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6/2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顧天晴的小說教學】(五)文筆:敘述性文字的功能

  上次說到,構成小說的元素可以粗分為「對白」以及「敘述性文字」。
  針對「敘述性文字」,這次我想談談它的「功能」。

線索

  簡而言之,敘述性文字能提供讀者非常多的「線索」。這個線索指的不是推理小說裡面,那種令讀者可以猜到後續劇情的線索。
  更精準來說,這裡所謂的線索,其實指的是「幫助讀者融入故事的媒介」。
  舉例而言,在看鬼片的時候,為什麼某些環節會讓觀眾有「鬼應該快出現了」的預感?
  有可能是因為背景音樂變得詭異,也有可能是因為畫面突然變得灰暗,或者情節剛好來到一個緊張刺激的段落。
  不論如何,這份驚悚都是由創作者預先打造,而後讀者接收到這個線索,進而產生相對應的感受。
  有了這層感受,作者或導演就能更好地活用線索,來造成更強烈的衝擊。
  一樣以鬼片為例。假設主角正在被鬼追,回頭想確認鬼是不是在身後。
  在主角回頭的剎那,觀眾也跟著半瞇起眼睛,心跳加速……
  結果鬼沒有如預料中的出現在身後。
  主角見身後安全鬆了一口氣,回過頭。
  鬼的臉猛然放大,緊貼在畫面前方。
  「哇啊啊啊!」
  這時候觀眾就會和主角一起被驚嚇。
  這就是「線索」的一種妙用。
  儘管小說和電影不同,沒有背景音樂、畫面色調、運鏡等手段來安插「線索」,但我們依然能夠從旁引導讀者,告訴他們現在故事的「感覺」。
  就是仰賴我所說的「敘述性文字」。
  在「什麼是文筆」這一期中,我曾提過文筆是「寫什麼像什麼」的能力。而敘述性文字所做的,就是讓讀者知道「作者想表達是什麼」。
  比如前一期提過的「場景」、「角色動作」、「角色關係」……都是敘述性文字的一環。
  簡而言之,我認為「敘述性文字」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替讀者塑造出「故事氛圍」。

舉例

  我想直接以案例來對比一下,敘述性文字是如何塑造故事氛圍的。
  案例一:
  「肚子餓。」男孩說。
  「好,爸爸去煮飯。」男人回答。
  從前面這段文字裡面,我們看得出來以下幾點:
  首先,故事裡面有男孩與男人兩個角色,他們應該是父子。
  再來,男孩肚子餓了。
  最後,男人會去煮飯。
  就這樣,沒了。剛剛的內容,甚至可以簡化成「兒子餓了爸爸要去煮飯」這樣一句話帶過。
  案例二:
  「肚子餓。」男孩指尖輕拉男人的衣角,從男人的膝蓋處抬起頭來。
  男孩生了副圓臉杏眼的別緻面龐,眼瞳通透如水,明亮至極。
  男人蹲下身,牽起男孩,另一手摩娑在後者鬆軟的髮梢。
  男人撫在兒子頭頂的那隻大手上,滿是菜刀劃過的新舊傷交錯,還有好幾處皮膚被火燙著,脫皮後變得如滴血般的鮮紅色。
  然而男人卻像一點感覺也沒有,凝望著兒子的那雙沉靜笑眼,彎如新月。
  「好,爸爸去煮飯。」
  在案例二中,即便劇情同樣是「兒子餓了爸爸要去煮飯」,卻明顯比案例一要多出不少「線索」。
  首先,案例二比案例一更詳細描述了父子的外貌、動作、神情,讓讀者更容易想像出事發當下的畫面。
  再來,案例一只看得到爸爸要去煮飯這件事;案例二能看見爸爸的手上滿是煮菜時的傷痕。
  受了這麼多傷,可能代表男人並不擅長煮飯,但既然如此,為什麼他還要堅持煮飯?
  他的另一半沒辦法幫忙嗎?是外出上班了,還是離婚?或者另一半已經不在人世了?
  或者,男人和男孩其實不是真正的父子關係,所以男人還是單身,沒有所謂的「另一半」?
  都可以,隨便讀者猜,重點是讀者有「線索」可以猜。
  最後,從男人的手上滿是傷痕,卻還面帶微笑,堅持替孩子煮飯這件事,或多或少也能看得出來,男人必定很愛他的兒子。
  同樣的劇情段落,藉由敘述性文字的鋪陳,作者就能更好地操作故事氛圍,進而推動讀者的想像力,確保讀者有「理解作者想讓他理解的」。
  也就是說,至少在感人落淚的段落,讀者不會誤以為這是搞笑片段。
  或者也可以反過來,作者故意製造出看似感人落淚的段落,卻猝不及防插入笑料,趁機製造反差的笑點。
  不論哪種,重點都在於,作者有預先鋪陳好敘述性文字,才能讓讀者感覺到「故事氛圍」,進而留給作者操弄的空間。
  前面的案例一跟案例二,內容比較接近在塑造角色情感與關係,但其實故事的「伏筆」、「衝突」也都可以藉由敘述性文字來帶出。
  一樣舉兩個對照案例。
  案例三:
  「欸欸,你有聽說嗎,中國古代有『易子而食』的故事耶!居然吃人,太可怕了吧!」小美說,「喂,你有在聽嗎?」
  「有啦、有啦!我有在聽。」小明說。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見,小美跟小明正在對話,討論吃人的事情,但小明表現得有些心不在焉。
  至於兩人的關係,還有小明的詳細狀況一概沒談,讀者也就無從想像。
  案例四:
  「欸欸,你有聽說嗎,中國古代有『易子而食』的故事耶!居然吃人,太可怕了吧!」
  下課鐘聲才剛響起,小美就從前方座位轉過身來,上半身趴在小明的桌子上。
  「喂,你有在聽嗎?」
  看見小明不發一語,小美不滿地嘟起嘴,雙眼微瞇,用手指戳了戳小明的臉頰。
  豈料兩人肌膚接觸的瞬間,小明卻像是被電到一般,整個人向後彈開,瞪大雙眼,驚愕地盯著小美。
  小美沒想到小明的反應這麼大,當下被嚇得怔在原地,不敢動作。
  過了半晌,小明才尷尬地別開臉面,不敢正視小美。
  「有啦、有啦!我有在聽。」
  明明只是幾個呼吸的時間,小明的脖子、背部卻已經被冷汗給浸濕了。
  不知為何,剛才小美說到「吃人」二字的時候,小明發現自己竟然在下意識吞了唾液,一股飢餓感油然而生。
  就連此時此刻,小美所伸出的那隻指尖,在小明的眼中都突然變得吹彈可破,鮮嫩欲滴。
  相較於案例三,我想案例四應該非常明顯,有種「故事要開始了」的感覺。
  所以,敘述性文字不只能用來鋪陳深刻的情感,也能用來推進故事劇情。
  對了對了,敘述性文字還有個很重要的好處,就是可以填充字數(才沒有這回事
  然而,儘管這一期說了很多敘述性文字的好處,但敘述性文字寫出來以後,能否達到想像中的成效,卻完全取決於寫作者的文筆功力如何。
  關於文筆的更多內容,我會在之後的章節細談。
  不過在此之前,有件事我想問一下大家的意見。
  至今已經連續談了好幾期的「文筆」,不知道大家讀起來覺得如何?
  是希望繼續「文筆」下去,還是暫停一下,轉而先談點「編劇」、「題材」?
  最後是工商時間。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5下Like來表達對我的支持,或者留言回應,幫助我繼續寫下去。
  另外,評文服務一周年Q&A在巴哈姆特進行中,請點【評文服務番外篇】一周年問與答
  我是顧天晴,你也可以叫我阿栗。
  下次再見,掰掰!
   我的噗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