文中,就出現了一個從左直書寫到右的案例。(圖一)
這張圖中,左邊的銘文是從左寫到右,第一行是「散伯作夨」,第二行是「姬寶簋其」,第三行是「萬年永用」,正與右邊一般習見的順序相反,就像鏡子映射一樣。不過,從筆劃粗細與字距安排來看,很明顯是不同版子製作的。從結構來看,左邊與右邊的字體結構方向完全相反,如第一行的「乍」(作),就是朝著不同方向,下面的「夨」字也是一樣相對著,也有可能是製作銅器時,不小心把版子弄反了也說不定。
另一個例子就沒那麼好解釋了,是西周中期的滕虎簋。(圖二)從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二行第一個像勺子一樣的「氒」(厥)字,都朝向左邊,底下最後一個字「命」也朝著相同方向。也就是說,不是刻銘文的版子弄反,而是真的把銘文從左往右寫。
其它的例子還有祈伯簋(圖三)、仲姜壺(圖四)等等商周青銅器。雖然數量與從右往左排的銘文相較之下很稀少,並非書寫的常態,但也有部分青銅器沒有辦法歸因於鑄工的失誤,而是當時書寫的另一種特別形式。
(拓片引自《殷周金文集成》、《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一 北宋錢塘僧人文瑩撰寫了一部筆記體野史《湘山野錄》,凡三卷,記載了一段不知真假的趙匡胤和趙普的對話﹕ 太祖皇帝將展外城,幸朱雀門,親自規畫,獨趙韓王普時從幸。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小時候一直不懂為什麼華夏文化以左為尊?明明一般來說,右手比左手常用且更有力!後來看了座北朝南的格局後,才有點了解可能是為什麼了。因為南向而坐,左手是東方,是日出所在,自然就比較尊貴了。 五行金生水,有人說山裡有礦必有溪流,但是有水不一定有礦啊?有了一點基本科學常識後,才知道金屬必要被高溫熔成液狀後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朱歧祥在《周原甲骨研究》中整理了「於(于)」這個字在殷卜辭跟周原甲骨的用法,如下: 前五個是雙方陣營重複的用法,後三個是消失於或未於周原甲骨發現的用法。 除了用法⑤想不出現在還有什麼例子外,當中好些用法經過3000多年仍不難理解,現在人還是這麼在用,例如「位於台灣」、「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以前我曾經想過,為什麼中文直行書寫時,是從右邊到左邊,而不是從左邊到右邊呢? 從右邊到左邊,有時手摩擦到寫好的字,會弄得髒髒的。古人用毛筆寫,右邊字更容易弄髒。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是用竹簡,字寫在竹簡上。 即使西元105年,蔡倫造紙後,還是有段時間,繼續用竹簡。
    Thumbnail
    武王伐紂辛,東周都鎬京。
    Thumbnail
    我字寫得醜,以前學校每星期有一堂書法課, 老師規定嚴格,一定要用墨條在硯台磨出濃黑墨汁,毛筆沾墨寫字。 明明認真寫,但作業都是拿大丙,發回習字本時, 老師打從鼻孔重重那聲哼,讓人對書法課心生恐懼。 看看張才智老師字寫得多好。 介紹卡寫「多年臨池苦練,使隸書熔鑄多種碑帖的特色, 兼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一 北宋錢塘僧人文瑩撰寫了一部筆記體野史《湘山野錄》,凡三卷,記載了一段不知真假的趙匡胤和趙普的對話﹕ 太祖皇帝將展外城,幸朱雀門,親自規畫,獨趙韓王普時從幸。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小時候一直不懂為什麼華夏文化以左為尊?明明一般來說,右手比左手常用且更有力!後來看了座北朝南的格局後,才有點了解可能是為什麼了。因為南向而坐,左手是東方,是日出所在,自然就比較尊貴了。 五行金生水,有人說山裡有礦必有溪流,但是有水不一定有礦啊?有了一點基本科學常識後,才知道金屬必要被高溫熔成液狀後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朱歧祥在《周原甲骨研究》中整理了「於(于)」這個字在殷卜辭跟周原甲骨的用法,如下: 前五個是雙方陣營重複的用法,後三個是消失於或未於周原甲骨發現的用法。 除了用法⑤想不出現在還有什麼例子外,當中好些用法經過3000多年仍不難理解,現在人還是這麼在用,例如「位於台灣」、「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以前我曾經想過,為什麼中文直行書寫時,是從右邊到左邊,而不是從左邊到右邊呢? 從右邊到左邊,有時手摩擦到寫好的字,會弄得髒髒的。古人用毛筆寫,右邊字更容易弄髒。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是用竹簡,字寫在竹簡上。 即使西元105年,蔡倫造紙後,還是有段時間,繼續用竹簡。
    Thumbnail
    武王伐紂辛,東周都鎬京。
    Thumbnail
    我字寫得醜,以前學校每星期有一堂書法課, 老師規定嚴格,一定要用墨條在硯台磨出濃黑墨汁,毛筆沾墨寫字。 明明認真寫,但作業都是拿大丙,發回習字本時, 老師打從鼻孔重重那聲哼,讓人對書法課心生恐懼。 看看張才智老師字寫得多好。 介紹卡寫「多年臨池苦練,使隸書熔鑄多種碑帖的特色, 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