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all of Man, Cornelis Cornelisz. van Haarlem, 1592
Wir alle brauchen die Musik, ohne sie können wir nicht leben.
我們都需要音樂,沒有音樂我們就無法生存。
- 指揮家哈農庫特 (Nikolaus Harnoncourt)
今天,我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幾乎不可能的境地,當我們仍必須相信音樂的力量,並且窺視到我們這時代的精神狀態,已經把音樂從中心位置推到了邊緣,從群體活動演變成漂亮的裝飾品。對此,我懷着更大的希望相信,很快就會意識到,人們不能放棄音樂,我指的不是減少 - 就是丟棄。
〈 古今藝術的相互關係 〉
我們可以自信地臣服於蒙台威爾第、巴赫或莫札特在音樂上的力量和陳述。但事實:當人們努力理解這種音樂越深入,越全面,就會發現這種音樂不僅僅是美感,它遠遠超出了美,也使我們焦慮地感受它語法地多樣性。
畢竟,我們必須找出屬於現在的音樂,這個語種說著我們現在的語言,是現在的文化,並且透過這種方式,去理解蒙台維爾第,巴赫或莫札特的音樂,得以延續。
是否因為現代的時空極其不和諧,以至於藝術不再干涉我們的生活?
難道要我們把自己,羞耻地想像成“神話般”的音樂語言嗎?
倘若,愛因斯坦 (A. Einstein) 不曾拉過小提琴,他能發現相對論嗎?這些只有發揮奇思妙想,才能被發現地重大奧秘,後來又被邏輯思維證明 - 大膽、富有想像力的命題,還會出現嗎?
〈 改革蛻變的轉淚點 〉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曾經想過將音樂轉換為優美的、因而可以理解的元素,這一切並非巧合。縱觀歷史,一度有過這樣的時期:眾人試圖將音樂簡單化為情感,以至於任何人都能理解。但每一次嘗試都失敗了,皆帶來了更豐富地多樣性和複雜性;只有把音樂還原為最原始的型態,或者每個人都能學習的音樂語言,音樂這門科學才有普級的可能性。
當時,人們第一次嘗試在一個強國的框架內,讓音樂服務於新的政治理念:音樂學院複雜的教育計畫是我們音樂史上第一個支柱。根據這些方法,全世界的音樂家仍在接受歐洲音樂的培訓,並按照同樣原則向大眾解釋,不必為了理解音樂而學習音樂;發現美就是一切。這樣,每個人都覺得有資格也有能力判斷音樂的價值和執行力,這種態度也許對法國大革命後的音樂有效,但對之前的音樂肯定不行。
〈 如何有效地改善現況? 〉
我深信,與文化共存對於人類精神存在至關重要。〔註:存在主義Exstentialism〕就音樂而言,需要兩項改革:
{如果人生沒有意義,就活在當下},這句話與音樂的精神不謀而合
- 音樂家必須編排新的方法,或與兩百年前有關的方法來訓練。我們的音樂學校不把音樂作為一門語言來教,只有教音樂的製作技巧;它是技術官僚的骨架,沒有生命。
- 對音樂通識教育進行反思,賦予其應有的地位。透過這種管道,過去的偉大作品將以其令人興奮和不斷變化的多樣性而被重新審視,人們也會將其內化,準備好迎接新的挑戰。
最後,我們來欣賞愛因斯坦演奏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或許,您可以從中發現人類奧秘的靈感?
- 〔註〕存在主義 (Exstentialism) 其最突出的命題是:世界沒有終極目標 - 人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隱隱約約且有敵意的世界中,使之痛苦;人們無法避免地選擇他們的品格、目標和觀點,不選擇亦是一種選擇;世界和我們處境的真相,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懼的瞬間。
參考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Existentialism
- 本文節錄自:《音樂作為聲音演說》,《Musik als Klangrede》, N. Harnoncourt, ISBN-3761810989
- p.s.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別忘了在下方點擊 5 次拍手,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鼓勵喔!! 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