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議會通過議事規則的事情被翻案,真正反映的問題是香港政客的政治水平不足。
所謂政治水平就是對於一件事的政治後果的判斷力,這決定了你對每件事有甚麼決策,認為一件事應該怎樣做,甚麼事對你有利,甚麼事對你不利。沒有人能完全正確,但是錯誤的話則會致命,而政客錯誤的話,很可能會導致亡國。
通過議事規則,是因為想當忠臣而不是反抗者
先不講失去議事規則的保護,基本上瓦解了他們所謂的議會抗爭,又或者是跟自己所謂的議會抗爭是矛盾的,日後
拉布之所以失效也是因此。
真正的理由,是他們舉棋不定,他們其實一直在兩件事中遊離,就是「當一個建制中的忠臣」還是「當一個對抗體制的抗爭者」,我敢說大部份民主派想當的是前者。但建制也不接受他們(作為忠臣,他們的智力與忠誠皆不合格),所以他們不依不捨地當後者。
他們根本不想也不屑做議會抗爭,他們只是被迫。能當忠臣何必當刁民及反賊?這不合我們這些上等人的身份。
議員們是真心想成為建制的一部份,只是希望建制改變到適合他們(即港英),而一點也不想當反抗者,甚至革命者,他們討厭也害怕這種形象與身份。所以他們注視的一直都是建派選民對他們的觀點,至於反政府的選民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便宜的票。
無視反抗者的民意,只想迎合建制派選票
這從當年他們通過的理由,可以看出來,
梁家傑有表示過,他是覺得社會的風向如此。他們應民意所求才通過議事規則。
他們有調查過嗎?有公投過嗎?沒有,他們有問我嗎?沒有,那他們的社會風向又是指甚麼人?就是他們會注視的那個圈子的人,一群律師的圈子,可能就是他的客戶,或者其他律師,那些家裡有錢送他們去外國讀書的家庭們的圈子,就是他們看到的風向。而我這種窮人,一直覺得除非爭取到我們應有的權利,否則根本不應該通過預算,是直接被無視的,不視為風向的一部分。
去到今天,他們也想要爭取「中間派」甚至「建制派」的選票,而對於泛本土或者勇武派的態度是「你有義務支持我不然就是分化」,這個態度也反映他們重視的人是前者,後者對他們只有支持與協助義務。
所以終究他們也會走向建制,因為內心就是想當建制,只是不方便說出來而已。他們會不斷試圖去變得「溫和」,覺得自己因為「激進」或「搞事」而不討好他們,企圖去討好那些建制選民,但他們不理解建制的存在就是為了利益,而他們從來都是賭白頭片(沒本錢還下去賭)。
內心的一套不斷告訴他們要尊重制度,希望有一天制度會給他們善意的回應,搖身一變變成另一個英國,但對於制度的人而言,這些人短視、不務實,根本不會把他們納入去。而他們既不是稱職的建制派,也不是稱職的反抗者,就是一群想當建制派而被迫反抗的失意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