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一世紀,重返台日文化相輝映的美好年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地文化實踐糸列
去年底行政院長蘇貞昌參訪「臺灣漫畫基地」,挑選漫畫送家人,其中一本就是《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簡稱「小梅屋」)。這部漫畫可說是千禧年來第一本本土漫畫家繪製的台灣料理漫畫,不僅重現舊時代的美味菜餚,更實地取材消失的地景建築,帶領讀者重返中日文化交融、美食齊聚的美好年代。
撰文.照片提供=清水、Haku(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小梅屋」的主軸,是當時的女學生透過料理成長的故事。(© 蓋亞文化)
Q1.「小梅屋」的創作者清水與Haku 是個雙人團體,請問兩位從認識到合作的機緣是什麼?
清水:我們一開始是在噗浪上結識。Haku 喜歡研究歷史與機車旅遊,常講在台灣四處考察的見聞;我因為研究家族史,對日治時代的文史有興趣,也喜歡懷舊物。後來發現我們在文史類有共通話題,也都參與同人活動,加上一個是漫畫編輯,一個是繪師,就交流起來。
Haku:原本只是在噗浪上各自發表看法或互相吐槽,正式認識後有空就一起去文史踏查,一邊看歷史一邊看哪邊有好東西可以吃吃喝喝,同時也在尋找創作的題材。後來未來數位的老闆想組創漫工作室,我就找清水來一起工作,同時適逢《CCC創作集》復刊,編輯部募集漫畫故事提案,「小梅屋」就在這個機會下開始連載。
漫畫裡呈現的風景,
都經過歷史考查而繪製。
(© 蓋亞文化)
Q2.「小梅屋」以少見的1920 年代為背景,描繪台灣日治時期底下的料亭女將成長故事。請問如何重現當時的台北城與美食?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清水:「小梅屋」是集結多方之力誕生的結晶,故事元素由編輯部提出,故事提案發想、分鏡作畫與完稿等由我進行,故事邏輯、腳本、論述與策略等由經驗豐富的Haku 操盤,以及編輯部做總體把關。
對我來說,考察食物是最挑戰的一部分,雖然有當時的食譜與報章雜誌可大致了解,但圖像少,必須從日文食譜去釐清或是從其他紀錄推敲。當年的料理與現在大不同,無論品項、食材、口味……因此常發生想好故事後,才發現穿越時空必須改,或是這個料理當時少見或甚至沒有,每次都震撼我們的想像,刷新對當時的時代認知。
Haku:以西方料理來說,我們現在很常吃,但當時連一般日本人都不常吃,需要「上館子」,還分為洋食與正統西餐。洋食後來才轉入家常料理,後者則漸趨精緻化。麵包也是日本人來台之後,我們才開始食用。
故事中,透過老師介紹,
同學們對台灣料理興趣盎然,躍躍欲試!
(© 蓋亞文化)
此外,現在習以為常的高麗菜,也是日治時期後才開始普及;至於二戰之後才引進台灣的北方麵食、臭豆腐、牛肉麵,甚至中秋烤肉文化,在當時可說完全不會出現;或是比如巧克力、牛奶糖現在很便宜,但最早是高收入階級的人才會買。
清水:我們將這些資料應用在「小梅屋」裡,想像角色品嚐著從未或很少吃的美食而生的雀躍心情來創作,同時也感受到歷史的厚度,是經過歲月的累積與匯集多方文化才造就我們現在豐富的飲食。
Q3. 書中有不少當時日本人與台灣人的互動,不如現在所想的和平,反而有許多族群融合的問題:語言不通、抗拒彼此國家的食物等。請問如何了解當時台日住民的心情?
清水:為了更忠實地呈現那個時代,我們與編輯部找了許多資料,不只編輯部幫忙從當時的人物日記或是相關統計過濾,我也從學術論文來找線索。與叔公查找家族史時,得知詩人曾祖父當年是地方基層,接觸不少台日雙方人士與戰後來台人士,透過叔公轉述其人生歷程並閱讀其各時期詩作,從中看到想法的轉變與背後各種酸甜苦辣。「小梅屋」在定位上是比較輕鬆的作品,所以重心多放在角色對當時文化的認識與學習,比如習慣或是飲食、認知、習俗等。
創作過程需要搭配眾多史料對照,反覆查找已是家常便飯。
Haku:除了史料外,我們也常聊跟日本人工作上的往來經驗,漫畫家哈亞西在日本生活過,工作室也不時有日本廠商或漫畫家來訪,我老婆是日文譯者,大家吃飯時偶爾會聊因為文化差異造成的趣事。不只日本時代,戰後新舊住民面對文化差異的反應也會聊,雖然不能直接套用,但可以做為創作上的類比參考。
Q4. 請談談兩位喜愛的台灣食物,並趁這個機會向新北市民介紹「小梅屋」的必讀之處!
清水:我喜歡的是在故事裡登場的雞捲,這道菜從小吃到大,拜拜時必出現,每家攤販販售的內餡都不一樣,普通版是魚漿加蔬菜,傳統版則是加入豬肉、洋蔥與各式餡料,還有宴席的豪華版,滋味各有千秋,每次品嚐都是挑戰。
Haku:我喜歡蚵仔煎。其實小時候不愛吃蚵仔,總是被長輩要求而硬吞,長大才慢慢接受。在台南唸書時我才知道台南蚵仔煎跟台中加空心菜不同,竟是加小白菜或豆芽菜!可見台灣這塊土地雖小,卻是非常多元。
清水:「小梅屋」這個作品是讓友繪、道子、蓮芳等不同族群的同學們透過料理互相連結並成長的故事,目前已經在進行第二集,也將在《CCC 創作集》的網站上連載,推薦大家一邊閱讀一邊欣賞裡面的懷舊美景,感受角色的互動,美食也是晚上要小心翻閱地詳細刻畫。不妨拿著漫畫沿著市區的老屋街景對照故事,一面品嚐美食,歡迎大家一起來踏查!
作者介紹:清水
青春與懷舊愛好者。喜歡探查各地古今事物,以此為題材創作,如常駐創作角色「小末廣」等。現駐創漫工作室與其他漫畫、插畫家們互相砥礪。
作者介紹:Haku
一個同人小社團的負責人,對外自稱編輯,喜歡歷史跟漫畫。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好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地文化實踐糸列 位在淡水老街尾端的「之間茶食器」,店裡提供的餐食、飲品都與地方歷史、生活文化有關,是一間以土地創生思維出發的餐館,期望透過茶與料理帶領人們認識淡水。 撰文=吳亭諺 照片提供=翁俊杰(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之間茶室的空間保
一道承襲瑞士傳統做法的黃芥末烤雞腿,穿越阿爾卑斯山、澳洲,來到台灣的餐桌上。筆者從友人的家常料理中,嚐到瑞士婆婆的手藝,也看見半世紀前遠渡重洋的身影。 撰文=駱亭伶  攝影=駱亭伶.陳麗秀(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作者跟隨另一半到澳洲生活,固定回台品嚐家鄉美食,沒想到疫情打亂一切!只好自己手做水餃、蔥油餅到燒餅油條,在雪梨餐桌再現台灣家鄉美食。 撰文.攝影= Sabine(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較少人知道,做菜是旅歐攝影師張雍的最愛,他認為攝影與做菜有著戲劇性的相似處。因為在家工作,他每天會親自做午餐給太太和孩子吃,有時是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有時是一盤中西合璧的炒飯,成為他與家鄉味覺、記憶連結的重要儀式。 撰文=張雍 Simon Chang   攝影= Anja Suler
尋找新北的飲食滋味,除了傳遞長輩的味覺經驗, 更重要的,是把這些讓人懷念的滋味傳遞給下一代。本期封面故事的最後,特地邀請熱愛幫孩子做便當的飲食作家游惠玲分享他們家珍貴的飲食滋味。 撰文=游惠玲 攝影=游惠玲、李俊賢(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台北市民生社區一角,鵝黃色的燈光下,打開門是不尋常的餐館「食憶」。結合了「私廚」、「無菜單料理」、「銀髮經濟」,由57歲到94歲二十多位長輩掌廚,分享家鄉私房菜,於去年集結出版《食憶的家傳菜譜》。本期特別收錄「傳承眷村味的湖北女兒─彭阿姨」的故事,與新北讀者分享。
——在地文化實踐糸列 位在淡水老街尾端的「之間茶食器」,店裡提供的餐食、飲品都與地方歷史、生活文化有關,是一間以土地創生思維出發的餐館,期望透過茶與料理帶領人們認識淡水。 撰文=吳亭諺 照片提供=翁俊杰(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之間茶室的空間保
一道承襲瑞士傳統做法的黃芥末烤雞腿,穿越阿爾卑斯山、澳洲,來到台灣的餐桌上。筆者從友人的家常料理中,嚐到瑞士婆婆的手藝,也看見半世紀前遠渡重洋的身影。 撰文=駱亭伶  攝影=駱亭伶.陳麗秀(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作者跟隨另一半到澳洲生活,固定回台品嚐家鄉美食,沒想到疫情打亂一切!只好自己手做水餃、蔥油餅到燒餅油條,在雪梨餐桌再現台灣家鄉美食。 撰文.攝影= Sabine(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較少人知道,做菜是旅歐攝影師張雍的最愛,他認為攝影與做菜有著戲劇性的相似處。因為在家工作,他每天會親自做午餐給太太和孩子吃,有時是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有時是一盤中西合璧的炒飯,成為他與家鄉味覺、記憶連結的重要儀式。 撰文=張雍 Simon Chang   攝影= Anja Suler
尋找新北的飲食滋味,除了傳遞長輩的味覺經驗, 更重要的,是把這些讓人懷念的滋味傳遞給下一代。本期封面故事的最後,特地邀請熱愛幫孩子做便當的飲食作家游惠玲分享他們家珍貴的飲食滋味。 撰文=游惠玲 攝影=游惠玲、李俊賢(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9期 | Cover Story:新北飲食滋味)
台北市民生社區一角,鵝黃色的燈光下,打開門是不尋常的餐館「食憶」。結合了「私廚」、「無菜單料理」、「銀髮經濟」,由57歲到94歲二十多位長輩掌廚,分享家鄉私房菜,於去年集結出版《食憶的家傳菜譜》。本期特別收錄「傳承眷村味的湖北女兒─彭阿姨」的故事,與新北讀者分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風味小吃是飲食文化的基石,它就地取材,最足以反映、體現庶民生活的真正風貌,甚至於形成當地的重要文化特色,而歷史越悠久的地區,其小吃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淬鍊,必然創造出獨特的味道,成為浮雲遊子日思夜夢的故鄉象徵。  臺灣的開拓,自明鄭以來,雖只三、四百年,小吃卻已在華人社會建立絕佳口碑,其中又以府城小吃
這是一篇深情的故事,關於除夕夜的一個麵館的母子三人,18年後的故事
Thumbnail
在久慈享受《海女》朝聖之旅,品嚐劇中出現的美食まめぶ汁,感受日本昭和風味道的傳統餐廳和料理,深刻體驗當地的文化與風情。
Thumbnail
因為讀過《臺灣漫遊錄》,而開啟了閱讀《四維街一號》的旅程,並期待能夠在其中體驗如同前作般的感觸;但相較之下,後者的口味與風格顯得輕鬆、清淡許多,甚至帶有一點少女漫畫的氛圍。
Thumbnail
三浦紫苑的地方青春小調,寫著虛構的溫泉區的青年故事,探索自己家庭身世之謎,以及地方館物遭竊取的事件,然後想著未來、地方和生命。
Thumbnail
這次想介紹的,便是一本同樣令我「好想收單行本!」的台灣漫畫──在CCC追漫台(前身CCC創作集)連載完結,茜Cian繪製的《台灣特有種》。 我是非常後期才跟上進度的讀者,但對這部漫畫幾乎是一見鍾情。墜入情網的契機沒什麼特別,無非裡面那些軟萌又心善的小學生們,真的、真的畫得太可愛了……
Thumbnail
採集人的野帳是一部台漫,描述了日治時期的植物採集職人在臺灣的故事,霉女因為人物的互動關係進而被吸引進這部漫畫世界。在漫畫中,作者生動地描繪了一些臺北植物園的角落。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到臺北植物園實地遊玩,感受時代的風貌與漫畫的場景。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看到一段影片的標題作:「台灣不只有小吃 日治時代台灣料理等於『精緻料理』?」感覺這實在有點「標題黨」。
Thumbnail
大家知道台灣早年的仙草凍是加麵粉做的嗎?原住民曾經不吃雞肉嗎?以前人吃牛肉都要偷偷吃?甚至還吃海龜肉,真的假的? 人文歷史總是會勾起我的興趣,深陷在各種有趣的冷知識魅力中無法自拔。如果你有同樣的喜好,這本來自翁佳音和曹銘宗共同著作的《吃的台灣史》,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Thumbnail
風味小吃是飲食文化的基石,它就地取材,最足以反映、體現庶民生活的真正風貌,甚至於形成當地的重要文化特色,而歷史越悠久的地區,其小吃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淬鍊,必然創造出獨特的味道,成為浮雲遊子日思夜夢的故鄉象徵。  臺灣的開拓,自明鄭以來,雖只三、四百年,小吃卻已在華人社會建立絕佳口碑,其中又以府城小吃
這是一篇深情的故事,關於除夕夜的一個麵館的母子三人,18年後的故事
Thumbnail
在久慈享受《海女》朝聖之旅,品嚐劇中出現的美食まめぶ汁,感受日本昭和風味道的傳統餐廳和料理,深刻體驗當地的文化與風情。
Thumbnail
因為讀過《臺灣漫遊錄》,而開啟了閱讀《四維街一號》的旅程,並期待能夠在其中體驗如同前作般的感觸;但相較之下,後者的口味與風格顯得輕鬆、清淡許多,甚至帶有一點少女漫畫的氛圍。
Thumbnail
三浦紫苑的地方青春小調,寫著虛構的溫泉區的青年故事,探索自己家庭身世之謎,以及地方館物遭竊取的事件,然後想著未來、地方和生命。
Thumbnail
這次想介紹的,便是一本同樣令我「好想收單行本!」的台灣漫畫──在CCC追漫台(前身CCC創作集)連載完結,茜Cian繪製的《台灣特有種》。 我是非常後期才跟上進度的讀者,但對這部漫畫幾乎是一見鍾情。墜入情網的契機沒什麼特別,無非裡面那些軟萌又心善的小學生們,真的、真的畫得太可愛了……
Thumbnail
採集人的野帳是一部台漫,描述了日治時期的植物採集職人在臺灣的故事,霉女因為人物的互動關係進而被吸引進這部漫畫世界。在漫畫中,作者生動地描繪了一些臺北植物園的角落。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到臺北植物園實地遊玩,感受時代的風貌與漫畫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