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6/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懷舊童玩_奔跑跳躍,熱血的小羚羊!

說到懷舊遊戲,大家會想到什麼呢?
看到「遊戲」二字,直覺就想到「電動」。偏偏我是一個不太愛玩電玩的人。因為每次都會讓我懷疑自己的手指超級遲鈍有障礙,但是只要遊戲一開始,情緒就瞬間沸騰,不由自主地激動「啊啊啊啊」亂尖叫而被嫌吵,然後三兩下就死翹翹。不管玩什麼都很難突破到後面的關卡,真是半點成就感也沒有,連玩個遊戲都要自找挫敗也太累了,玩什麼遊戲嘛!(氣噗噗)
所以從小到大其他人著迷於玩什麼遊戲時,我都以沒興趣當擋箭牌來掩飾自己的手指有多不爭氣。(也確實無法享受箇中樂趣啦~)(大概只有一陣子蠻愛玩「Candy Crush 」和「Pokopan」這種「消消樂」類型的遊戲,但也很快就退燒了,我是個沒有熱情的女人。)
所以,電玩類直接從選項中剔除。
既然是「懷舊」,自然要往小時候去回想,有了!腦海裡馬上浮現一條紅紅黃黃綠綠長長的……橡皮筋跳繩!
國小時期很多人都會收集便當的橡皮筋,串出長長一條,每一圈都包括二至三條橡皮筋以加強韌度,所以完成品放在掌心會很大一球。
現在也很常見的玩法是由兩人牽繩轉動繞圈,其他人數著拍子抓空檔跑進去跳。(現在應該都直接用市售的跳繩而不是用橡皮筋一個個串了)但那種多人進去圈內一起跳的玩法我覺得壓力好大,生怕自己是絆到繩子的老鼠屎,還有另一種你追我跑的「貓捉老鼠」玩法我也不愛。
當時我們最盛行的玩法,嚴格來說比較像是跳高。也是三個人(以上)就可以玩。剪刀石頭布,輸的兩人去拉繩。大致上依高度分成12個關卡(有些是10關):踩地、小腿、膝蓋、屁股、腰、腋下、肩上、耳朵、頭頂、頂石、頂布、舉手。至腰的高度不得碰繩,腋下開始只要跳得過即可。不得以手抓繩,完全靠雙腿,助跑、發揮跳躍力跳高、利用長腿去勾繩(俗稱「剪刀腳」)。失敗的人就要去拉繩。
下課後的操場、放學後家門前的空地都一定少不了這樣的畫面:
記得最熱衷的時期還會為了跳得更好而在家練習,抓妹妹一起玩,一頭綁在門把上,另一頭固定在椅子上,拉開一段距離,佈置就緒後,兩人便像羚羊似地瘋狂奔跑跳躍,玩得滿頭汗也絲毫不以為意,還很認真研究如何跳比較不會失敗。
我不是什麼運動健將,但是國小又高又瘦,抓到技巧後跳起來毫不費力,沒意外的話,通常都能存活到最後一關,接受大家欽佩的目光。即便也曾跌倒摔破膝蓋還是照玩不誤,因為難得有我擅長的遊戲,自然很是投入、樂此不疲。一起在太陽底下揮灑了不少汗水,真是青春無敵。
用文字描述那些動作畫面著實不易,於是我試著找了找影片,結果發現「咦?大家玩法與規則都有少許差異耶!」(有些是及腰就可以碰繩、有些是後面幾關竟可用手去抓)更震驚的是:原來這是台灣中部的遊戲?而且有很多人不但沒玩過,更沒聽過!?
馬上丟了相片和影片問問幾個朋友,暗暗希望不是只有我玩過也太寂寞了!幸好台北彰化朋友都表示有玩過,所以知不知道、有沒有玩過無關乎地區,而是跟年齡有關?(糟糕,我是不是暴露了什麼?)
如今一把老骨頭(?)已經不再身輕如燕,跳不動了,而且年紀愈大愈怕痛,光想到一點摔傷扭傷的可能性就完全不會想再體驗(果然青春不再),只能像個老人般感嘆一句:「好懷念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