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0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殖民地的美麗與哀愁

    2019年1月,和幾個朋友一起立下新年目標,我寫了以下三項: 1. 每月發表一篇新竹地方文史介紹文。 2. 每月發表一件插畫作品。 3. 每月發表一篇讀書 / 電影心得文。
    觀後感08
    這幾年做歷史建物經營規劃時,讀著老屋的歷史,就是一代代的生活痕跡層層疊疊濃縮結晶,從某些細節、講述者的態度都能感覺到那些故事所在的時空背景,有怎麼樣的氣氛,怎麼樣不方便說清楚的懸疑。小時候喜歡溜進爸爸的書房瀏覽他的書架,曾看過一本書裡內頁被明顯撕掉許多頁,背上的書名下方標註著『(含二二八事件)』,這應該是將近三十年前的事,當時已經上小學的我就隱約知道『二二八』一定是個神祕事件。也在同一個時期,家裡就有一本漫畫叫做『霧社事件』,算是當年除了龍貓和灌籃高手之外,我最常重複翻閱的漫畫書了,最後竟然因為磨損太嚴重了整本解體。  
    霧社事件|邱若龍 繪 |時報出版
    霧社事件|邱若龍 繪 |時報出版
    總覺得台灣彷彿汪洋中的一條船,有人划著獨木舟而來,有人駕著帆船來,有人搭著大郵輪來,有人開著軍艦來,越來越多人發現她,爭奪她,牽制她,當乘客越來越多,對於航行方向也人多嘴雜。登船前的記憶、登船時的夢想,登船後的奮鬥,影響著台灣人的生活樣貌,有多強大的光亮,就有多深沉的黑暗,新勢力壓過舊勢力,難免有陰險算計、苟且偷生的勾當。某些被蓋牌的歷史在文明越來越開化的今天,逐漸成為人人皆可談的話題,甚至有小說作品以此為題,將那些隱藏在語焉不詳、欲言又止,甚至僅存書頁被撕毀痕跡的各式回憶錄、歷史書寫之中,或有考據、或有想像的搭出一條通道,讓讀者進入那個回不去的時空,體會不許言說的往事。
    台灣漫遊錄|楊双子 著|春山出版
    2020年五月的某個星期天,還在台北街頭閒晃而捨不得回新竹的晚上9點,在新生南路的巷弄哩,走進了一家名字很特別,但以前曾向我工作的單位進貨原民音樂CD的店。相當直白的在掛上『台灣獨立』的玉山旗,收銀桌附近也陳列著台灣國護照套,以及許多關於主權認同的文創商品。經營者是一對氣質從容的老夫妻,他們雖然正在準備關店,面對我這個在最後五分鐘還踏入門的客人,仍然溫柔的招呼,更告訴我這家店已經開了20年,是真真正正的台灣獨立書店,對選書有堅持,『台灣』就是他們最重要的命題。起初我有點不好意思,發現收銀櫃檯正在結總帳,所以想說繞一圈就離開,但還是被架上的書吸引了,忍不住逗留,離開時我買下了一本超過自己預期以外好看的小說『台灣漫遊錄』。先是被封面的插圖吸引,以及隨意翻開時看到內文一段:『她用方言說:「XXXXX XXXXX XXXXXX XXXXXXXXXXX」,對方卻只回答:「XXXXX」。 』再看一下書封,說明了這是一個日本人來到台灣遊歷的經過,因此內文的書寫方式真是直率而不做作,實在太可愛了!
    帶回家一看不可開交,還沒讀完就決定要去參加新書座談會,我想知道這個關於大胃王女子吃遍台灣的故事,是如何被研究、構思出來的,大量描寫食物味道形色、典故來由,讓我對作者真的五體投地,膜拜!身為愛吃鬼完全享受書的每個章節,且不停想起年輕時與好朋友的台南之旅,從清晨的早餐吃到又將要天亮的消夜,貪婪地將胃袋撐開,只為吸收山珍海味日月精華。每個年代的台灣小吃都在變化,隨著不同的文化加入,餐飲市場上總是推出新的餐廳,新的菜色,創意料理。飲食文化如此蓬勃而多樣性,甚至隨著時間快速的變化,台灣人的舌頭和腦袋,一定有無限大的能量流動,永遠都在味蕾上開創、改良、進步,真的是把『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奉為圭臬。
    為了去參加舉辦在台北的新書座談會,在高鐵北上的沿途我讀了最後一章,心情悸動不已,原來本書隱含了更重要的價值觀,讓我心上湧來一波大浪,持續用力地朝向心底的那個海岸湧去,浪下蘊著強大的力量,是這本書真正想說的、深切期盼的、可以做卻不容易說清楚的…關於封建時代的女性,能否有自主獨立的權力;關於殖民地下,被統治的民族又是否有獨立自主的權力?這雙重的隱喻,讓我對作者更加五體投地。最初的書寫,是精確考究歷史背景所寫的虛構小說,讓我一度以為這些都是真正發生過的事;在華麗而生動食物描寫之中浸淫食慾的流動,口腔不同分泌唾液,才要為精彩記錄傳統料理而喝采之際,卻又因巧妙的角色對白,讓我突然領略這番長達十個章節的書寫,目的其實是在談如此深沉而值得思考的價值觀。自己彷彿被愛情騙子傷害了,卻依舊深深愛著對方的喜歡這個作品,近乎完美,深深讚歎!
    在新書座談會上,忍不住追問許多情節,因為太沉浸在這個故事裡,誤以為自己與故事主角真的相識,而作者正是主角的另一位熟人,所以不停發問,想確認對我們對共同朋友的認知是否正確,還有沒有什麼未知的祕密。當作者楊双子在座談會後幫讀者在書扉上簽名時,我才發現原來這本書才剛剛出版一個月,我根本就是追著首發專輯簽唱會的歌迷啊!而當天得知確定二刷的消息時,真的非常開心,這麼好的作品值得人人手上都有一本啊!
    中時報導: 楊双子玩虛構 台日女子百合情
    陳澄波密碼|柯宗明 著|遠流出版
    有過一段時間經常泡在圖書館裡頭看小說,賴和、楊逵、吳濁流、鍾肇政可說是台灣文學輩分極高的創作者,將近二十年前,書店裡完全看不到他們的名字,只有在圖書館裡面借得到,老舊的書,扉頁極薄隱約透明、泛黃充滿摺痕,字體是相近標楷體的鉛字。看他們各種姿態對抗殖民,這些充滿隱喻的故事,到底說的是什麼?指的是誰?我想與他們曾經走過那些年代的長者,必然有太多感同身受,只是他們是失語的一代,出生時講台語、客語、原住民語,上學講日語,又改說北京話,母語卻成為粗鄙的代名詞,要用官方語言描述、詳實傳承他們的思想,不僅是困難而已,還是一件會招致危險的事。
    某年的228紀念日,在高雄愛河邊的歷史博物館裡參加受難家屬座談會,他們並不多談因事件蒙上陰霾的家族沉痛,而是積極解密當年的官方資料,尋找從他們還是孩童襁褓時期就被失蹤的家人的可能去處。博物館裡展出許多照片與書信,也看見台灣二十世紀最菁英的一代竟不堪地被暴力的土掩埋。展覽中許多參觀者落淚,更為那原本應該綻放美麗卻不可得的年代感到惋惜。展間我看見了陳澄波的照片,這是在藝術家雜誌、藝術品拍賣目錄上最喜歡的畫家,我愛他的狂放色彩,飽和明亮,樸質筆觸,氣氛大過於細節,那些小巷接道、公園廣場…曾在各類美術書籍中追逐著他的作品,在網路上、圖書館到處蒐羅。這位偉大的畫家,充滿著愛、理想,為窮人平民發聲的男人,如此浪漫又有實踐力,如此和平主義者,卻死在他視為保護同胞的軍隊槍下。
    2019年剛買了電子書,讀『陳澄波密碼』正好是我的電子書初體驗,但最後還是買了實體書珍藏。故事開始在台灣1980年代戒嚴時期的旅美歸國情侶身上,他們分別是畫家與記者的身分,也分別代表所謂本省與外省身分,因為被委託修復一幅佚名作者的油畫,而讓畫家苦惱無比,藝術品修復必須有大量的原作考察,才能忠實的還原,否則就成了二次創作了。故事中的記者因為家中黨政背景,得以在發生危險之前得到警告,而兩人依舊勇敢的在畫中找線索,一關一關往下走,許多台灣老畫家、教育家、陳澄波的家人也在故事中一一登場,與他們談話,隱諱地給他們線索,壓抑那些波濤洶湧的情感以及往事不堪回首的恐懼與無奈。描寫細膩到讓我以為那些對話、採訪都是真實事件,但這確實是一本虛構小說,作者對於歷史人物的考究相當深刻,才能如此生動的想像,不禁萬分佩服。
    最後我在小小的電子書螢幕上看完了這個故事的今天,我們的社會早已走在開明的路上,有許多的出版社都編纂了陳澄波相關的畫冊、史料傳記。那些曾被馬賽克的臉孔又逐漸清晰,讓我們能重新打開這本台灣人的家庭相簿,讓那些躺在河邊、廣場上被鐵絲綑綁、身上滿是彈孔死去的長輩,得以他們體面英明的樣貌,出現在晚輩眼前。
    陳澄波|嘉義公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