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力(三)深度學習的技術書評分析:理解力│2.2 Let's take a walk.

學習力(三)深度學習的技術書評分析:理解力│2.2 Let's take a walk.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條件二、理解的發散模式─Lets take a walk.


“Open mind”是我很喜歡的句子,這句話提醒我要暢開心胸,接受不同的答案。

這句話影響著我對很多觀點保持著彈性,答案不只一個,永遠都有我預期不到的答案。


在上一篇相鄰可能性提到的一個特性─複雜性,每進入一個「門」,就會有很多不同的選擇和視野,如果我們只單純的焦距於眼前,就容易見樹不見林,對問題的脈絡性就缺乏認識如果連問題不清楚,那我們就很難真正解決問題,更常見的是這個問題是結構性,並非解決一個問題就能夠解決的,在很多知識領域早已經跳脫對和錯了。


「有時我們之所以無法理解某個知識,不是因為他不具備前提知識(背景知識),而是慣性思維蒙蔽了眼睛,讓我們看不見其他可能」


這個現象其實蠻常見的,人難免都有慣性思維,我們習慣的思考方式,但這樣的思維是有侷限性,我們在判斷事情時,並不見得具備足夠資訊和精確的切入角度,無法看到事情的本質─洞察力Insight。(撥雲見日)


這種慣性思維,類似的概念又有認知偏誤定錨效應,我的解讀這個現象的起因:「我們太相信自己的答案了。」

(歡迎來訓練自己的思維力)


作者認為要改變這種情況,就是變得有創意,但身為叛逆且具有創意的創作者就是要說出跟作者不一樣的答案,慣性思維或是認知偏誤的發生情形,有兩種情形:(1)認知上 (2)精神狀態上


在更有創意的前提,我們必須要有接收不同的意見勇氣,我們的思想必須更有彈性、接受更多立場,但畢竟要修練到保持彈性,在心靈上需要慢慢鍛鍊。我覺得打破框架,有點太兇了,更精準的說法是重組框架。


(1)認知上

讓我來深入討論如何改善慣性思維,應該說,我們要養成好的慣性思維


第一個練習

就是你要學著勇敢的DISS自己的想法,告訴自己學著換個方向想,跟自己原本的意見對衝也無所謂,我們要學著讓不同的意見存在腦袋中,學習換位思考,所謂的同理心就是這個建構新的慣性思維的工具。換位,代表著用不同的立場去看待事情,而每個人的的立場就會帶著不同的判斷依據,了解一個人的行為動機就是一種很好的訓練。


raw-image



好好珍惜每一次意見衝撞的時刻,雖然無法被認同,你會很難過,甚至是被否定,但這正是好好思考的不同立場時候,難過、悲傷、開心、生氣都無所謂,好好的接納自己的情緒,並思考對方在意的動機,這時候可以黃金三角圈的理論去深入思考,這也是這一個章節所寫到的:「正確的思考(理解)方向」。

(此篇有我使用黃金三角圈的應用)

第二個練習

就是多方攝取不同立場的資訊,在我的愛書《真確》漢斯‧羅斯林的故事給我領悟就是「哇,我真的太無知了」,我自己在下判斷時的依據資料是否太舊且不夠全面,這會讓我勾起自己的好奇心也放下自己的知識傲慢,因為已經被狠狠打臉了,沒什麼好自傲的。

在本書引用查爾斯‧狄更斯的一席話讓我印象深刻:「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個愚蠢的時代」,對於缺乏思辨能力愚民,假新聞所帶來的破壞力在近年幾次的選舉,相信各位讀者都深有此悟,但同時,資訊時代也是自媒體最豐富的時刻,我提供三個方向

1.對於研究者來說,我們可以搜尋到的文獻量絕對是多於過去的研究者,我就可以找到更有質量及更全面的文獻。


raw-image


2.對於一個臉書、YouTube和Podcast重度愛好者,要能夠接收到廣泛且不同立場的聲音絕對是比起過去方便許多。

3.近年來台灣單口喜劇(Stand up)的崛起,也讓許多人藉由喜劇有機會曝光,讓大家利用喜劇來嘲諷一些時事,有些內容辛辣程度更像是種社會實驗來挑戰道德觀點,或許也讓許多原本藏在大家心裡的不敢說的觀點藉由喜劇演員說出來,笑歸笑,我們其實可以從中觀察到一種對一件「很賭爛」反差的詮釋方式,這也是種不同的思考角度。


我們選擇好的立場的媒體和資料來源,其實默默地也會打開我們對世界的想像。(好的自媒體真的很多,不要再靠腰媒體很爛,是我們眼光太爛)好好練習這兩個方法,我相信你會更有材料發揮專屬於你的創意。

第三個練習

就是情境練習,或稱為心理演練和思想實驗,在書中內容的,運用上述的練習獲取的材料進行思考,這個方式也是種鍛鍊想像力的方式,如果我們要設身處地,就可以想像自己身處於那個情境中,閱讀小說就是這樣的練習,我們藉由文字將自身投射在故事情節中,對於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可以利用這個方法,來模擬我們自己在身處於當下的反應,也有此一說,我們的夢就是一種情境模擬器,訓練我們在突遭意外時的反應,所以我們的夢往往都是負面居多。


藉由這三個練習,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慣性思維,殊途同歸的也可以達到書中說的更有創意。


(2)精神狀態上

我們疲勞焦慮時,其實是很難”Open mind”,身體疲勞的話,你可以選擇睡覺,一叫醒來,神清氣爽,另一種情況是焦慮,思緒陷入泥淖中。


在書中提到神經科學家發現兩種思維網路模式─專注模式Focus mode和發散模式Diffuse mode。



raw-image


專注模式就是我們說的專注思考,全神貫注在同一個思考點,我在第一篇時提到鞏固記憶的方式,要達到好的效果就是需要處於在專注模式(聚精會神),動用的神經活動較多在同一個區塊的神經,但人總是會累,在缺乏休息或是缺乏學習成就感的情況下,長時間處在挑戰過於負荷的活動下(可以看我在心流的說明),我們很容易疲勞及焦慮,那種大腦感到爆炸的感覺,絕對不好受,所以,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另一個模式─發散模式。


發散模式並不是不動用腦力,而是把思考點多個方向的轉換,身處於比較放鬆的生活時,就容易讓大腦比較不緊繃,這時候大腦的創造思考也會更加豐富,最近也很提倡散步和放空,停止接收資訊進入大腦,就讓大腦自己運轉,放下執著,有時候更能讓原本讓你很焦慮的問題,頓時靈光一閃找到新的想法,或是和親近的朋友或是領域上的前輩聊聊天,讓他們帶給你新的切入點,有時候鑰匙就在燈光之外(詳見我的文章),所以,當你真的無計可施時,大腦隱約快要炸掉時,建議你,帶上鑰匙出門走走,一個靜靜,深呼吸讓情緒釋放一下,或是找個朋友去個酒吧聊聊天,不一定要想出個解答,至少好好善待你的大腦,大腦也會好好給你回饋的。





Lv. 2.2 理解篇:在學習上,我們可以怎麼做?有什麼重要觀念?


這兩個模式其實都有其優點及缺點,專注模式使用過久,容易焦慮;發散模式使用過久,對學習的記憶也不深刻,我自己認為最好的學習模式就是在這兩個模式間轉換,探索資訊時,可以利用發散模式來切換自己的思考角度,並好好檢視問題本質,而找到幾個好的思考後,並轉換成專注模式深入資訊內容,如果思考當下,突然的靈光一閃,可以暫時的轉換到另一個頻率,好好的寫下來,並切換回來,以上是我在學習時最好的狀態,你會發現這樣做非常耗時,但是也因為多了很多思考點,就如上一節說的相鄰可能性也會打開更多的切入點,同時也鞏固自己的長期記憶。


在開頭我有提到,很多問題都是結構性的,這樣的學習方式也可以讓我們對於是件的掌握度更強,而在平時也可以多多培養上述說的三個練習,這對於自己在連結知識會有多的可能性。


“Open mind, Keep curiosity”

何昆陽 Peace 2020.5.29

avatar-img
【對話沙龍】找尋人性的新的可能性
269會員
242內容數
世界很大、我們的內心也很深,我們常常在往外尋找有價值的事物,但卻忘記往內尋, 認識自己一直是我們的責任,但往往我們也是傷害自己最深的人。 我是昆陽,我希望用我的觀點為你帶來點新的想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DiSC是理解傾向與偏好,而不是框架一個人_張忘形 在我的認知,認識人的工具非常多,這些知識從心理學家的研究與觀察,淬鍊出一個模型,這個模型可以一定程度的快速掌握一個人的先天傾向,非常好用,但同時也非常容易變成一個偏見。 「標籤是幫助辨別,而非偏見」,這更是我看待一個人不隨意貼上標籤的自我提醒。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看事情的格局要怎麼區別高低呢?有些專家,總是能夠非常精準的切入重點,並把問題拆解得很清楚,如果要解決問題,需要的是問對問題,如果問問題有等級,我粗略地分為四個層次
如果一個成熟的身體,裝入一個嬰兒的大腦,那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我想如果要盡量不劇透的話,我會這樣形容《可憐的東西》這齣戲。 也許大家會視為女性主義,我也不太清楚這部戲應該用什麼哲學來框架好,如果是我,應該是存在主義吧,濃厚的荒謬感,讓我既發笑,又覺得深有感觸。 「不帶框架的活真
0/5可憐的東西
DiSC是理解傾向與偏好,而不是框架一個人_張忘形 在我的認知,認識人的工具非常多,這些知識從心理學家的研究與觀察,淬鍊出一個模型,這個模型可以一定程度的快速掌握一個人的先天傾向,非常好用,但同時也非常容易變成一個偏見。 「標籤是幫助辨別,而非偏見」,這更是我看待一個人不隨意貼上標籤的自我提醒。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看事情的格局要怎麼區別高低呢?有些專家,總是能夠非常精準的切入重點,並把問題拆解得很清楚,如果要解決問題,需要的是問對問題,如果問問題有等級,我粗略地分為四個層次
如果一個成熟的身體,裝入一個嬰兒的大腦,那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我想如果要盡量不劇透的話,我會這樣形容《可憐的東西》這齣戲。 也許大家會視為女性主義,我也不太清楚這部戲應該用什麼哲學來框架好,如果是我,應該是存在主義吧,濃厚的荒謬感,讓我既發笑,又覺得深有感觸。 「不帶框架的活真
0/5可憐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