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知識是在日常生活中拾起的共鳴

時習教育工作室的方針包含面向教師與面向學生,以日常生活為切入點,重造學習與教育的辯證關係。(圖/時習教育工作室)
時習教育工作室的方針包含面向教師與面向學生,以日常生活為切入點,重造學習與教育的辯證關係。(圖/時習教育工作室)
原報導於:2018-02-10 編採:鄭珮宸 責任編輯:黃家茹
時習教育工作室(LIFE education studio)之名,化自「學而時習之」的願景。不同於一般持續改造、提升學生們內發的學習動機的做法,創立者林家安開拓了另一種引起學習動機的可能性:在生活中埋線,從生活中學習、從學習中生活,致力於重新定位學科在生活中的意義與連結,將學習變成學生喜歡的事!
這個獨特的切入點來自他的經驗:過去教學時曾經有學生問他,「老師,你不覺得數學無聊嗎?」林家安淡淡吐出這句話、眼神飄向遙遠的記憶時,仍傳達出強烈的反應:「我才意識到,作為數學老師,數學是我生活中會用到的,但學生不會。我和學生的視角不同」。帶著這個觀點,他回到師範大學,與幾位志同道合的老師一起嘗試新的教學途徑。與此同時教育界推動「教師共備」,他們向體制借道並向下整合,讓共備進入大學的教師培育端,並將整合的對象從跨科延展到師生連結,讓教學的切入角度更多樣。
埋線,就是「和環境做互動」。「時習」以學生平日會接觸到的空間地點為目標,細膩地透過設計小物件或活動,重新激發學生對求知的熱情。例如早餐店的飲料封膜,與其印製百年不變的冷笑話,不如給點生活小提問:為什麼生巧克力是「生」的?
這條線在時間軸上埋得很深遠,唯有準備,才能妥善利用有限的人力和物質資源。林家安提到,工作室提倡的是體制外教育理念,因此更需要事先確定方向,再開始實踐;因此團隊整整花了一年時間,反覆討論、準備。另外工作團隊採志工形式,師範學生可以親歷教學現場,同時也受到老師的回饋和指引。這條線也要埋得廣,才能發揮作用。除了早餐店封膜,「時習」還設計咖啡店實境遊戲,並嘗試推展到電玩店等等學生放學可能駐足的場所。
除了地理上的廣延,還包括接觸對象的拓展。目前時習教育工作室的對外管道包括從網站上的影音(深夜數學電台)、文章(橫跨九大學科外加愛情電影),課程工作坊;以及與其他產業結合的實境遊戲。另外每周在師範大學也有「實習對談」,將不同觀點納入議題。例如針對「為什麼要有早自習」,老師希望學生早點到校專注,學生則提出睡飽學習更有效、早自習大家都在補眠等等。「未來希望每個地方都有這些小線索,讓學生在哪裡都能被激起學習動機」家安嘴角噙著滿滿笑意提到,他自己最感動的回饋是一個參加完實境遊戲的學生神采奕奕地說「老師!我都不覺得有數學啊!」因為這表示內容已經成為自然而然、真正為學子所用。而經費來源則主要是基金會與協會的委託案,專案內容也多和知識轉化相關。
「學有何用」的焦慮是雙向的。身為體制教育現場工作人員,「時習」的焦慮破解方針包含針對老師與針對學生。面對教育者,「時習」配合新課綱裡的「多元選修」課程,分享創新設計的課程架構,以及經驗交流。針對學生的焦慮,則培養學生的學習價值感,配合多樣的媒體管道,呈現多元的素材。例如例如電影娛樂中的知識,從柯南的髮型是否為全等三角形討論縮小藥的藥效,以活潑的素材點亮學子的學習動機。
雙向焦慮如何解決,「時習」有三個解答:中學學科學習專案(中學生適用的實境遊戲)、學科導向新媒體平台(大眾日常中的學科知識),以及大眾教育論壇。時習表示,雜學校提供了一個平台讓體制內外可以溝通和交流,這次策展,也是這個雙向交流中的一道共鳴音。透過展場上輕鬆可愛的日常知識,點起大眾學習的樂趣。「時習」的「習」不僅是溫習、更是實踐:時時刻刻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與反饋,才能構築出對學習者友善的反射性環境:學生透著好奇的目光主動對環境發問,環境也帶著微笑回應、任他們泅泳於知識的汪洋。對「時習」來說,參展是交流、也是共鳴。雜學校的展覽會場就是體制內外的協奏,讓不同的聲音得以被聽見、交流,攜手創造現代學子更友善的學習環境。
「沉默記憶」是「時習」最新推出的實境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以數學知識解謎、透過變換戰線讓學習不是囚籠、不是大串鑰匙,而是解鎖的鐵絲線。 (圖/時習教育工作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